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指令在后世号称“天字第一令”,并导致后来各地政|府半数以上官员都是从狠抓教育上这一项升起,各层级的教育委员会的话语权空前扩大。
在人民党|领导下的新民国,如果各地发现有所谓奢华政|府办公楼,将是全国跟进的大事件。办公楼轻易不会搬走,有上级约束、监察机构的严厉、无孔不入的记者在,谁会冒着身败名裂丢官弃爵的风险去做一件让“前人倒下后人乘凉”的事呢?
所以在中央的严厉要求与制度约束下,一直到世纪末,重视教育投入始终是各界主流。
唯一不足的是,后来出现了许多“豪华教室”、“XX地最美的建筑----XX学校”等奇疤事件,也出现了许多“最长时间记录----XX年未修缮之政|府大楼”、“XX县党委县政|府数任均在危楼办公”之类的报道。
后世某地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大地震,唯一幸存的建筑类别就是各地的学校了。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为了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和技术问题展开战略研究、推动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报告咨询等,张汉卿提出了组建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想法。
这个与后世两院制度一脉相承的超前思维,让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优厚的待遇、尽可能的研究便利与终身的荣耀,直接带动了国人关于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兴趣,为中国的再度腾飞积累了宝贵的人才。
在人民党宣传部、政|府教育部及各地行政部门的合力配合下,各地掀起了投资办学的热潮,方向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也是历史以来最好的,由国家与省级财政直接补贴,教师拿政|府雇员同级的工资,并成为中华民国第一批试点依法享受带薪年假的群体。
不单单是重视普及教育,在专业教育上,张汉卿也走在时代前列。他积极指示并参与了“五师”制度----即律师、会计师、工程师、教师和医师资格认证制度,由此将相关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抬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阶段。
从此在全社会掀起尊重知识、尊重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潮,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科技的影响无论说怎样高都不为过的。
考虑到教育资金不足以遍地开花以及国家工业技术水平较差的现实,当普及五年义务教育后,再适当地根据各地状况落实九年制,但在其后教育的方向将向两个方面开展:普通教育系列、高等职业教育系列。
要说后世中国教育系统之乱象,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光中等职业教育的名称就有职业高中、中等技术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后来在它们的基础上层次有了点提高,变成同专科层次的,叫做高职,再往上,不好意思,断头了。
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再无进阶的可能:考大学,虽然后来放开了,但基础课程比高中教育的差许多,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谋职业,大学本专科出身的比他们层次高起点高,让他们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后来这类学校泛滥为差等生、末流学生的避难所身份,直到张汉卿穿越前,这个问题仍没有被解决的希望。
普通高等教育序列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改名热、合并热、升格热一波又一波,导致就是原本对教育这一块有一定了解的人不与时俱进,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时代淘汰。
更多的大学不去在教学软硬件上升级,却在名称是大弄玄虚,就像下列几种,谁又能够分辨出这些大学到底有什么区别: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工程大学、工业大学?花时间心思在这些上头,能搞好教育吗?
中国这么多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没有一个;许多教授的论文几可等身,真正有价值的没几个。我们过多迷信于拆迁式的造大学,却不会想到,大学不是盖几座气派的洋楼就叫有影响力的大学,有多少个大师才是。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否则,按后世大学敞开供应后,上亿的文凭获得者,怎么着也该有百十来个诺贝尔奖的什么的吧?实际呢?
所以张汉卿需要的是一个简而精的高等教育,也就是俗称的“精英教育”。多留点钱给这个国家的子民吧,全家省吃俭用让子女考上一所不知所谓的大学,花光积蓄后,找不到工作。
大学难考,总要给有志的学生一个出路啊,有!发展职业教育。
后世这块做得最好的是台湾。他们构建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衔接和与沟通的人才教育“立交桥”,它的职教包括了中等职教、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多层次。
义务教育之后未选择普通教育的学生,可以选择升入职高,然后升入四年制应用型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每个阶段,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选择继续升学,也可以选择就业,但不妨碍有机会的时候再度进修。
现在符合中国的国情,将来在很长时间内也是。现阶段中国需要科技界的精英,更需要无数个有一定技能、可以在实地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行家里手,职业教育是重大方向。
无论怎么做,教育的目的在目前还是学以致用。有一定技能,如果再有正确的作业与观念指引,会少走很多弯路。这样,起初在兵工厂里执行的抽样及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也由此浮上民间层面。
一个戴明循环,让日本从废墟中爬起来,“日本造”成为品质高端的代名词。中国不能老在世界后面学,有张汉卿,她应该至少有机会走到世界的前头。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张汉卿一手成立了“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率先将后世流行的ISO9000品质管理体系导入中国,并将抽样制度称为第一号国标,为中国工业体系的规模化、标准化、体系化迈了一个好头。
在大规模企业立足之初,“品质至上”的观念就牢牢地在各行各业扎下根,要让“中国造”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而要给世界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形象。从现在开始就这样做,它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工业管理需要科学精神及现代技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有限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经营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把技术与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各个工科院校,工业工程成为必学科目之一。
北方交通大学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这种理念设置为一门新的专业,后来还为此设置了国内第一个工业工程研究院。
一大批接受过普及教育的毕业生放弃亲传口授的传统,接过前辈们的工具,用新的理念使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了工业化大发展的浪潮中。
相比同期其它的帝国主义强国,中国工业界对于品质的追求从工业化开始就注定了出手不凡,“中国造”从此不是劣质价廉专搞倾销的代名词,而是卓越品质的保证。
张汉卿的这种努力开出了丰硕的成果,在工业化刚刚兴起的阶段,中国就站在了高端。规模化、流水线和密集型的企业生产使中国的物质生产极速扩大,也为人口的增长和就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力,加速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随着中国迈向工业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各种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起。但是长期在封建社会打转,洋务运动没搞多久,而且多偏重于工科,对于资本经济的那一套,能有多少人能够领悟?如何把中国人惯有的家族式企业管理理念提前一步迈进现代科学管理的正轨上来,在各大学引进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尤为必要。
后世美国为什么工业持续发达?那是他们重视管理的研究的结果。行为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学科都是因此而诞生并不断长出新的枝芽。
美国最富争议但对现代管理科学有开创性意义的大师泰勒十年前死去了,但是通过更多的管理学界的探索,它的MBA教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发展,厄威克、卡斯特、德鲁克等人的研究也不断引领着它的飞跃。现在,要看中国的了。
同时,张汉卿正在酝酿公务员制度并安排起草,以便从根本上理清国家雇员对于服务国家与服从于人民党之关系,并在开始之际,就准备形成公务员退休工资“单轨制”,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同步。
此外,国家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也在酝酿中,专利制度已经提交国会审核。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华民国在张汉卿的影响下向正面、积极的方向前进,欣欣向荣,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