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万历二十二 > 第一百四十三章 改革续

第一百四十三章 改革续

    将手下的将官也是重新划分,常贵德,佟养文,原镇抚官严浩封为金州卫,复洲卫,盖州卫民事统领,将以宁完我为首的文官体系形成!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相信宁完我就应该放手全力施展,当然了等到张静修和张允修来了之后,就可以让他们互相钳制,以防止他们坐大!!

    以王如龙,窦承武为练兵大营的主官,一个训练普通士卒,一个训练夜不收,哨兵等的特殊兵种。

    整合后的军队分为四个大军团,以冯子明为东方军团统领,领一万五千人,镇守海城,海城位置显要,可以说海城不失,明朝就无法进入辽东东南,整个六卫就是戚金的天下。

    以茅国器为西方军团统领,领一万五千人,镇守辽阳,一方面能够帮助冯子明抵御来自辽东宁远,广宁的压力,一方面还可以防止蒙古人草原上的突袭!!

    以柴国柱为南方军团的统领,领一万人,镇守辽东半岛,也就是金州卫,复洲卫等地的边缘海域,隔绝来自山东半岛的登莱的袭扰!

    以戚忠义为北方军团的统领,当然了以他的资历完全是够的,但是他的战功却是比其他三人少,但是戚金也是必须将他扶上去。

    古人说任人唯贤,但是何其难也!!真正让人放心的就那么几个,戚金怎么可能将兵权给外人?

    所以让他镇守新墨堡,领一万五千人,成俯冲之势,准备随时拿下沈阳卫!!做为他上升的的根基,为了他戚金也算是煞费苦心,将满桂,祖大寿两元大将给他麾下!

    还有一万五千的军队为中军,戚金亲自领军!!亲兵队官刘长兴副之!!

    以戚忠德为水师统领,总领一切水师事物。将宁远卫的作坊等等搬到现在的盖县来。

    以原本的夜不收为骨干,重新调整成立特务司,以戚威为统领。戚威可是一直帮着戚金干一些脏事,所以这些由他来负责最是放心不过了!!

    现在戚金的政权可以说是混乱之极,有人还是明朝的官职,有人却是戚金的体系新的官职,之间的权利还有重合,简直一团乱麻,最后戚金定了调子,以新的官职体系为准,两人同样,或者都无,就以之前明军官职为准。

    但是现在戚金还是不敢公开改革,公开可就是撕掉了最后的遮羞布,就是打算刚下去了!

    所以戚金还是打算在猥琐发育一段时间,自己的领地的百姓习惯自己的统治之后,就正式扯旗造反了!!

    现在天下诸侯里可以养活这样规模职业军队的,只有戚金一人。

    因为他的屯田规模够大,而且越来越大,但是现在粮食收获还没有见到,所以这也是现在戚金要忍气吞声的原因。之前未来一年都是不可能有大的战事!!

    而且为了保证丰收,戚金还得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这就是需要大量的民夫,只能是以工带赈了!!

    等到今年的粮食丰收,并且还有足够规模的可以掌控的民夫可以征调来运粮,确保战时后勤。

    就是他一统辽东的时候!!

    古代征战,兴师十万,出征千里,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出征一千里远的地方,出动十万军队,要七十万户百姓来确保兵员和后勤,以那个时候的生产力和交通情况来看,这都是少的。

    戚金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前方军队在打仗,后方民夫们累死累活的运送军粮和军需物资,一路运,一路就有人倒在地上起不来了。

    官兵押运粮草非常凶狠,因为前线对粮草的需求近乎苛刻。

    越是遥远的出战距离,对民间的动员力就要越大,对生产的损害也越大。

    离开国境线打一场十万人的仗,是需要很长时间,大范围全面动员的。

    淝水之战,前秦计划动员一百一十二万军队,结果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才一百一十天,四个月都不到,苻坚还留大军于项城,前线根本没有百万军队,这一战对东晋来说其实算不上是以少胜多的奇迹。

    而且一百万军队要是真的全部压到江南,估计仗还没打,前秦就举国破产了。

    很简单,让一百一十万人不劳作只吃饭,那得是多大的粮食储量和交通运输能力才能保障啊。

    秦始皇一统六国,汉武帝北伐匈奴,之所以可以组建强大的军队,是因为他们对基层百姓的掌控力很强。

    编户齐民,皇权下乡。

    一声令下,全民动员,没有阻碍。

    因此秦始皇数次调动十万以上规模军队作战,没有出现粮草上的问题。

    汉武帝一口气出动十万铁骑发动漠北决战,也没有耽搁粮秣。

    能够发动这样规模的战争,对政府的动员力有很高的要求,能否掌握地方百姓和生产资料非常重要。

    这就是大政府和小政府之间的区别。

    秦政府和汉武帝时期的汉政府毫无无疑问是极强的大政府。

    而明朝打从建立开始确实有大政府的气象,太祖朱元璋甚至一度发动百万而不费民一兵一钱而洋洋得意,因为他的军户卫所政策,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他实在不应该把它当作祖制。要知道大明后期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有些军户甚至已经沦为佃户,奴仆!

    自英宗土木堡之变后,三十万京营尽丧,从此大明政府就不断萎缩,皇权不断衰弱,看起来很强大,实际是纸老虎。

    中央上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经十分虚弱,崇祯之际,甚至一些地方文官都敢阴奉阳为了,更别说手里有兵的那些已经有军阀性质的武将们了,实质上已经是濒临崩溃的小政府了。

    对于戚金来说,要不是因为女真来了一波战争,让戚金积累了足够的军功,白莲教四处起义闹事,打击豪强大户,破坏敌方秩序,让他有了钻空子的机会,想要重新建立一个秩序也是非常困难的,那就需要他从豪强地主手里抢夺民户和生产资料。

    那毫无疑问是在和乡绅地主作对,讨不到好。

    说白了大明的社会生态,就是一群以宗族为单位的封建社会,怼乡绅大地主阶级是正确的,确实有利于地方稳定,但是确实最危险的,看看李自成就知道了,看似风光无限的大顺政权,没有群众基础,也没有讨好乡绅地主阶级,仅仅是那些软骨头的中央官员有什么用呢!

    还不是被清军一击即溃!

    而如今的辽东也是多亏了白莲教,还有那些四处流窜的流寇土匪,更要感谢无所作为的名士们,将各地的势力阶级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统统给犁了一遍,给了戚金建立起一个强大有效的秩序的机会。

    让他得以将数百万户屯田军户和自耕农掌握在手,直接控制,无需通过将门和地主,用政治权利换取他们手上的军户和土地。

    所以戚金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地方建设。从宁远卫开始,哪怕出卖一些利益,也要保证地方建设。

    在五卫更是,把被打烂的地方重新建设起来,重新编成新的堡、村,直接纳入管理,登记造册,建立完善的民政和税收制度,以此获得属于自己的动员力。

    动员力很难获得。

    但是一旦掌握了某个地方动员力,就算是真正的在那个地方扎根了,统治进入人心了,不再是无根浮萍了。

    而除了戚金之外,现在的明朝还是按照前期一贯的老思维,战斗的时候直接利用卫所士卒招募军队参军,战罢即裁撤,打回原籍。

    这是从太祖皇帝时期开始的一种策略。

    明太祖早期征战天下时缺乏军饷,招募不到足够的军队,办不成事,很头疼。

    于是有部下给他献了计策。

    就是平时为民,给予土地耕种,战时为兵,这样就会非常省钱。

    明太祖采纳了这样的策略,的确招募到了很多人参军,也是军费开支也是不用那么紧张,但是也从此奠定了卫所废弛的先河,影响深远!

    也因此,大明一朝在看似职业军队人数很多,不过都是户籍上的士卒,是否真是存在都得打个问号!堂堂大明,幅员辽阔,真正能打得部队,竟然大多数是各个将领的家丁私兵。。

    此后一直到戚金所处的当下,各大地方实力派的军事思维也是如此。

    除了极少数精锐亲信军队他们自己掏钱养着,大部分军队都是临时招募的卫所士卒。

    一战也就是互相如同过家家似的,真正的对阵还是家丁的冲锋。

    当然,也有实际因素。

    因为他们不像戚金这样思虑深远,大规模玩屯田积攒粮食,有足够的底气养兵,他们没那么多粮食和钱,只能临时招募。

    临时招募的军队不怎么可靠,行军打仗也要有自己的基本盘,所以才有花钱养私兵的将领。

    私兵往往也是最精锐的军队,吃穿用度和训练度都是最好的,是战争时期的决胜王牌,其他的都是打酱油的。

    现在军队的改革还是很成功的,戚金对军队的掌控能力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