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第四天灾 > 第三章 ?不堪一击的侠客们

第三章 ?不堪一击的侠客们

    自古以来攻城战,爬城和夺门最为凶险。皆因这两处都是守城方重点防御之地。

    虽然天佑大清,潼关城头的火炮因为火药填得太满,把自己炸飞了。可明显马世耀没安好心。城门里面还不知道埋伏了多少伏兵。

    这城门口不知道还要流多少血,血战几番才能攻下。

    还好因为地势的原因,潼关的东门只有一道城门,里面并没有建瓮城,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

    即便是耿仲明万般的不情愿,可是多铎军令已下,便没有更改的道理。而此时也确实机不可失。城门大开,城头上乱作一团。正是抢夺城门的大好时机。

    如果回大军之中,再慢慢的派兵点将。说不定马世耀那边也把城门重新封上了。

    耿仲明左右看了一眼,发现身边只带了几百家丁亲卫。这些家丁可都是都是自己的宝贝疙瘩。几乎每个都认了自己为义父。

    这一次进取中原,自己所辖部队足足能有一万多人,可大半却是入关后收的一些投降的汉军。真正称得上精锐的,也不过手下这不到一千人的家丁亲卫。

    明末流行蓄养私兵,把队伍中最为出类拔萃的士卒收归武将自己的门下作为家丁。有的甚至会拜武将为义父,改姓为家主的姓氏。

    普通军户与家丁的待遇自然也不尽相同。普通卫所的军户想吃饱都成问题。可这些被选为家丁的亲卫则属于武将自己的私产。能有武将自己一口吃的,就不会饿了这些家丁。

    当然在战场之上,这些家丁、义子们也是真正能出死力的存在。

    当年丰臣秀吉一统日本。集齐日本最能打的将帅,组成九大军团攻打朝鲜。在碧蹄馆一役中更是设下埋伏。三万人去打明朝将官李如松的队伍。

    李如松只有两千人,可这两千人却是真正的精锐,大部分都是自己蓄养的家丁。

    结果即便兵力相差十倍,又在日本的有心算无心之下。李如松的家丁部队硬是抗住了几万日军精锐的轮番进攻。足足打了一天一夜不分胜负后,才互相撤军。

    这私兵家丁的战力,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家丁虽然战力强悍,蓄养精锐的费用却也惊人。

    崇祯十七年,大顺军还未破北京城之际。崇祯皇帝招来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说能不能把山海关外的关宁铁骑调回来去打闯逆。

    吴襄说臣虽然号称六万人马,不过真正能打的也就三千家丁。可是陛下您放心,我这三千家丁可谓以一当百。如能调回关内,保证能为陛下尽歼闯逆大军。

    崇祯大喜,问大军开拔需要多少钱。吴襄说非纹银一百万两是不能动的。之后给崇祯算了一笔细账,告诉崇祯为什么三千家丁就需要这么多钱。

    当时史书上只记载了九个字“上佇思良久,深然其语”

    由此可见这家丁私兵是每个主将的心头肉,非必要时候,耿仲明是绝对不会轻易动用自己的家丁队伍的。

    这攻占城门其实就是个粗活,一般都是让杂兵们去蚁附攻城。如果实在攻不下,也要等把守军的锐气磨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派出自己的家丁一战功成。

    现在机不可失,想到自己的亲卫家丁就要去添潼关城门这个没有底的黑窟窿。耿仲明可以说心头都在不断的在滴血。

    不过军令如山,耿仲明也没有办法,如今机不可失,大军都压在后阵,回去调遣肯定是来不及了。只能身边有多少人算多少人了。

    耿仲明咬了咬牙,将身边的几名亲卫统领叫在一起简单的说了一下,之后催动战马,向潼关城门杀去,

    ...

    此时,原本等在城门口,准备献城投降的马世耀早已跑入了潼关城内。

    事实上当他看到那个吕祖打扮的道士从城头一跃而下的时候,就知道事情不好了。慌忙间拉起牛道士,和一干大顺官员没命的向城内跑去。

    可毕竟两条腿的比不过四条腿的。等过了吊桥,再想让人关上城门的时候。耿仲明的亲卫马队已经冲到了城门前。

    马世耀今天本来是准备纳降的,既没着甲也没带兵器,即使想挡住耿仲明的亲卫,手边也没武器可用。无奈之下招呼一声便四散奔逃。

    心中不断暗骂这些不知从哪来的怪人坏了自己的诈降大事。这些人衣着华丽不凡。偏偏本事却是不济。

    马世耀本来看这些人衣着夸张,猜测可能是哪个戏班子里找来的伶人。不过看到这些人在城头上的一番作为后,就知道自己猜错了。

    虽然结果一塌糊涂,但至少过程刚烈绝伦,气节非凡。绝非戏班子里的伶人所为。

    可如果不是伶人,又是些什么人呢?该不会是传说中的大侠吧?马世耀脑中又闪过了一个念头。

    据说明朝南方一些富庶之地现在还有着游侠的传统。一般多是少年纨绔,市井里的豪骏之士所为。平日里最是仰慕太史公里大侠的风姿。他们穿华服,任豪侠,饮酒如水,行侠市井。

    不过这些传说中的大侠马世耀可从来都没见过。这几年北方年景不好,不是饥荒就是兵乱。有些地方甚至易子而食。

    马世耀一直混迹在北方,看到的不是流贼就是败兵,即便是富户,也都结寨自保,心惊胆战的过日子。

    平日里更是要多低调有多低调。连绸缎的衣服都不敢穿,生怕被土匪惦记上,哪还有人敢在市面上充什么大侠啊。

    所以说马世耀只听过侠客的传说,却从没见过什么大侠。如今城里的这些人行事乖张,鲜衣怒马。到是和自己印象中的大侠重合起来。

    大概是这些人听说建虏入寇中原的事情,几两黄汤下肚,一时义气,又不知轻重。以为自己都是荆轲聂政一类的人物,便聚众结伴而来吧。

    可惜不但在潼关城上白白的送了性命。还坏了自己的好事。

    马世耀心中认定了这些人都是些市井大侠的想法,埋怨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今搞成这样,却没什么好说的了。

    即便现在自己倒剪双臂,去多铎的帐前负荆请罪。恐怕也难以取信。没有办法,只得弃了潼关保命要紧了。

    自己手下还有七千多的人马,那都是自己多年来的心血。如今潼关大乱之下,不知道还能带出来多少。希望这些大侠们至少能在前面顶上一时半刻。为自己的撤退赢得点时间吧。

    ...

    耿仲明离得老远,便看见弃了城门,往城内拼命奔逃的马世耀。不过他却没有半分去追赶的意思。一个区区流寇的伪巫山伯还不够耿仲明去挂心的,眼下能尽快夺下城门才是最紧要的。

    本来耿仲明心里想的是既然这潼关城有埋伏,恐怕城门之处还不一定有什么凶险毒计,自己甚至已经做好损失一半亲卫的心里准备。

    他想着只要自己的亲卫能在城门口拖延个一时片刻,不让城门关上,等后面压阵的清军大队赶到,夺得潼关城自然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可出乎耿仲明预料的是,这城门却夺得异常的容易。

    直到自己都冲进了潼关,也没发现有什么有力的抵抗。在城门口守着的根本不是大顺军。而是一些奇装异服的江湖人士。

    这些江湖人士的打扮样貌,比中描绘的大侠还要夸张许多。可惜本事却是不济,虽然不要命的一窝蜂冲来。但是哪里挡得住骑兵的冲击。一个回合下来,便被骑兵冲了个七零八落。

    等耿仲明的骑兵左右散开等待迂回包抄,步兵队伍居中冲上来的时候。对面的人似乎才反应过来。也不理被骑兵冲倒的同伴,又自持武勇。拿着各种唬人的兵器又冲了上来。

    结果这些兵器看似威猛绝伦,实际上却非金非木,轻飘飘的没什么威力。武艺也差得要命,全是乡下人打架的把式,根本不懂什么战阵之法。

    耿仲明虽然降清多年,可是依然沿用当年戚继光的战法。步军士卒用的是改动后的鸳鸯阵。

    步军六个人为一组,两个刀盾手,两个长枪手和两个镗钯手。

    这镗钯手用的不是农村务农的耙子,而是一种类似于短叉一类的武器。算上镗尖也不过齐眉之高。中间一个镗尖,两边各有一个横叉。

    每个镗钯手各自配有三十只火箭。若敌人在远的时候,镗钯手将镗尖朝上插于地下。将火箭搭在横叉上面。借助火箭之威,在三百步外就能射杀敌军。

    等敌军临近之时,刀盾手举着藤牌招架敌人的兵器,长枪手在藤牌的空隙处刺出杀敌。而镗钯手作为后备,镗钯上的横叉可以当盾牌架开对方的武器,镗尖也可以刺出杀人,可以说攻守兼备。

    戚大帅的鸳鸯阵威力无比,只是成军不易。进退攻击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磨合。镗钯手的火箭也需要重金打造,保养。

    所以耿仲明也只有自己家丁卫队才能有这样的配置,这些大侠哪里懂得鸳鸯阵的厉害。还没等靠近,就被火箭射了个七七八八。

    等剩下的人不顾伤势的冲到近前时,攻击又全被盾牌挡下。没几下就被盾牌中探出的长枪刺杀在地。

    城门既被拿下,耿仲明便顺着马道登上了城头。等到了城墙之上,才发现城头的这些大侠们更是不堪,除了被大炮炸死的众人外,其他人毫无章法乱哄哄的挤在一起,还没和自己的士卒交手,就有几个人从城头上被挤了下去。

    等射了几轮箭,拿着盾刀的士卒冲过去的时候,城上已经没有几个能站着的大侠了。

    耿仲明见城门夺得轻松,自是高兴不已,叫心腹士卒严守城门防止敌军复夺城门,自己则去找多铎复命。

    且说多铎回到中军阵中,刚打算调动大军去接应耿仲明,却见耿仲明居然紧跟着自己回来复命了,称已经将潼关的城门拿下了。这让多铎不禁有些惊讶。

    说实话多铎吩咐耿仲明去攻城,话一出口就有些后悔。无论如何耿仲明也是朝廷封赏的正统王爷。虽然跟自己这个亲王没法比。但是让一个王爷亲冒矢石去攻城门,也确实是自己有些急躁了。

    当时形势迫人,也不容自己多加考虑。如今耿仲明得胜归来,顺利的拿下了潼关城门,自然是皆大欢喜。

    于是多铎下令让耿仲明率领自己本部其余的一万人马去城中清缴残余流寇,自己则统帅大军在城外接应,等城内一切兵火平息,自己再率大军入城。

    如果说片刻之前,让耿仲明亲冒矢石去夺城门,是一个要命苦差事的话,那么这二番入城,清缴贼寇可是大大的肥差了。

    如今城门已经夺得,城内零星的战斗不过是苔藓之患而已。剩下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去城里顺理成章的大大杀戮劫掠一番了。

    去年多尔衮入关之前,曾把在盖州汤泉养病的大学士范文程找来问计。范文程给多尔衮上了著名的。

    里面最重要的一段话是:“自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欲夺天下,非以安百姓不可。变改八旗兵丁抄掠之风”

    奏疏之后便是一系列的兵制改革的细则。这个奏疏被多尔衮认可的同时,也意味着清朝从此改变了兵制。

    在甲申年入关之前,八旗兵丁是没有粮饷的。出去打仗全是义务。连马匹兵刃都要自备。所有斩获唯有抢劫一个途径。

    好在八旗子弟这些年也没闲着,频繁绕过山海关,入寇中原。一个个的都发了大财。

    但是此番再次入关可与以往不同了。当年是为了抢劫,如今目标却改为争霸天下。这抢劫的勾当自然就不能成为常态了。

    所以多尔衮根据范文程的建议,改变了八旗兵制。原来是不发粮饷的义务兵,改为如今每月按时发放饷银。

    要知道改制变法这个东西历朝历代都是最为要命的,改好了就如秦国般一统天下,改得差了,就像王莽一样,身死国亡,留下一世骂名。

    而范文程的这封,可以说由此一举奠定了往后三百年的大清基业。

    当然,有些习惯了的事情一旦形成,就不那么容易改变了。虽然多尔衮每月大把的饷银发下去了,可是八旗子弟百十年来素以抢掠为生,可以说抢掠财物已经刻入了骨髓。这一下要全部改变可不太容易。

    所以虽然总体上政令是严禁抢掠了,但实际上只是把大张旗鼓的抢掠稍微控制了一下,在攻城略地之时总能找到一些权变之术。

    例如大军未到,率众来投的城池。那定要保其周全。

    可如果哪个城池胆敢犯我大清军威,螳臂当车。那么破城之后,略施薄惩也是有的。

    如今多铎在潼关城下苦战十数日,这入城之后薄惩一番,也不算逾越多尔衮的军规。

    而且这潼关城自古都是军事重镇,里面的粮草物资无数。想必油水丰厚的很。

    多铎特意嘱咐耿仲明道:“这潼关城降而复叛,说明城内的刁民很不老实,此二番入城,可以适当的扬一下我大清军威,给潼关的这帮子刁民些许教训。”

    耿仲明自然欣然领命,要知道这种美差在以往可是绝无仅有。历来蚁附攻城的时候总少不了汉军一份,可这入城的头道汤却都是满洲大兵的事。

    有时候遇到些贫瘠困苦的城寨,往往等汉军进城的时候,城内被抢的连汤渣都不剩下一口了。这次耿仲明能领到这个差事,也是多铎为了奖励他刚才率兵夺门的功劳。

    不过耿仲明临走的时候,多铎却又从自己的亲卫中挑了百来个白甲巴牙喇,让他们保护在耿仲明左右,跟随耿仲明一起进城。

    清军八旗军制,一个牛录为三百人,五个牛录为甲喇,五个甲喇为一个旗,其军事长官称为固山额真。而巴牙喇则是每个牛录里精挑细选出来的勇士。三百人里才能选出十个巴牙喇,身穿红色甲胄。

    而这些红甲巴牙喇又要先在战阵上斩杀过百人,还要骑射考评双绝,才能晋级成为白甲巴牙喇。

    大清国有两件事经常拿出来吹嘘,一件是“女真满万不可敌”,一件是“与明国交战五十载,白甲无一损伤”

    这些白甲巴牙喇身着三重铠甲,最里面是一层细软的锁子甲,中间是比较轻盈的棉甲,在最外面又套了一层铁甲。战阵之上无坚不摧。

    整个东路军大营也不超过二百名白甲兵。是多铎手下精锐中的精锐。如果说耿仲明的那些家丁是耿仲明的干儿子的话。那么这些白甲兵绝对是多铎的亲儿子。

    如今多铎把身边近一半多的白甲兵交给耿仲明调配,可称得上给足了耿仲明的面子。

    当然耿仲明心里也知道,这些白甲兵可都是多铎身边的亲近之人,也都是心头肉。跟着自己入城不过就是想蹭些功劳,再顺便发点小财罢了。

    至于保护自己,任凭自己调遣什么的。那就是些客气话。自己随便听听就好。若是当了真,就可就傻了。这些满洲大兵可金贵得很,别说死掉一个半个,就是有哪个真的受了伤,自己也不好交代。

    这次二番入城,若是战斗顺利便没什么。哪里有发财的机会,让这些白甲大爷们多多沾染些也就是了。

    可一旦城内有什么风吹草动。拼着自己的家丁受损,也要将这些白甲兵大爷护住,万万不能有半点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