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张汉卿很重视重型火炮的拖曳化。
在现代战争中,火炮口径越做越大,吨位也越来越大,靠人力,炮兵根本做不到有效支援,还会拖累军队的进程。正史上日本炮兵编队1门75MM野炮会分配到12匹马进行相关炮兵装备拖运,火炮分配到的马匹为6匹。
在一战前后这样的拖力还可堪使用,但6匹马的拖力在改良型三八式野炮的测试中已经确定无法负荷,在后来更新式的更重的九十式野炮就无法满足要求了。
这才是75MM口径!
虽然炮兵部队一度有提出增加军马编制来适应日后更重火炮的发展,但是牵涉层面太广被高层回绝----日本国内,包括在满洲和朝鲜,都搞不到如此之多的马。
后勤上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人吃,还有马嚼,这可是堪比人头的大数字。此外,管理这些牲口,要比培训几个人困难多了,还要多增加一些人力,让本已吃力的后勤还需要照顾到这些冗兵…
这都是很大的开支。
在后勤无法支撑的状况下炮兵部队无法换装九十式,机械化虽然可以有效治本,但日本贫弱的车辆工业使得牵引车无法大量配发。
这种后勤不足的结果使得日本炮兵部队对于非机械化的九十式野炮的意愿不高,最后只少量采购了一百多门,直到简化型九五式野炮以及机械化拖曳方式出现才开始进行少量采购。
这是典型的穷兵黩武的下场。现代战争打得是工业,果真不假呢。
所以张汉卿极为注意武器的生产与工业水平同步,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向军民两用工业倾斜。简单的拖曳化,一个炮兵团约需百辆汽车,因为经过精减的炮兵团只有1434名定额。这样,全军提供一万五千辆卡车就勉强够用了。
而天津道奇汽车厂现在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二十万辆,随便采购一点,就可以达到维持这种最低需求了。
----这已经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所以制式的中国陆军比较欧美列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步伐也有亮点:在陆军炮兵向摩托化转变的同时,即使西方各国也是到1930年才开始将榴|弹炮从马拖曳进化为用卡车或是半履带车拖曳。
在工业的血液石油方面,玉门油田已经产油两年了,产量从最初的8000吨跳跃到目前的10万吨,只用了两年时间。
这点产能还不够东北生产的拖拉机耗用的,但是想到它是中华民国第一口油井,并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石油勘探人才,它的意义又是很大的。
几大银行投资成立的中国石油集团在西北奋力工作,除要加大玉门的产能外,现在已经在克拉玛依油田勘探了第一口井,要不了多久,满足远未普及中国现代工业的石油使用不成问题。
因为军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是烧钱的。在中|央军委、国防部十分“抠门”的意识里,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军事发展过程中,建造多余的火力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所以在1925年中全军装备完所有炮兵团后,立刻停产了75MM山炮的制造,并把一部分产能放在更侧重攻坚的同口径野炮上。
因为在人民军的步兵团都装备着这样的野炮连一个,除原先装备在师属炮兵团的野炮全部下放到团后,数量尚有部分不足。
就是105MM榴|弹炮,也很快地因为国际上主流的125MM榴|弹炮生产线从德国引进而停止。在张汉卿心中,目前还未到大规模战争阶段,先保持一定数量的优势火炮并保证其生产能力就够了。
人民军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一边努力在少量的军事工业上与世界追平,一边通过现有装备挖掘潜力,给官兵以锻炼。以陆军现在的实力,只要官兵的军事素养锻炼出来,根本无惧日本人。
况且,以中国现有的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实在不宜遍地开花,捡选符合未来需求的火炮并努力在实践中予以不断改进才是正解。
像一战法国光迫击炮就有13种的做法不是中国军工发展的目标。比照其有重型:370、270、240MM三款,中型:150、120、86、81MM四款,轻型:75、70、65、60、58、50MM六款可知,如此规格迥异的武器,对于后勤的压力是多么大…
二战动辄百万、几十万大军的交锋,光靠某一种武器出奇制胜不行。像德国造出了让世界惊叹的虎式著名坦克,却被苏联大量廉价制造的T-34折磨得无计可施。在漫山遍野的坦克中,你这一支坦克部队单兵再奇再能,顶天给你打个几辆,与大局无益。
所以张汉卿在给中|央军委装备部的要求是:吃透目前现有技术,优先发展出适合中国军队的125MM、155MM重榴|弹炮,以及海陆通用的75MM和155MM加农炮,海军重点研制125MM和155MM舰炮,更大的暂不考虑。
他的想法是既然已经实际汽车牵引,用宝贵的汽车拖曳火力明显不够的小口径大炮未免大材小用,而且未来的主流大炮都将是大口径,何必要浪费有限的资源去摸索注定被淘汰的技术呢?
把陆炮装在炮舰甚至驱逐舰上,是他的天才想法,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陆炮上舰”。
这样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可以把库存的这种小口径野炮得以最大化利用。作为步兵攻坚的利器,估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会存在,这点二战可以证明:海军吨位较小的驱逐舰和炮舰都可以大量装备这种武器。对炮舰,该型号为主炮;对驱逐舰,可以作为辅炮使用。
另外T-20坦克的57MM口径坦克炮也在被认为只是技术上的探索,到二战时期,这样的口径就太小了,因为坦克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这个时代,提前探索下这种75炮作为坦克炮的可能性很有必要,记得谢尔曼早期型就是用的这种口径。
其次这款陆炮技术上已经成熟,项目风险小,可以减少研制周期。
重要的是陆炮舰炮通用,会显著降低后勤成本。
在未来一段时间,只是刷存在感的海军不可能现在就和世界一流海军强国作正面对抗,在中国岛礁众多的沿海浅滩,这种在陆空军配合下能在家门口有一战之力的炮舰会很有好处:封锁航道、保护基地和港口、甚至攻击敌方商船等都可能用得着。
最关键的是,根据按照美国购置的炮舰“汉口”级的研究,野炮可以直接简单地加设旋转炮塔后焊在上面,代价是极小的…按照“汉口”级每舰两门的算法,中国海军只要有需求,可以在短期内武装这样的炮舰上千艘。武装商船也不过如此吧?
另外,等125MM炮的制造技术成功后,根据75MM炮的经验,将会作为中国未来驱逐舰的主力炮使用。小舰装大炮,尤适合以中小型军舰为主力的海军;使舰、陆炮同步发展,改变舰炮因装备少、研制周期长、成本高昂等带来的更新周期长、性能落后模式。
更大口径的155MM加农炮的技术来源地也是德国。开始是想将其作为岸炮来使用:中国有这么长的海岸线,有这么多需要照顾到的港口和海岸城市,没有一款可以对敌舰有致命效果的武器,难免会屡屡让人觎觑。
两年前黄浦江上的炮战,若非江面狭窄,装备75MM山炮和野炮的人民军炮兵团绝对不是拥有大口径、远射程舰炮的英国巡洋舰的对手,何况那次还有一定的巧合:其指挥塔被炸掉、舰长毙命,不然,胜负难料。
从那时起张汉卿就决定要引进一种大口径重炮。不过随着海军的扩充,为未来大舰预备主力炮的任务已经提前筹备了。
在大炮巨舰的时代,战列舰主力炮通常达406MM、最小的也有356MM;重巡洋舰则通常为203MM、轻巡洋舰为152MM、一般的驱逐舰则为127MM。中国在全面落后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到底选择哪几种舰炮来匹配哪几种军舰呢?
后世早有结论。
战列舰中国是绝对不会造的,所以那种十六寸的巨炮是不用去想了。根据前生知道的历史知识,不久后会召开的伦敦海军大会订立的条约,8000吨排水量是轻、重巡洋舰的分水岭,也是决定张汉卿选择203MM与152MM的重要依据。
既然知道未来的命运,那就把这种先知的优势达到最大化,而不至于火线前更改武器参数。牵涉到一个系统的工程,舰炮口径可不是随便动几个数字就行了的。
结合张汉卿的看法,在德国军火技师与中国海军专家的讨论下,最后认为口径较小的德国152MM舰炮符合中国的要求,这个结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03毫米炮和152毫米炮的破坏力是不一样的。拿20世纪30年代英国海军的炮弹为例,两者的重量比是113.4千克对45.4千克,差别相当大。
当自动装弹机故障后,152mm炮弹可用人工装填,203mm的就不行了。以这个时代的机械水平,发生故障及战时自动装弹机被打坏是大概率事件,难不成因为这个就要废掉一门主炮?
此外,203毫米炮虽然有威力优势,但射速较低,仅2.5发/分,而152毫米炮为6发/分。就弹药投射重量来说,装8门203毫米炮的军舰一分钟内发射重量为2268千克,而装备12门152毫米炮的军舰一分钟内发射重量则为3269千克,152毫米炮更有优势。
较高的射速可以弥补在射程威力上的不足,尤其在恶劣气象条件下或夜间,这一优势更加明显。不仅如此,当时的152毫米炮射程比203毫米炮更远。
在防护方面,重防护巡洋舰能抵挡203毫米和152毫米炮弹,削弱防护的巡洋舰却谁都挡不住。肯特级的25.4毫米装甲在重炮面前薄得像层纸。所以152毫米炮相对203毫米炮而言并不处于劣势,毕竟一炮下来大家都玩完。
实际上二战期间,大多数巡洋舰之间的炮战都是夜间近战。考虑到这个时代火控的水准,30公里外开火命中率非常的低,远距离炮战的命中率基本上是零,还是在主要交战距离上提高发射速率更有效一些。远距离海战,在这个时代更多地是碰运气。
自然,同一时间内送出的炮弹越多,击中对方的概率越大。因此两种口径火炮的射程对比只有理论意义,弹药投射能力才是关键。
最重要的一点,是张汉卿对于海军的发展重点将会在航母身上,装备有一定火力的巡洋舰只是为了在小规模的海战中能够有效保护航母舰队的安全。
能够威胁装甲较薄的巡洋舰的大炮,203MM和152MM是一样的;而当面对装备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或重巡洋舰时,即使装备203MM舰炮的巡洋舰也不能有效威胁到它,难不成因此走向“巨舰大炮”的落后老路?
不行!既然决定未来海军是以航母为核心的大变革,就要坚定不移地排除杂音,并不为一时的困扰所改变。阵痛是一定存在的,但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最有机会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绚烂图画的时代,要坚定信心!
这样,203MM舰炮将是鸡肋,而且从研制难度与制造费用上,它远比152MM大且贵。所以人民海军近期要研制的舰炮口径就大致确定了。至于未来要不要用这种大口径舰炮作为海军支援登陆作战,想得太远了吧?
当然,基于同样的陆海通用的原则,张汉卿不会选择152MM口径的舰炮,而是将直接使用155MM的陆炮上舰。
这样的好处,是海军可以直接享用陆军的既有成果,还能为将来三军弹药共享奠定基础。不是其他国家做不到,而是当各种型号的东东发展成了系列后,再想改就不那么容易了。
反而是中国,一张白纸好作画,可以从一开始就进行系统的整合。张汉卿可不愿意陪他们玩。庞大的中国,自己就可以自成一个体系,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两种几乎相同口径的大炮出现的原因,只因为历史的原因:由磅位制改向英寸制,英国的贡献。这就是谁最早建成工业社会,谁就拥有标准的制定权。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