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炮兵部队离开步兵单独作战的情况,若是在国内或者在安全范围内,这些都不怕。可这是在朝鲜,战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真的有日军的步兵、骑兵或者不知道什么兵,只要他们带的轻武器足够,炮兵团都是被屠宰的对象!
炮兵团都装备有一个无线电台,这是采用地波天线使用调幅报模式,功率5W时可以联系到三、四十公里的距离,再远些,就要通过师部的采用高射天线使用等幅报模式的15W电台了。
与师部联系,却无法找到,看来,第7师已经走得远了。
此前倒是接到过通讯兵传来的命令,前线攻击困难,急需野炮清除日军工事、及榴|弹炮火力压制。按照这种说法,他的炮兵团要快速跟进才是。
不过始终无法想通的是,为什么在本应该很安全的路上,响起这么密集的枪炮声。根据队列安排,第7师打头、第8师跟进、军部与第9师一个团殿后,他们这些辎重部队、炮兵部队垫底,离他最近的应该是第3军军部了。
刘延吉很快与军部快联系上,得到的却是让他倍觉心惊肉跳的消息:突前的两个师,以及军部,都被围困了。而且更让人吃惊的是,日军有步兵已经向己方赶来!
火速地,他命令所有步兵单位就地组织防御,卸下一个轻榴|弹炮营及所有炮弹后,所有拖曳卡车立即调头向后跑。为了减轻重量,撇下所有辎重,以及担任炮兵支援的部队如运输人员等。
卡车与大炮一样,都是人民军的宝贝。虽然大炮现在数量不少了,但是落到敌人手里是不可原谅的。至于卡车,由于主要用于发展经济,除五大主力军外,普通的步兵军只拥有一千辆不到,基本上只满足了一门炮两辆车的及格配置。
自然,伴随他一道的炮兵第8团也一溜烟地跑了,连同装备75MM野炮的两个师的6个野炮连。在防御战中,野炮作用不大,还是调回协助兵力并不多的第9师两个团守住临津江吧。
刘延吉的谨慎,救了他的团,或者说,两个团的炮兵。确切地说,是炮。
好在第8炮兵团的团长李洪亮也同警卫部队、团营部人员600多人留了下来,两支部队,1200多人,包括两个团的各级警卫员、通讯员、政治人员、参谋人员、机要员等所配的长短枪支,一共收集了500多支枪。
平均不到两人一支!
还好有18门弹药充足的榴|弹炮。
所有的卡车都已经撤回,这就意味着,除非敌人被打败,否则光靠这些人,很难移动这些炮。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打算再移动这些炮。
两位团长的决定是,把这里当作钉子,既给后撤的“手无寸铁”的炮兵与辎重兵们时间,也尽可能地堵住日军冲往临津江的通道,还要为本军的后撤留一点保障。尽管他们自己的处境就很危险。
在最后一辆卡车绝尘而去时,前方出现了漫天的尘土。负责侦察的部队已经撤回来了:“日军的先头部队不下上千人,已经向我部杀来。”
李洪亮团长负责指挥全部的防御部队,刘延吉团长则指挥他的炮兵。
这时候感觉到了军衔制度的好处了。尽管是两支部队临时合并,但是根据军衔,李洪亮还是组织了比较有条理的指挥层次。他把防守的部队编成四个简编连的规模,左、中、右各放一个,一个作为机动,临时代号为一、二、三、四连。
同时,无枪的人员担任战场通信及救护任务、给炮兵以指引或搬运弹药。
而刘延吉则把各个炮兵连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约定了支援的方向,并制定了构建渐次火力网的计划。每个连的4门炮为直接火力压制,2门炮作为机动支援。总而言之,是让各个战斗单位所面对的敌人最少----毕竟单兵火力太轻。
远处黑压压的人群让李洪亮感觉到这是一场硬仗。对主要倚仗炮兵的他们来说,不怕人多,怕的人散。
区区18门炮想要覆盖算起来是平原的这个阵地还有些为难,而目前最怕的,是其对己方身后炮兵的攻击----本来炮兵团就不以单兵作战擅长,再抽调了除炮手、炮长等一些专业操炮人员之外的所有支援人力,一旦被日军追上,除了一尊尊大炮外手无“寸铁”的炮兵就等着屠宰的份了。
更可怕的是,这些日军会乘势直逼临津江,他们这些人需要尽量给后方以时间。
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
为了迷惑敌人,李洪亮安排机动人员在阵地上扬起阵阵尘土。等下加上凌厉的炮火,日军不知虚实,极有可能要先端了自己这里,这正是他们的目的。
最突前的二连与日军先头部队交上火了。这是一支绕过人民军第8师的精锐部队,负责对临津江的进攻。日军以诈败之势让第3军钻进口袋之后,一边收紧,一边凭借优势兵力火速冲向第3军的背后。
根据侦察得知,驻守在临津江的只有两个步兵团。日军第3、第4师团各出一个旅团去抢攻这个地方,优势还是极大的。
不过好不容易突破支那军第8师的羁绊,忽然又在前方发现一支规模颇大的支那军队,让第8联队的中村大佐十分吃惊。他是一个很谨慎的指挥官,也沿袭着第四师团一贯的风格。
大阪第四师团成立于1888年,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贩商人组成,是日军中的资格最老的师团之一。
这支部队下辖四个联队,配备了一流的武器装备,堪称日军“精锐”。然而它成立没多久,“窝囊废”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日军。尤其是第四师团的核心部队----第八联队,因为在日俄战争中屡战屡败,获得了“败不怕的八联队”绰号。
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诸侯,而诸侯服从于幕府将军。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然而,大阪却有些不同,这个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居民多与商业有关,对诸侯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大阪人几百年如一日,不断和诸侯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所谓忠诚,那就更谈不上了。
于是,跟将军与诸侯一样,天皇在大阪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尽管这些出身于大阪的士兵也受到了军国主义的蛊惑,然而大阪人却不会急着去“为效忠天皇而死,为大日本帝国而死”,能不死尽量不死。
对待上级命令,出身于大阪的官兵也习惯于“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不会像其他部队那样闭着眼睛执行到底,甚至第四师团内部还制订了所谓“无谓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击”的“三不要”原则。
日本历史学家关幸辅在的最后部分,对第四师团做了一小段总结,说得真是有几分道理,“如果日本的军队都像第四师团这样,大概中日之间也就不会发生战争了吧?要是这样,也就不会有日本的战败了吧……”。
所以中村在见到漫天的尘土以及远处黑洞洞的炮口,立即命令停止前进并做好防守准备。
作出这种合乎“战斗条例”的命令尽管在别人看来十分难以理解,但中村已有说辞:“命令是抢渡临津江,但是本联队却根本没有相应的火炮支援,在平原上,我不能让步兵冒着炮火做无畏的冲锋,一战后总结的步兵作战条令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这宝贵的僵持时间,给了人民军炮兵阵地些许加固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担任右翼的3连却与后来居上的一股日军交上了火。这股日军十分凶悍,根本不惧死活地直接散状冲过来。
这是第3师团的第6联队,担任左攻。
第3师团是日本最凶悍的首批七个师团之一,几乎参予了所有日本近代的重大战争,包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西伯利亚出兵、山东出兵等。本来第8师是很有机会在第一轮的血拼中冲出重围,但是被第3师团凶狠地打退,也就因为这一步慢了,他们比第4师团稍慢。
见友军不动,第6联队长麻生大佐非常恼火。第四师团是出了名的“窝囊废”,日俄战争时就是那幅德性,和支那人也这么怕死,竟然也有脸自称是日军精锐师团之一!
他一面命令发起攻势,一面派人联系中村:“兵贵神速,击破对面支那军队、抢占临津江为司令部作战部署,中村君请与我一道努力,迅速打破僵局。”
然而传来的消息让他哭笑不得:“没有接到对中国拦截军队攻击的命令!”
一直听过第四师团的种种不堪,现在真的见识到了。早知道如此,应该让精锐的第一师团和第四师团的任务调个个才对:让怕死的第四师团来诈败诱敌,绝对做得既投入又真实!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