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试锋 > 第八百六十六章 南京

第八百六十六章 南京

    “这样做,是不是过分严厉了,会引起众怒,甚至江南稳定局面遭到严重破坏,与朝廷增加赋税的愿望背道而驰呢?”“还请钦差大人三思!”王应熊却是摇摇头道“方知府地方任职十年,治下可曾完成过全额征收?”“这个……”方岳贡摇摇头,叹息了一声道“下官知府为官十年,也是长因完不成朝廷赋税,而遭到处罚,戴罪治事。至于钦差大人所说的全额征收,这天下府县就根本没有。”王应熊听到这里,却是摇头说道;“方知府所说有错,本钦差就知有彰德府、以及山西数府县做到了。”“真有此事?”“有!”方岳贡陷入了沉默,随即又问道;“百姓生活怎么样?”在他印象里,官府征税足额,百姓必受其害,生活苦不堪言,甚至家破人亡。有地方府县能够完成朝廷的足额赋税任务,对百姓来说并不是好消息。见对方问百姓生活,王应熊笑了一下,肯定的回答道;“比之前是大为改善,几乎可以说是安居乐业。”王应熊便将周大虎在彰德府,以及在山西和巡抚吴甡一起做事改革除弊等一系列的事情,使得山西情况大为好转,百姓已经安居乐业的事说了一遍。随即便回答了方岳贡刚刚提到的担心;“本钦差到江南这里做事,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忠勇侯在举荐本官之前,将所有的利害关系都给本官说了一清二楚。钦差之事办不成或者酿成祸乱,江南动荡,本官轻者罢官回乡,这一辈子再也回不了朝堂,重则入狱甚至丢掉性命;如果办成,一定会得罪完江南士绅,朝堂半壁力量必不容我,北方士绅也会因我的办案手段,而疏离与我,敬而远之。”“但即便如此,本官还是接了这一趟差使,除了一些功名心外,也是深知朝廷国库空虚,而救灾练兵剿贼防虏等,则是处处用钱。中原百姓已是天灾连连之下,艰苦度日苦苦支撑,再也无法承受加征之钱粮,为今之计,只能在江南未受兵祸之乱的江南渔米之乡,只对士绅富户加征,穷苦百姓不征。”“同时,江南数府积欠超过数百万两,且多是士绅富户,有能力却是以拖欠为荣,心中没有丝毫的朝廷安危。他们是天下安定的最大受益者,却是自私自利,勾结官府,倚仗权势,作威作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难道眼看朝廷困窘下去,无钱养兵,加征百姓,让百姓过不下去,流贼做大,建虏乘机来犯大明,内外交困,国破家亡,重现蒙元入主中原一幕,中原大地一片腥膻,我汉人百姓沦为奴隶,士绅富户就好过了?”这话说得方岳贡心中一震,心中念头浮现“会发展到这种地步吗?重现蒙元一幕?指的是建虏吗?”方岳贡一时陷入了沉默。他脑中则是快速的汇集着以前学过、看过的历史书籍中的有关流贼的一些记忆,外敌趁火打劫,最后改朝换代的历史资料记忆。一番思量过后,他觉得大明最后国破家亡,建虏做大,真的有可能发生。想到这里,方岳贡的心态有了微妙的变化。不再反对朝廷这次严厉的清欠士绅富户历年积欠和加征。看着方岳贡的变化,王应熊点点头,开始详细询问起江南有关的情况。这一谈,就谈到了深夜。第二日,王应熊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向方岳贡交办了一些事情,随即启程前往江南的政治中心留都南京。明代的大江南指的是,今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江南平原或太湖平原地区。即今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不过还有一个经济上的江南区域,也就是时人心中的江南,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太仓这八府一州的区域。而官方的南直隶,则分为了江南直隶、江北直隶。江南直隶即镇、常、苏、松、扬、应、徽、池、宁、安、太、广十府一州。这里人口稠密,气候适宜,乃是有名的水泽之地,鱼米之乡。光是江南七府,苏州最大,松江、嘉兴次之,常、湖、杭、镇又次之,七府年产稻米就达八九千万石之数。一年三熟稻米种植技术,已经普遍推广。一路上,王应熊不断地看着手下幕僚人员整理的江南资料,心中规划者自己该怎么做,才能取得开门红。……南京。古称金陵、建康。南京依江而立,伴江而生。城内城外,河湖沟渠,四通八达,和长江连成一片,水运尤其便利。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29年,吴国孙权在此建都,南京从此而起。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改称应天府。1368年明朝建立,以南京为京师,南京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京师人口逾7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此时今日。南京所有的大小官员,都早早地排着队伍,等候迎接内阁大学士、钦差大臣王应熊。从昨日接到松江府快报,大家都有所猜测朝廷派来一个起复的内阁大学士,此时来江南所为何事?而且加了兵部尚书衔,提督军务,还从京师带来了五千兵马。这一切不免让人有所猜想。督饷剿饷户部右侍郎钦差大臣侯恂,站在最前面,他心中是知道朝廷为何派出重臣,还要带兵而来。在他给朝廷的上疏中,是毫无保留的将江南等地严重积欠抗税、官绅富户勾结等事,全部说了一个明白。如果朝廷看到此疏,还不能下定决心整顿江南税赋问题,那大明真的是要亡国了。8柒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