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掌控者、决策者,核心人物多尔衮薨于1650年冬,而福临小皇帝继位后就开始对皇父摄政王一脉赶尽杀绝。
在东亚不可一世的大清国也陷入了内耗,再也无力向南进攻,各地督战的亲王贝勒也都忙着回京争权,留下的汉奸走狗自然是不会效死,大明和大清在1650年的冬季陷入了稍有的和平时期。
只不过这个和平十分短暂,在第二年的春季到来后,南明的北伐就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一打仗自然是就要花钱,为了这次国运之战,隆武帝把老本都压了上去。
年前开始维京商行东印度公司在福州刚建好的兵工厂就开始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同时从瑞典开始往远东调配火器大炮等。
由于冬季的北海、波罗的海都结冰了,所以东印度公司只能走到佛得修整,然后拍出小船和骑兵赶赴哥本哈根向奥拉夫汇报远东的最新消息。
身穿貂皮大衣端坐在罗森堡宫烫金沙发上的奥拉夫看着最新的消息显多尔衮已经病死了,哈哈一笑,道:“这下东亚的水就混了,没有了多尔衮,多铎也早已病死,就靠福临的本事能拿下南明?哈哈,攻守之势易也。”
一直以来奥拉夫都担心即使有自己的输血。南明这种遍地猪队友的政府还是会很快消亡,但是现在形势转变,南明将会在短时间内维持住半壁江山,大清朝除非再出现一位多尔衮级别的雄主,不然攻灭南明将会是痴心妄想了。
南明能支撑下去,甚至越来越强大,这才符合瑞典帝国的利益,商贸活动中维京商行的效益也会不断增加,到时候就会把目前盈利和支出不成正比的局势扭转。
因为奥拉夫和瑞典帝国之前图的是欧洲慕华心态自强的时候跟远东帝国建交拉升一波声望,所以才愿意支援火器物资,做了暂时的赔钱买卖。
不过随着南明开放港口跟东印度公司通商后,维京商行也渐渐转亏为盈,而且随着南明的稳定而不断加大了进口量和火器、文兰参、枫糖浆、海象牙、皮毛等商品出口量。
俄罗斯作为大清的盟友,与1651年的春天就得知了大清的义皇帝陛下驾崩了,吊丧是国礼自然是不能荒废,沙皇派出了首相莫洛佐夫的儿子,莫洛佐夫维奇伯爵作为正使前往北京吊丧。
在莫洛佐夫维奇离开莫斯科后,老谋深算的莫洛佐夫从病床上爬起来,亲自入宫面见了沙皇,并且提出了自己想到的削弱瑞典,令其内乱的毒计。
俄罗斯前几年本想在大清帝国的面前抖一抖威风,展现一下实力,所以发动了对克里米亚汗国和波兰立陶宛的战争,虽然对克里米亚的战争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对波兰立陶宛的战争由于瑞典的出手而遭遇了惨败,不仅没能吞并乌克兰地区,还把已经吃到嘴里一半的哥萨克统领国给丢了,更让犹太人在边境建立了什么狗屁联邦王国,想打又不敢打,不打又恶心的寝食难安。
东正教的大牧首每周都要来克里姆林宫大闹一场,还要找老友莫洛佐夫吵闹半天,可是不管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易洛维奇还是首相大人都无力改变被动的局面。
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天堂太远而瑞典太近,阿列克谢·米哈易洛维奇和莫洛佐夫日夜都在盘算着怎么能削弱瑞典,夺回波罗的海出海口,只有夺回波罗的海东海岸和黑海出海口的克里米亚地区,俄罗斯沙皇帝国才能名副其实,可是现在瑞典在教父摄政公奥拉夫的带领下越来越强大,甚至搞了个什么北欧雷当,做个北欧地区所有人的总元帅。
其他国家可能还只觉得是奥拉夫在胡乱搞什么,可是作为邻居的俄罗斯跟波兰都吓得瑟瑟发抖,因为他们亲眼看着多少平民加入了北欧雷当,并且而对北欧雷当和奥拉夫保持着怎么样的忠诚和热情。
莫洛佐夫年过六旬,还得了哮喘,只要天冷就只能待在温室里才能苟延残喘,但是他并没有闲着,一直在琢磨着怎么扳倒奥拉夫,因为莫洛佐夫经过研究发现瑞典帝国看似庞大可怕,但是实际上所有的一切强大因素都是维系在教父摄政公奥拉夫的身上,最能打的维京军团和瑞典铁骑军都是奥拉夫的心腹,维京人的主子也是奥拉夫,而控制北欧各国是民生工业的商行也是维京商行,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瑞典帝国除了本土一样外的地区之所以还能牢牢地考聋子啊瑞典国会之下,也是因为奥拉夫。
芬兰总督是奥拉夫的人,利沃尼亚总督是奥拉夫的人,丹麦是奥拉夫夫妻俩的,波美拉尼亚公国和东普鲁士也是奥拉夫的,冰岛那就更不用说了,连挪威都是奥拉夫的哥哥乌拉夫管理控制着,马格德堡公国还是奥拉夫的弟弟哈尔夫做陆军元帅和国舅。
在这种情况下,大瑞典帝国看着是一个庞大的令人可怕畏惧的存在,整个波罗的海也是瑞典帝国的后花园,可是莫洛佐夫很清晰的抓到了重点,那就是所有的一切的维系点就是奥拉夫这位伟人。
只要能搬到奥拉夫,或者杀死奥拉夫,因为奥拉夫而组合在一起的所谓的庞大的瑞典帝国将轰然倒塌,不复存在。
即使奥拉夫现在有儿子作为继承人,但是没有奥拉夫,所有的一起也就烟消云散了,除非奥拉夫的法理继承人拥有奥拉夫一样的能力,不过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莫洛佐夫一直在秘密训练杀手,想的是有机会派人暗杀了奥拉夫,可是奥拉夫安保级别太高,波兰人和哈布斯堡都派过杀手,可是都没有用。
莫洛佐夫也不急躁,只是在默默等待着机会,可是从远东传爱的消息让老首相仰天长啸,病也好了一样的从床上爬起来,进宫就像沙皇禀报了灵机一动想到的扳倒奥拉夫的妙计。
奥拉夫近些年在欧洲的声望地位已经无可动摇,他身上背负了太多的传奇故事,也成了各国政要国王尊敬和畏惧的存在。
随着瑞典、俄罗斯先后和远东的大明、大清建交后,其余各个海运强国也与两国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因此此时的欧洲对于远东的了解已经超越了以往,甚至超过了奥拉夫的逾期。
因为欧洲还处于“哈华”的历史阶段,远东的消息自然是让人十分重视,大清国皇帝还是蒙古国的大汗,这让欧洲人更加兴奋,心理上对于大清国也更感兴趣,在知道明清之争后大多数欧洲黄昏四和大臣都倾向于大清能夺得东亚天下的控制权,纯粹是因为大清国是“上帝之鞭”的继承人,所以在欧洲人心目中无形的有了加分项。
因为俄罗斯的有意吹嘘,加上土尔扈特汗国紧临欧洲,参与克里米亚战争后也大出风头,这让他身后的宗主大清国也跟着风光了一把。
所以大清国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也成了欧洲新闻和皇家贵族话题中的高频率出现者。
尤其是因为大清和瑞典的崛起时间相似,地理位置相似,带领两国走向霸主的人物身份也都是小皇帝和大帝的叔父、教父,重重的共同点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以至于民间也流传出了许多的谚语和传说,就连教会僧侣也有不少跳出来大吹法螺,大做文章。
这种事前在以前自然是给奥拉夫太高身价,增加神秘性,可是现在大清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已死,且小皇帝也在清洗他的势力,那这个时候如果还把奥拉夫跟多尔衮放在一起就有诅咒奥拉夫的意思,更有挑拨奥拉夫和克里斯蒂娜,甚至诅咒瑞典帝国的嫌疑了。
莫洛佐夫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趁着欧洲各地还不知道具体情况的时候,加大力度在欧洲给奥拉夫和多尔衮捆绑宣传,甚至说成是东西方两大帝国的缔造者,是神灵赐给世人的双生子,等等的话语。
等到多尔衮病死,手下被清算的事情传入欧洲后,之前的吹捧就变成了可怕的诅咒。
要不了多久瑞典帝国必然会产生内乱,到那个时候就不是奥拉夫想压得住就能压得住的时候了。
在混乱的沙俄宫廷混迹几十年的莫洛佐夫早已是个精通人性人心的人精,他明白人心经不起考验,在得知了跟自己差不多情况的大清摄政王的下场后,联想到什么双生子共命运的话题,奥拉夫能不能摆脱担忧不知道,反正他手下的人就会首先受不了。
维京派系和瑞典本土系就会直接爆发矛盾,到那个时候不管奥拉夫和克里斯蒂娜感情多好,裂缝出现的时候就标志着一会越来越大,瑞典内乱也就会买下祸根。
按照莫洛佐夫的意思是,也许一年,也许五年,但是绝对撑不了十年,很快瑞典帝国就一定会爆发内乱甚至内战,到时候衰弱甚至日落西山都是极大的可能,而瑞典的衰败就是俄罗斯崛起的时候了。 13445/995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