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渊眼前一亮,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种田种得好也能够被周晔提升到如此的高度。
是啊,这天下的田地何止亿亩,每亩哪怕只因为他的种田之法增产十斤,那就是十亿斤,这么多粮食,能够多养活多少人?今年北方大旱,哪怕为了一斤粮食,有人都不惜搭上一条命。
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啊!
儒家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如果国渊将种田之术记载下来,那就是立言了,而活人无数,那就是立功了,至于立德,那就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正人,国渊自信他能做到。
做到了这三不朽,庶几为圣人乎?
想到这里,国渊的呼吸不由得都粗重了起来,他虽然没有成圣的野心,可是哪个儒家子弟不想往这个方向努力呢?
如今,周晔给他指出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这让国渊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
“多谢郡丞!”国渊向周晔深施一礼道:“渊受教矣!”
当天,国渊就得到了一本农学方面的书,这本书也是周晔编著,书上有着许多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有一些是这个时代已经有的,周晔只是总结了一下,不过更多的知识是这个时代还没有的,比如如何培育秧苗,如何灭虫,如何施肥,何为光合作用,为何种过水稻或者小麦的田里在冬季要种一季胡豆等等。
这本书周晔写得妙趣横生,特别是写害虫的那一章,告诉了大家害虫何以为害,昆虫的几个发育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灭虫,哪些中草药对害虫有效,还有害虫的生物防治等等,哪怕是不懂农学的人,看了这本书也会对这方面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
比如在田间养鸭子来吃虫,或者是养鱼来吃虫,这都是最简单的生物防治的方法,这些方法国渊倒是一看便知,不过有些方法就让他有一些疑惑不解了。
比如用胡蜂来防治稻田里的螟虫,这就让国渊想不通了。
因为诗经里有一句是“螟蛉有子,蜾嬴负之”,其中的螟蛉,是田间各种螟虫的统称,蜾嬴便是胡蜂,世人都认为胡蜂背负着螟蛉的幼虫,是为了帮螟蛉养育幼子,因此便以螟蛉子来比喻义子,这个传说也是十分美好。
可是在周晔的书里,却说胡蜂的这种行为叫做寄生,它是将螟蛉的幼虫背负回自己的巢穴,用刺将螟蛉的幼虫毒晕之后,在它的身体里产卵,这样,胡蜂的幼虫孵化出来之后,就能够有新鲜的食物享用了。
如此说来,这诗经里的诗也错了?这句话,可是圣人都说过的,圣人的话也有错吗?国渊不由得有一些惶惑。
不过经常种田的他,也知道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他决定,自己一定要去观察,看看蜾嬴把螟蛉的幼虫背回去究竟是要干什么。
这本书里又将粮食作物需要的营养分为氮磷钾,其中氮这个字,国渊倒不认识,应该是周晔生造的字,不过书中说得倒是很有道理,因为它说人的粪尿当中就含有很多氮和钾,所以将这些粪尿发酵之后施于田中,能够让粮食增产,而南海周边小岛上堆积如山的鸟粪石里就含有磷,这些鸟粪石也能够让粮食增产,现在的南海郡,已经有专门的船只到海岛上挖掘鸟粪石用来当作肥料了,而草木灰里则是含有大量的钾,草木灰同样也是农民经常施的农家肥。
知道了这些知识之后,种过的田为什么要种一季胡豆就很好理解了,书上说胡豆的根部有一个个如同瘤子一般的物体,那就是根瘤菌,它有着固氮作用,能够将空气里的氮气固定下来,向胡豆提供养分,还能够让田地恢复地力,所以,种一季胡豆除了可以收获胡豆之外,还能够让去年种过的田地今年继续种,而以往,为了蓄积地力,农夫往往是采用轮种的方式,让种了一年的土地休息一年甚至两年,还得往里面施肥。
知道了这些知识,那相当于可用的田地凭空增加了许多,这样一来,能够养活的人就更多了。
对于书中所写的光合作用,国渊也很感兴趣,植物树叶里面的叶绿素,在太阳光的作用下,能够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合成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小麦、大米一类的粮食,这里面的许多词语国渊都没看过,甚至有些字他都不认识,可是就是觉得周晔说得很有道理的样子。
因为这确实是事实啊,植物的树叶确实是绿色的,它们没有阳光确实也是不能生长啊,这都是农夫们长久的实践得出的常识,只不过以前没人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这本书上都有解释。
虽然这解释也不一定对,可是这可以靠以后的研究来证实,总之,如果照着这本书上的方法来种田,国渊相信每亩田可不止增产十斤。
国渊一下子迷上了这本书,他每天除了看书,就是到田间地头去观察,与书中所说的去比对,是否真的如书中所载一样。
南海的二季稻就快要收获了,田地里那沉甸甸的稻穗让国渊见了都是心中欣喜,他还经常找那些老农询问水稻要怎么种才能种得好,因为他在东莱没种过水稻,他只种过小麦。
没想到,又过了些天,周晔又见了国渊一面,他直截了当的问国渊是否愿意担任仓曹从事苏怀下面的属吏,专门掌管郡中的农事。
国渊并没有犹豫太久,便答应了周晔的请求,从此他便担任了苏怀手下的属吏,专门掌管农事,当然,由于南海的二季稻快要收获了,所以还需要找几个本地的属吏来陪同他一起,以尽快熟悉郡中农事,圆满完成这一次的收割任务。
国渊的加入让周晔很是欣喜,他知道国渊在历史上专门替曹操屯过田,是有这方面的才能的,而苏怀也是轻松了很多,他终于有了一个有才能的属吏来帮他分担这方面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