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值的殿中侍御史,听了谢三郎的命令,都没想着问问李老三的意见,直接转身出了金殿,要把敲响登闻鼓的人叫进来。
这件事,有错。
错在忽视了天子的权威!
严格来讲,这是越权!
满朝文武在诡异的气氛之中,将目光集中在天子身上。
李老三,没说话。
满朝文武都是大唐的精英,能够有资格站在金殿之上,不是自己牛-逼,就是自己的爹妈牛-逼,这其中,自然不乏聪明之人。
当然,也包括一个特殊情况——裙带关系牛-逼的……
杨国忠!
纵然杨国忠是靠着杨贵妃的“枕头风”吹出来的御史中丞,但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聪明人啊。
他看着天子一言不发,就难免琢磨琢磨了。
天子为什么不说话!?
还不是因为谢三郎。
虽然是这人家谢三郎在回京之后第一次在大朝会上亮相,但是留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一人的威势,就能压迫住满朝文武,就连天子刚刚被他怼了,也是哑口无言,杨国忠甚至都想起来一个传言,开元二十三年在洛阳,谢三郎连续两次炮轰金銮殿了!如今看来,行,十八年不见,谢三郎“老而弥坚”,如今威势更胜从前。
杨国忠琢磨着,李老三之所以不说话,估计正后悔呢,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非把谢三郎从扬州招回来干什么!?长安武库终归是被引爆了,就算“大唐办案第一能手”能把幕后黑手找出来,难道还能把那几十万件武备都变回来不成!?
杨国忠从宫内得到了消息,据杨贵妃说,李老三听闻谢直进京之后,沉吟良久,一声长叹,说了一句话,“自此,长安多事矣……”,显然,对谢三郎要出幺蛾子,早有预料了……
具体到今天,谢三郎虽然“越权”了,但是说到底,不过是抢在天子前面说了一句话而已,事情本身,并不大,就算李老三不乐意,开口训斥谢三郎,又能怎样?难道还能不让敲鼓之人上金殿不成!?
既然这样,与其开口,不如在别的事情上去找谢三郎的麻烦。
杨国忠想到这里,顿觉豁然开朗,他自信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摸清了李老三的想法。
那么,下一步,怎么办?或者明确点说,他杨国忠应该怎么办?
天子不说话,但是天子也不乐意,如果这个时候,他杨国忠站出来弹劾谢三郎一句,是不是能逼得谢三郎想天子认错?既能扫了谢三郎的面子,又能在天子心中为自己加分……一举两得,好事!
一念至此,杨国忠就要出列弹劾谢三郎。
却突然顿住!
且慢!
要不说人家杨国忠是个聪明人呢,聪明人最大的特点之一,知道什么时候该开口,也知道什么时候该闭嘴,还知道如果开口的话,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
杨国忠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他自己什么水平,他自己知道,别的不说,起码上“弹劾”这件事情上,自己这点水平,比身后那些正牌子御史差得远了!
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一个方阵二三十个御史,难道就没有一个想明白眼前这点事情的?
不可能!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开口说话?
杨国忠电光火石之中就想明白了。
这些御史,不想弹劾谢三郎!
为啥!?
因为立场!
御史台的立场!
在谢三郎进京之前,御史台过得是什么日子,杨国忠身在御史台,那还能不知道吗?
那叫一个惨!
为什么这么说!?
大唐的御史,向来都有独立的办案权,都独自对案件的后果负责,这个自然不用多说了,也恰恰是因为如此,御史在“弹劾”一事上,自由度向来特别大,我是御史,我发现了朝臣之中谁有问题,我就能暗中去调查,调查得差不多了,就能在金殿之上进行弹劾,在整个过程之中,跟谁都不用打招呼,我管你是官居一品还是国朝王爵,甚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只要有错,照样弹劾!
大唐立国百年,御史台的御史,就是这么过来的。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自从王鉷升任了御史大夫,在御史台之中,新出台了一个规定——以后御史弹劾,在弹劾之前,先把弹劾内容,向御史大夫报告一次,谓之“关白”,御史大夫审核通过,形成文本,上报政事堂,谓之“进状”,政事堂审核通过,才允许弹劾!
这是啥意思!?
以后御史弹劾,不在放任自流,而是要纳入管理!
具体如何管理?
增加两道审核程序!
审核人是谁?
御史台,王鉷审核!
政事堂,李林甫审核!
这不是扯-淡吗!?
规定一出,御史台群情激奋!
有脾气暴躁的,直接就问了,王鉷,我要是弹劾你这个御史大夫,怎么办!?还得经过你的审核!?闹呢!?
杨国忠身为御史中丞“知杂事”,当然对这件事了解颇深,现在的御史台,除了他作壁上观之外,其他所有御史,都和王鉷站在了对立面,双方你来我往,相互之间争夺的焦点,就是这条规定能不能推行下去,连来带去,都折腾俩月了,还没有个最后的结果呢。
不过,以杨国忠看来,御史台的御史,输的面大……
为啥?
因为王鉷不但是御史大夫,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后,站着的,是李林甫!
李林甫,独掌大唐相权十八年,权势自然不用多说了,在朝堂争斗上的经验,更是丰富至极,别的不说,就说他当初针对御史台的一次行动。
开元二十四年天子废天子,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为太子求情,惹得天子大怒,李林甫就借着这个机会,拿下周子谅之外,还在御史台中大肆牵连,除此之外,还因为周子谅乃是当时大唐首相张九龄举荐的人才,由此攀诬张九龄,直接把张九龄轰出了朝堂,要不是当时谢三郎命令二哥谢正携带万万贯入朝,恐怕张九龄会有性命之忧……
由此可以看出来,李林甫不但对御史台的御史没有什么好感,还习惯用盘外招搞朝争。
有了王鉷这个名义上的御史台老大,又有李林甫这个独掌相权十八年的大唐首相支持,关白也好,进状也好,终归是要在御史台推行的……
以杨国忠看来,即便那些御史折腾,不过也是甩甩脾气而已,到了最后,还得是认命。
但是,今天大朝会之后,情况就有可能不一样了……
因为谢三郎!
人家谢三郎回京之后第一次亮相,就借着安禄山的一封请示,上怼天子,下怼群臣,中间还没忘了怼一怼大唐首相李林甫!
敢怼,是勇气。
怼完了,见效果,才是能耐!
群臣不说,天子和李林甫,硬生生地被怼得无言以对,这谁能做得到!?
唯有谢三郎!
其他人暂且不说,就说那些御史台的御史,难道还看不到希望不成!?如果有这么一位御史中丞顶在前面,关白也好,进状也罢,哪一个能推行!?
这个时候,让他们出面弹劾谢三郎越权?
别闹了!
真弹劾了,不成了里外不分了吗?
把这件事情放在杨国忠身上,他都不能出头!
没看见当值的殿中侍御史,听了谢三郎的命令,想都没想就转身出了金殿,他难道仅仅是一时疏忽?不尽然吧?恐怕人家自己就想这样,因为立场,他甚至希望谢三郎的“越权”越多越好,要是能够盖住李林甫在朝堂之上说一不二,那才痛快呢!
杨国忠想明白这一切之后,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幸亏刚才没脑袋一热站出去,这要是弹劾了谢三郎,还就真不好办了。
为啥?
因为得不偿失!
弹劾谢三郎,固然能够得到一些天子的好感,但是那又有什么用?他杨国忠,一个被“枕头风”吹出来的御史中丞,还能缺了天子的好感?
真要是弹劾了谢直,从天子那个角度,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但是从御史台的这些御史来说,可就把人都得罪透了!
想到这里,杨国忠不由得长出一口气,算了,虽然他和谢直之间是深仇大恨,但是也犯不上在这一件事两件事上跟他较劲,容后再说,总有机会……
杨国忠既然决定不亲自下场之后,和“弹劾”这件事就没有了利益关系,彻底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朝堂,倒是又让他看出来点新的东西来。
谢三郎“越权”。
天子懒得计较。
御史台一言不发。
他杨国忠因为种种算计,因为身上御史中丞的职位,选择了和御史台站在一起,也没有开口说话。
那其他朝臣呢?难道他们就看不出来谢三郎“越权”了?
不是!
他们听的出来,却说不出来,因为身份!
没听见王鉷和谢三郎这哥俩刚才吵什么呢?
谢直说王鉷不懂军事,就不要对安禄山请奏调陇右兵出塞指手画脚。
王鉷说谢直,你是御史中丞,应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调兵还是不调兵,兵部,政事堂,天子自有计价,要是整个过程中有问题,你御史中丞愿意弹劾谁就弹劾谁,要是没有的话,就闭嘴。
不管这哥俩谁强谁弱吧,人家两人说得在理。
尤其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句,更是把所有朝臣的嘴都堵上了。
你想指责人家谢三郎“越权”,你是什么身份!?是谏官吗!?不是,闭嘴!
正字,校书郎,就算勉强算作谏官又能怎样?不是朝堂制度出现了问题,就没有你这种八、九官开口议政的份儿!
门下省的给事中,也勉强算作谏官,但是也不能开口,你一个给事中的职权,叫封驳权,主要是针对天子诏书的,对别人,用不着!现在天子都没有说话,哪有给事中说话的权力!?
就连李林甫这个大唐首相,也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给控制住了。
大唐首相,行使的是“相权”,管得是行政事务的制定、审核、执行,监督国朝官员的权力,全部集中在御史台,跟你政事堂的相公,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别以为独掌相权十八年就能在朝堂上为所欲为,别人可能会敬重你独掌相权十八年的威势,换了人家谢三郎,你试试!?刚才人家上怼天子,下怼朝臣,中间的搂草打兔子,不就打在你了李林甫这个大唐独相的身上?
当时怼你的时候,也没看你说话啊,怎么,现在倒想用你十八年独相的威势来说几句?你说,人家谢三郎,能听吗?
所以,满朝文武,包括大唐首相李林甫在内,在杨国忠隐晦的观察之下,竟然一个个闭口不言,仿佛根本没有发现谢三郎刚才的的“越权”之举。
行,都是聪明人,起码知道没事不要自取其辱……
杨国忠暗自感慨一声之后,把目光投向了王鉷,心中却也有疑惑。
满朝文武都没有资格开口,他御史大夫总有资格开口吧?
御史台集体沉默,除了他杨国忠这个中丞别有用心之外,他王鉷为啥不说话?难道他也想看到手下出现谢三郎这么一个强横人物?他王鉷又不用考虑“关白”、“进状”之类的立场问题,为啥也不说话?难道他王鉷还想借助谢三郎的强横,将“关白”和“进状”给顶回去?
杨国忠琢磨了半天,倒是有点明白了。
王鉷还是有点心虚啊……
在登闻鼓被敲响之前,正是俩人吵架的时候,王鉷告诉谢三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结果登闻鼓响了,谢直先处理登闻鼓的问题去了,却没有第一时间回嘴跟王鉷吵架。
嘿!
细节就在这里。
王鉷说谢直,谢直没回嘴!
这是什么!?
这是人家御史大夫利用权势警告御史中丞,结果御史中丞没有回话,两种解释,一个是谢直懒得搭理他,另外一个,是王鉷把谢直说得哑口无言!
以杨国忠和王鉷多年争斗之后,对王鉷的理解,只要谢直现在一直不说话,王鉷下朝之后,必定满世界宣扬,谢三郎被他王鉷怼了!
到了那个时候,王鉷的威势还不如日中天!?连谢三郎都惹不起他,谁还惹得起王鉷!?
想到这里,杨国忠已经确定王鉷为啥不说话了!
王鉷恨不得现在谢直把他完全忘了,就保持着眼前的这个态势一直到下朝!
他生怕自己这边一开口,引起人家谢三郎的注意,让他再想起刚才的那句话了……
一念至此,杨国忠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谢三郎。
说到底,还是人家谢三郎硬气,天子不敢惹,首相不敢惹,满朝文武不敢惹,就连王鉷这个顶头上司也不敢惹,就占了这么一点点便宜,为了保持住,竟然硬生生地一言不发……
至于提醒一下谢直,杨国忠才不想呢,他对谢直吃瘪,也乐见其成,要不然怎么叫聪明人呢?
就在聪明人杨国忠胡思乱想的时候,殿中侍御史回来了,身后两人,一人正是值守登闻鼓的监察御史高明,另外一人,却是一个仙风道骨的道人,想必,这就是敲响登闻鼓之人了……
杨国忠看到来人之后,流转目光,看向谢直,想看看他如何处置,却不想,正好看到了谢三郎将目光投向了……王鉷,双眼微眯,嘴角轻轻翘起,如同横刀刀尖一样锋利!
这个表情……
顿时吓了杨国忠一跳!
随即,这个聪明人马上想到——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东西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