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八章 辽东收复之战(四)
一天后。辽西牛庄对面的明军,开始了大强度的进攻,可以说是这一段时间的最强进攻。而同一时间,辽南的明军也是一改往日的防守姿态,全军突然出动,猛攻清军防御阵地,进攻之凶狠,堪称罕见。军情信息在数个时辰后,就传到了在盛京的皇太极手中。他知道,决定双方命运的大战就要开始了。尤其是自己一方,只能胜,不能败,因为败不起。而大明就不一样了。只要其国内政局稳定,战败几次还能存在恢复。大明军队全面进攻一天后。周大虎和皇太极摆军对阵,开始小规模交战。百人级的规模交战,无预警的就打了起来。周大虎的军队士气正高,训练有素,都是一些百战老兵。而清军有皇太极坐镇,军法严厉,再加上一些八旗兵马常年养成的凶厉还没有被生活磨退,可以说是悍不畏死。这样的两军小规模打起来,可以说是一时难以分出胜败,互有伤亡。但双方都没有加派兵力,而是静静地看着双方队伍厮杀,默默地评估着对方精锐兵力的战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千人规模的交战也很快就爆发了。战马嘶鸣,双方兵将嚎叫着挥着手中的刀枪,狠狠地送入对方敌人的身体,咒骂声、惨叫声彼此起伏,血腥惨烈,但没有一人后退。但双方的主帅周大虎、皇太极并没有心思去看这些小规模的战斗。主要精力都放在观察对方兵马主力的调动,以及下一部自己行动的时机。城外皇太极大营。中军黄色大帐内,皇太极眯着眼睛看着探马绘出来的明军驻扎地图,心中盘算着该如何一战。胜,则国存。败,数十年基业大清将会毁于一旦,死无葬身之地。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进账拜见道:“陛下,臣愿意领军夜袭对方敌营,拼死一战。”目光离开案上的地图,皇太极看向跪在自己身边的护军统领鳌拜,注视了一会,出声道;“起来吧。”然后目光又看向地图,半天后摇摇头道:“明军将领都是惯战之人,岂能不防夜袭?”说到这里,皇太极站在那里想了想,挥退了大帐中所有人,并下令侍卫三丈外警戒,一切妥当后,才看向鳌拜。“鳌拜,朕交给你一个任务,带上几个皇子,进入深山之中,如果大清胜了,你也是大功,如果大清败了,你就带他们北上深山老林生活,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吧。”“陛下,大清一定能胜,臣要跟随陛下,大胜明军,还要今后随陛下定鼎中原,建立万里江山,一统天下。”鳌拜有些激动。皇太极脸上露出了一丝欣然,但很快就又轻轻摇摇头,郑重的说道:“你是战将,当然懂得胜败乃兵家常事,我等大清国小民寡,一旦大败,就难有翻身机会了。这次明军来攻,内部汉人包衣奴才蠢蠢欲动,蒙古各部要么倒向明廷,要么左右摇摆观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给我们背后一刀。而朝鲜更是如此,几道圣谕过去调兵,没有任何回复,这也是在观望我等胜负的情况。”“现在朕命令你做的,就是未雨绸缪,做最坏的打算,同时也为我等保存一丝力量。不图大起,只图自存自保,不至于族灭。我们对汉人的手段,他们不会忘记。”说到这里,皇太极心中有些压抑,他最担心的是明军如果胜了,会不会大肆杀戮,汉人会不会血腥报复?他作为上位者,不能只考虑如何打胜,还要考虑失败的后果。影响胜负的因素很多,不是他所能决定的。“天意要我们胜,我们就努力做到,天意要我们败,那就坦然接受。我们尽力就行了。这不是我们可以决定得了的。”皇太极轻声说道。是的,他相信天意。不然,大清这么小,人这么少,竟然力压万里江山的大明,夺得辽东,数次进关劫掠而成功?可惜,大明出了一位李郭一样的人物,让他梦想难以实现而断。他心中有些不甘。但形势使然,他也无能为力。……头一天双方激战,各死伤数百人。但已经让皇太极等人心疼不已。为了鼓舞士气,派出的都是八旗最精锐的勇士。现在一下子,就战死了数百人。这可是头一天而已,还不是大规模交战后的伤亡。而另一边,周大虎看着手中的伤亡报告,心中也是在滴血。这可是对他最忠心也最有战力的部下。但这伤亡他也知道不可避免。他在等待时机,皇太极也在等待时机。现在还不是决战的最佳时候。……牛庄激战激烈,但进展有限。不过就是如此。也是让多尔衮等清军主帅,不敢分出任何力量,回防支援沈阳盛京。而辽南则不一样。五万战兵、五万辅兵已经全部登陆成功。且不断地攻城略地成功,逼近了盖州卫。再前进,就到了海州卫,威胁牛庄侧后翼。这也让清军高层有了紧迫感,想速战速决。……沈阳盛京城外清军大营。已经小规模交战三天了。双方的底细已经两方都已经摸的差不多了。而牛庄、海城过来的军情信息都不乐观。尤其是辽南的明军,进攻顺利,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海城、牛庄的清军。到时候就是两面受到夹击。“不能再拖了下去,得速战速决。”礼亲王代善首先发言道,“辽南已经有一些顶不住了,一旦明军突破辽南,牛庄也就守不住了。万一这种情况出现,明军将会长驱直入,我们将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之地。甚至……”后面的话,礼亲王代善没有说出来,但大家都明白其中的意思。其他几位王爷也是相同的意思,请求速战速决。而皇太极则是轻叹一口气,心中有着深深地无奈。明军绕远道而来,所带的随军粮食不多。加上天气愈加寒冷,眼前这支明军主力军需粮草供应不了多长时间。一旦缺粮少草,在寒冷的辽东,大规模明军必将很快退走,那时才是全力出兵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