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公著早早就来到了通进银台封驳司签押房。
通进银台封驳司是由总署和下属机构组成的,通进银台封驳司为总署,办公机关在宣徽院北厅,位于皇宫大内。
进银台封驳司六个附属机构。
通进司,主要负责把臣僚的奏章直接进呈皇帝;
银台司,是负责把地方臣僚的奏章传送到通进司,由通进司进呈皇帝;
看详银台司文字所,主要是对地方进奏院所投进的文书进行审查,定夺是否进呈、以及对公文文书的处理等;
发敕司,主要负责皇帝命令的发布,并对下发的文书审查、登记;
门下封驳司,是继承唐朝门下给事中的职能,掌封驳,对皇权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皇帝决策的失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进奏院,熙宁四年归隶通进银台封驳司,主要负责各州公文的上传下达,以及政治新闻信息的传播。
总体而言,可以将通进银台司视为以前门下省的职能,专门审核要颁发出去的政令。
吕公著作为知司官,自然是位高而权重,所以吕公著也被韩琦相当重视。
吕公著来到签押房,一会就有吏员将发敕司的文件呈送过来,这些文件赵顼已经用章,吕公著必须审核无误后才会颁发出去。
吕公著一边喝着浓茶解乏,一边签字用印。
一般来说,大学士起草的敕令不会出现什么问题,除非赵顼自行其是,想要绕过政事堂直接颁发诏令。
所以吕公著的审核并没有多费力,发敕司其实也做了一次审核了的,吕公著做事认真,重新扫一下,然后用章就可以了。
只是,今日的敕令有些问题。
“嗯?”
吕公著将浓茶往桌上一放,发出一声响动,将敕令拿起来仔细看了一下:“不对啊,这个敕令是不是搞错了,让各路转运使去就近港口领取赈灾物资,这不能吧,没有听说有物资啊!”
“来人,来人!”
吕公著喝道。
一个吏员闪身进来,谄笑道:“知司……”
吕公著喝道:“去把发敕司的人找来,是谁做了这份敕令的审核的,把他叫来。”
吏员赶紧扫了一下敕令,脸色一惊:“知司不可。”
吕公著脸色一沉:“有何不可?”
吏员低声道:“这是条例司那边的递上去的,官家已经用章,韩相公也已经点头了的。”
吕公著脸色缓和了下来,摆摆手:“没事了。”
吏员闪身而退。
吕公著将敕令往腋下一夹,就往外走去。
吕公著找到了韩琦,韩琦看到了吕公著,不用看神色,韩琦便笑道:“条例司的公文到你那里了?”
吕公著沉着脸点点头:“这是在乱搞,现在民不聊生,条例司还搞出这种莫名其妙的公文来,这不是劳民伤财么,到时候转运使组织人过去,到了港口却没有半粒大米,那不成了笑话了吗?”
韩琦笑道:“你怎么知道没有?”
吕公著哼了一声:“大宋长江以北几乎都颗粒无收,荆湖南路倒是有,但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还能去哪里买那么多的粮食?”
韩琦笑道:“那可是欧阳辩。”
吕公著听到欧阳辩的名字,倒是有些迟疑了:“可……可是,也太奇怪了。”
韩琦笑意敛去,摇摇头道:“没什么奇怪的,世上又不止大宋、辽夏,海外还有诸多国家呢,想必是远洋集团在海外采购回来的。”
吕公著吃惊道:“这么大的数量的粮食,那得花多少钱啊,而且,这也不是一时半会的时间能够买到的,除非……”
“除非他早就预料到了今天的情况,早就做了安排。”
韩琦阴沉着脸道。
吕公著咋舌:“若真是这样,这个灾年恐怕还真的能够过去,不用饿死太多人了,倒是件好事,不过……”
他看了看铁青着脸的韩琦,心下感觉不妙:“……那就没事了,我回去了。”
说完吕公著落荒而逃。
韩琦看着吕公著的背影,叹了一声。
“不过……我这边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如果欧阳辩当真把这事给做成了,那么,他的威望将到达可怕的地步。
满朝文武都干不成的事情,欧阳辩却轻而易举的做成了,这种对比之下,倒不是说满朝文武成了酒囊饭桶,但是欧阳辩一定是英明神武就是了。
韩琦连连叹息,赶走一个王安石,却亲手将一头猛虎给请了回来,这不是贻笑大方么。
海州。
一排巨大的海船吃水线极深,一看就是承载了很多的货物。
巨大的海船上船员快速地奔走。
“快点动起来,准备降帆降速,快要进港口了,轻点,别磕了碰了,这可是救命的粮食!”
海船上有人在大声地呐喊。
港口上杨清在听取堂弟杨河的汇报。
杨河是跟船的,基本就是在海上漂,很少回陆地上来,整个人也晒得黝黑无比,不说话的时候只能看见眼白,一笑只能看见一口大白牙。
“密州、苏州等港口的船应该也到了,后续的还有很多船,因为夏天有台风,所以不能再远海航行,只能靠着海岸线跑,耽误一些时间。”
杨清点点头道:“没事,这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先把粮食分配给他们去救命先,后续来了粮食再管饱就好了。”
杨河噗嗤一笑:“那些转运使以及州官大人们一个个都亲自坐镇港口,一个个都虎视眈眈的,都盯着这点粮食呢。”
杨清笑着摇头,叹息道:“你也别笑话他们,你若是真上了陆地去看,就知道有多惨了,若是再不下雨,夏种种不下去,到了冬天,估计死的人更多,到时候大宋朝能有一办人活着就不错了。”
杨河吃惊道:“这么严重!”
杨清点点头:“以前我还真的无法想象什么叫饿殍遍野,但这次见识到了,太惨了,之前老板召集我们去安排采购粮食等事情的时候,已经初见端倪了,那时候才刚刚开始,现在的情况估计还要更惨一些!”
杨河咋舌道:“幸好老板明见千里,要不是他及时安排出海采购粮食,到时候大宋岂不是十室九空!”
杨清赞叹道:“老板真神人也,当时他安排我们去海外大肆采购粮食,回来堆放在港口上,然后再去采购,这刚开始的一批可是活了不少人了。”
杨河倒是有些不太满意:“不过老板还是太仁慈了,粮食在内地该贵比黄金了,老板还让我们平价卖,若是我们回来带的是其他的东西,比粮食可好挣多了。”
杨清喝道:“住口!老板也是你能非议的,掌嘴!”
杨河嬉皮笑脸,却见到杨清瞪着他,杨河赶紧轻轻扇自己的嘴巴,一边求饶:“得得,哥,我扇了我扇了!”
杨清看着账本不说话,杨河好奇道:“哥,你说当时还有那什么于老总、姜老总等人都去了,您负责去海外采购粮食,他们负责什么啊?”
杨清瞟了堂弟一眼:“该你干得活你别偷懒,不该你问的事情就别多问,这样活得久一些。”
杨河赶紧闭嘴。
杨清已经站了起来,因为远处有不少的人疾步而来。
杨清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带着些笑容迎了上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