笔趣阁 > 大常侍 > 第11章:朝会

第11章:朝会

    桓典最后还是从张奉的府里走了,静悄悄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其实当张奉拿出那份奏表的时候,桓典就已经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了。

    他是侍御史,一直以来总是在做顶着压力弹劾的事情,只要是对朝廷不利,他都会选择直言不讳。

    所以,当桓典看到奏表中曹操那一句,“老骥伏枥,焉能再用。”的时候,整个人都沉默了。

    其实按照桓典的出生,曹操和张奉两个人,他都是看不上的。

    可恰恰就是这两个他看不上的人,现在正在筹谋着去做一个得罪京中权贵的大事。尚书台包括整个郎署机构内,人浮于事的情况已经不是一两日了。

    桓典也知道这种情况,可他一直没有对这件事做出谏言,他不敢去打破这样的旧习,因为他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然而,今天他终于还是做出了决定,他也要搏一番名声。

    不错,借着这次天子给的机会。

    桓典是聪明人,他自然也看出来这其中有天子背后推动的影子。倘若只是天子和宦官,说定他并不会加入,但却还有一个议郎曹操。

    对于曹操他是知道的,年轻时就曾用五色棒杖毙蹇硕叔父而出名。

    而他桓典,空有一身好家世,却连这两个宦官后人都比不上。桓典走着走着默默竖了竖拳头,他也要做番好大事。

    曹家,曹操书房

    面无表情的看着手中的绢帛,良久,袁绍才长吐一气,瞥了眼曹操,“孟德的意思是说,这张奉并非寻常人?”

    “到底怎样,我不敢断言,但绝不是你我先前以为的那样。”单手摩挲着手中的玉珏,曹操侧倚在扶架上,瞧着袁绍意味深长的回应。

    轻笑一声,将绢帛抖了抖重新放回案几上,袁绍嘴角浮笑:“那按照孟德这么说,我们接下来要针对的就是他了?”

    “本初,怎么看?”

    “我并没有见过他。”听着曹操问话,袁绍想了想回应道:“孟德说他有些本事,我不得不信,但也不敢全信。”

    稍微停顿片刻,袁绍又沉吟道:“至于其它么,先看看他的表现再说,反正如今我等与宦党已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目光盯着案上的绢帛,曹操并没有说话。

    见他这副反应,袁绍迟疑片刻,又轻幽提醒道:“这个时候,孟德可别犯傻。如同那日我与你说的,这天下,总会给我等机会的。”

    微微蹙眉,曹操斜眼袁绍,沉默不语。他与袁绍自幼相熟,双方由于出身的问题,有时候也会互相引为知己。袁绍说的机会,他自然知道是什么。

    昔年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密谋剿灭宦官失败后,团结在一起的士人,遭受宦官谗言,结党营私,家族故吏被禁锢的禁锢,杀害的杀害。

    后又因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触怒天子,反而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

    党锢的范围愈发扩大,波及甚广。

    而再从桓帝时期算起来,禁锢党人这项政令,已经前后延续了数十年。再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士族们数百年积累下来的资源,将全部毁于一旦。

    所以,为了彻底改变党人受制的现状,私下里已经有一大批党人联络在一起,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下格局了。

    士林开始标榜清高,征辟不就。渐渐的州郡有才能的官员越来越少,同时,随着宦官肆无忌惮的扩张,百姓的生活开始越来越艰难。

    这其中,以近几年兴起的太平教声势最为浩大。州郡中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信仰太平教的越来越多,其实曹操知道,如今在兖、豫二州乡里间的太平教众,已经远远超过官府可以控制的人数。

    而今的天下就仿佛一块块堆积而起的干柴,只要有一把火,就能瞬间燃起滔天烈焰,而后席卷四方,烧尽一切腐朽的存在。

    虽然曹操没有办法知道其中的具体情况,但他透过袁氏子弟的现状,还是能猜测到的。袁家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不能对禁锢党人之事,不闻不问的。

    尤其是袁绍这名好友,曹操知道他的志向,而眼下,他却躲在家中,不应朝廷征辟,只暗地里大肆联络党人。曹操从他的言语中能推测出来,他在蛰伏。

    如同其他党人一样,等待矛盾的爆发。届时,袁氏将站出来力挽狂澜。

    “本初我知道你的想法。”轻吸一口气,终究曹操看着袁绍,神情并没有像他一样轻松,“你要知道,有时候意外总是发生在大意之下。”

    嘴角讥笑,听着曹操的话,袁绍并没有半分凝思,只是双手背负,低头瞟了眼案上的绢帛,浑然无意道:“蝼蚁他就永远是蝼蚁,即便他能搬起超越他本身的石头。但我只需要轻轻一抬脚,就可能将他瞬间碾死。”

    默默看着袁绍脸上自信的笑容,曹操终于不再劝说。

    目光再次投向绢帛,这一刻,曹操觉得,今晚的决定或许会彻底改变他今后的人生走向。

    桓典怒斥中常侍张让之子的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遍洛阳城内的每个角落,只要朝政消息稍微灵通些的都收到了风声,准备借机打压一波宦党。

    而皇宫中,部分消息灵敏的常侍也同样收到了外面递的话。那些依附在张让羽翼下的常侍、黄门也是颇为紧张,可是当他们将消息递给张让时,却并没有得到丝毫回应。

    往日神经极其敏锐的张常侍这一次,仿佛没有理解事情的背后含义一般,完全没有联络其他常侍,只是听之任之发展。

    次日,朝会

    天子自中常侍曹节病故后,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准时的召开朝会了。往常都是太尉杨赐公主持朝会,众大臣商议,而后重要事项再汇报给天子。

    今日天子却并没有等到杨太尉如何言辞激烈的劝谏,就乖乖的端坐到龙榻上召开起了朝会。

    崇德殿,乃是南宫规模最大的宫殿。也是朝会常用的大殿,很早的崇德殿内,众公卿就各自位列班位,等候天子了。

    往常情况,要么是等了半天,宦官跑出来说一句散朝,要么是太尉杨公往后殿,将天子请出来。今日倒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一没等很久,二杨公都不曾去请。

    天子就饶有兴致的从后殿走了上来,端坐在龙榻上。

    见天子出现,众公卿自然是子啊宦官的号令中,遵照仪程向天子行参拜大礼。

    一番行礼结束后,才正式进入到朝政奏禀环节。这时,尚书令便会将尚书台整理出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奏章,向皇帝陛下当殿禀报。

    皇帝再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结合征询三公的意见后,对事情进行相关处理。

    如今是中平五年冬,朝廷的事情大体上都是些御寒防冻的民生事,多的也就是大鸿泸对于各地属国的进贡,明年开春大朝会等事情的预先提出。

    这些事情,刘宏自然都是直接交给三公九卿们去做。

    随着一项一项议题结束后,刘宏正偷摸在人群中寻找曹操身影,等着他站出来谏言的时候。身为太尉的杨赐,却颤颤巍巍的走了出来。

    “陛下,老臣有事要奏!”杨赐轻咳数声,对着上方的刘宏行礼后,缓缓嗡声出言。

    “杨公有何要事直接上份奏折便可,何必非要在这朝会上来说?”刘宏此时最期待的是张奉,却不料杨赐当中插了进来,他自然是有些不开心的。

    “陛下,此事老臣思虑再三,还是想向陛下进言!”

    “杨公但说无妨!”

    “陛下,近来民间传闻,有巨鹿人张角,以符水行医布道,行走四方,举国州郡多有其信徒。据州郡贤达奏表称,而今太平教信徒已逾数万,其中以流民居多,为防流民生乱,请陛下敕令州郡官吏,严整太平教事。”

    “哦?还有此事?”扭头看向身旁的张让,刘宏意外道:“那太平教当真有如此大的声势?”

    “回陛下,太平教只不过乡野间,符水术士为治病救人而组建的教道而已,成不了甚大气候。陛下只需一份诏令,责令州郡严查,便可无忧矣。”

    “唔。”颔首知晓,刘宏遂看向下方的杨赐,道:“杨公所言实乃体国之言。不过,据朕所知,太平道也不过施符救人行善事而已,并无杨公所言的那般危险。传令各州郡,严令盘查便可,防止流民汇聚,影响州郡。”

    “陛下!”

    “欸!”抬手止住杨赐要说的话,刘宏认真道:“比起杨公所言之事,今日朝会其实朕也有件事,要与众卿说的。数日前,朕前往太学,视察诸太学生,深觉众士子辛苦。

    所以特令太医苑众医官为尚书台的诸位郎官们诊治。如今,太医令何在,诸位郎官皆是忠贞体国之臣,他们身体如何?切不可为了朝政而耽误了他们的身体!”

    话落,大殿人群的最后方,有一青年缓缓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