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试锋 > 第八百七十七章 哭庙

第八百七十七章 哭庙

    一系列动作雷厉风行,毫不留情。一些投献的农户聚众闹事施压,立即被拿着棍棒的军兵打散,并一一拿捕入狱。有样学样。江南一时间,各级官府都在拿人,同时进行清丈、清查隐户隐田,以及投献、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等逃税抗税之人。同时到处都在调动兵马,尤其是钦差从京师带到江南这里的五千精锐骑兵,一人双骑,甚至三骑,来去如风,一天一夜就能奔驰达到二百里地。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强大的心理震慑。告发也开始增多。《大明律·户律五·课程》“于入官物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充赏。”钦差行辕为此特别下令,各级官府严格执行规定,同时为告发之人保密,但有官吏泄露告发之人身份者,一律押解京师刑部加重严处。告示张贴大街小巷,使得偷税漏税抗税、隐田隐户、投献、诡寄等的士绅富户,立即变得焦躁起来,疑神疑鬼,恐惧被人告发入狱。这一手段,使得一些清查阻力大减,主动向官府衙门改正补税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向好的地方转变。王应熊也是长出一口气。但是还没有高兴多长时间。却是又发生了一群读书人抗议朝廷兵马驱赶逮捕大量底层抗议百姓,重用投降建虏罪官黎壮图为酷吏等到孔庙哭诉,以及数百人浩浩荡荡到钦差行辕跪进揭帖的事情。这一事件,影响极大,震动江南。王应熊感到有些头疼。实际上对此他也早有预估,在来江南之前,忠勇侯也给他说过江南文风鼎盛,一些文人会为了一些利益或者声名,做一些过分搏击邀名的举动。没有想到真的还是发生了。这些天,他发行了大量的大明正报,几乎引导了公议,天天大讲忠君爱国,为朝廷分忧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可是,还是发生了……王应熊不知道的是,清廷在顺治十八年发起的一场针对江南士绅抗税的奏销案,同时也发生了士子哭庙案。清廷处理的手段严酷无情。派人会审后,将18名秀才以“抗粮谋反叛逆罪”罪名处斩。但在现在,王应熊作为钦差代表大明,不可能像清廷那样做事情大搞杀戮。对这些文人志士,还是要以规劝为主,刑罚为辅。一帮生员秀才被带到了钦差行辕当中。“为何哗众取宠,文庙哭庙?”王应熊冷声说道。面对王应熊的威势,一干人虽然有些害怕,但还是鼓起勇气,一人代表众人回话道“朝廷重用曾经降虏之官治民,有违常理,于法不和,与国难容;官兵对手无寸铁百姓任意驱赶鞭打拿捕,对欠粮士绅富户上枷体罚长达一两月,有违朝廷仁政,特此申告,彰显正义,打击不法。请钦差大人改弦更张,将降虏知县黎壮图抓捕入狱,禁止官兵拿捕百姓,取消肉刑枷号,以行仁政。”一听这些要求,简直就是让自己自废武功,王应熊有些怒了。“放恣,朝廷用人岂能让尔等随意置喙?朝廷自有法度,对包围官府衙署的乱民贼子难道用嘴去说?岂有此理!念尔等读书功名不易,本钦差不予追究。再有所犯聚众倡乱,为抗纳钱粮之人张目,皆革去功名,终生取消科举资格,押往京师审理。”说到这里,王应熊将苏州府常熟县上报的有关大量百姓投献逃避赋税的汇报材料,放到了一干人面前,哼了一声说道“尔等都是读书人,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自己思考再下结论。”等面前哭庙的一干人看过材料,一脸尴尬准备退走的时候,却又被王应熊叫住了说道“你们到文书之处,取一些大明正报这些天发行的报刊,好好看一看,如果认同朝廷政策的话,就到钦差行辕做一个临时的书办当差一段时间。”“丑话说到前头,朝廷正值危难大变转折之际,决定大明的气数命运,朝廷国库空虚,而又急需用兵筹饷,本钦差所办差事事关大明安危,不容失败。尔等读书人,要明白事理,以国家为重,哭庙之事等再有所犯,定不轻饶。勿谓言之不预!”“尔等退下吧!”王应熊带着一丝疲倦,挥退了眼前的一帮秀才。他是文官,对哭庙的秀才不能严厉处罚,否则,就难于在朝堂之上立足。做事难,尤其是对这些闹事的读书人,轻不得、重不得,实在难以处罚,也不好掌握边际。王应熊叹了一声,还好,这些秀才们还懂得进退,没有疯狂。随着各地官府的手段越来越强硬,以及清欠、查隐田隐户,清丈田亩、清查投献、诡寄、飞洒等深入,越来越多的士绅富户,开始明白大势在朝廷,无法阻挡,渐渐地主动开始配合官府的行动,以免被加倍处罚。这时。京师新的旨意传了过来。一张取消白银使用银币的朝廷敕令,在江南各地广而告之。南京户部也接到了成立户部银行的圣旨。江南不少人和海外客商接触过,对银币不陌生。不少士绅富户也鉴于稀奇而有收藏一些银币把玩观赏。这一敕令,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风波和惊讶,平平而过。而王应熊接到由他督办海舟、战船等事后,立即招来了南京工部,分别在龙江船厂、福建长乐船厂等,下单采办船只。他知道朝廷的政策已经有了大的变化,比如,士绅富户押送京师,现在走的都是海路,十余天就可到达天津码头。南京工部宝源局也接受到了从海上直接抵达南京的压制银币的机器和模板。随即就开工调试设备,三天后即开始大量压制银币,一天就可达上万枚,随着时间的推移熟练,还会更多。扬州。扬州不仅是淮盐的重要产地,而且临近长江、淮河,又有京杭大运河这条漕运通道,扬州更是成为了全国盐业的龙头城市。仅扬州一处,盐产量就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三成以上,正因如此,各地盐商云集扬州。钦差副大臣户部右侍郎侯恂和两淮都转运盐使,在这里最好的白云楼宴请当地和南直隶的巨贾盐商。这些人少则家产几十万两、多则上百万两银子,堪称富甲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