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西域少年行 > 第四十一章:案牍积山笔如刀(一)

第四十一章:案牍积山笔如刀(一)

    天宝八载,正月二十一日,午后的长安城,天光晴好、万里无云,再无元日的阴冷和湿寒。恍然间,长安城的居民都以为春天已然来临了。

    平康坊横街之南,层台累榭、丹楹刻桷的李林甫府邸几乎占据了小半个坊的面积。

    由于李林甫的地位和权势,他的府邸能够占用了一段坊墙,并直接朝坊外开了一道南门。而此处,也就成了长安城最热闹的一道风景。

    府邸南门之外,车水马龙、喧哗不已,热闹堪胜东、西二市。

    身着各色官服的文武官员,或来自天南海北、各州各道,或来自省部寺监、各衙各署,怀抱着不同的目的和打算,携带着世所罕见的奇珍异宝或厚薄不一的奏折文表,欲图拜见右相李林甫。

    李府的阍者们对之早已习以为常,他们两眼朝天,对无论什么品级的官员,都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

    当求见的官员们把名刺和红包强塞进手里的时候,他们才会轻轻掂量一番,立刻估算出红包的分量,然后再依此决定是否把名刺通传进去。

    宰相门前七品官,自家阿郎权倾天下,阍者更是目空一切,根本不将普通官员放在眼里。况且,他们深知,真正得罪不起的达官贵人,也根本不会走南门求见。

    大部分聚集在南门的求见之人,是根本不可能见到权倾天下的李相国的。而与此同时,也有些人根本不需要如此麻烦,便能直接登堂入室,进入李林甫的内书房。

    能够享有如此特权的,除了高力士、陈.希烈等能与李林甫平起平坐的寥寥数人,其余基本都是李相国的心腹党羽。而一般的皇亲国戚,都未必有此特权。当然,目前炙手可热的“五杨”,虽不能直接进入相国的内书房,但也绝不是李府阍者所愿意得罪的。

    心腹党羽之中,最常被李林甫在内书房召见的,则是御史中丞王鉷、户部郎中吉温和殿中侍御史罗希奭,人称“李相门下三犬”。

    御史中丞王鉷手握监察百官的大权,可谓右相门下第一打手。数十日前,元日大朝会后对王正见的攻击,就是由他发起的。不料王正见早有准备,提前上了请罪奏折,以退为进,巧妙化解了王鉷的攻讦。

    户部郎中吉温心思机巧、计谋百出,可以说是李林甫的头号智囊。他曾多次在右相的授意下,积极罗织罪名、四处构陷,打击李林甫的政敌。

    在韦坚案和杜有邻案这两场影响大唐朝政的巨案背后,都活跃着吉温出谋划策的身影。可以说,若没有他抓住时机、积极筹划,这两项事关右相和太子角力的滔天大案,根本不会演变成如此形态。

    罗希奭身为殿中侍御史,虽然品阶低微,只有从七品,却负责掌纠察朝仪,兼知库藏出纳、宫门内事及京畿纠察事宜,是典型的位卑而权重。

    如果说王鉷的御史中丞一职是将军掌中横扫千军的马槊,那么,罗希奭的殿中侍御史则是刺客手里杀人无无形的短匕。

    两人一高一低、一长一短,形成了监督百官、纠察朝堂的完美组合,是李相掌控朝局、打击政敌的得力武器。

    而罗希奭尤为擅长网罗罪名、严刑逼供,长安的官员多视之为来俊臣、周兴等酷吏复生,对其特别厌恶。而这种厌恶,却又不敢表现出来,生怕招来破家灭门之祸。

    擅于刑讯的罗希奭和长于构陷的吉温合在一起,被人戏称为“罗钳吉网”,意思是一旦落入二人手中,那简直如鸟入罗网,没有丝毫逃脱的可能了。

    李府门前之所以门庭若市,全因为李林甫的独特习惯。他不喜欢在政事堂的官衙内处理政务,每日朝会之后,若无圣人召见或突发国事,他便施施然带着公.文回到家中,在舒适宜人的内书房里挥笔批阅。

    此时若三省六部内有新的政务或公.文,也皆需安排专人骑马,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李林甫的家中。

    公.文经李林甫批阅之后,则会派人给左相陈.希烈送去。

    陈.希烈性格比较古板,大部分时间都会按照规章要求,老老实实闲坐在政事堂里。

    之所以说是闲坐,因为政事堂的大小官员几乎都在李林甫家里或去李府的路上,有时候政事堂里甚至只有陈.希烈一名官员和数个伺候的小吏。

    枯坐无聊了,陈.希烈有时也会提前回到家中嬉戏、休养。不过无论陈.希烈是在政事堂还是家中,对于大唐朝政而言根本都不重要。

    因为所有的公.文,只要经李林甫批阅过后,陈.希烈只需要做一件毫不费脑筋的事即可,那就是在李林甫名字后面副署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些公.文已经走完了左右相联署的程序。

    陈.希烈副署之后,有些公.文事项重大,需要正式上报圣人裁决,会即刻送往大明宫中;有些简单政事,则可以直接下发给六部及各地州县,按照政事堂的意志进行实施了。

    因此,可以说,李林甫的内书房,才是大唐真正的政务流转中枢。而大明宫内庄严华丽的政事堂,只是个看起来很美的摆设而已。

    当然,难免有些官员看不惯李林甫的如此作风。之前也曾有人在圣人面前借此攻讦过李林甫,说他目无章纪、家衙不分。

    不料圣人闻言,只笑着说了句:“哥奴年齿更胜于朕,日日枯坐于政事堂中无益于修身养性。朕还需哥奴多操劳数年,至于在宫中还是家中处理政务,皆无伤大雅之事。朕以后不希望再听人非议此事!”

    有了圣人的特许之后,李林甫更加肆无忌惮,直接以家为衙,大小政务基本都在内书房里一言而决。这也成了大唐朝堂的独特风景。

    此刻,李府内书房之内,沉香袅袅、暖意熏熏。

    李林甫身披绒厚毛密的西海羚裘,坐在特制的胡床之上,拿起一份奏折,冷笑着对身侧的王鉷说道:“七郎,你看看,王正见的动作快得很,又让他躲过了一劫。”

    面色沉稳的王鉷,连忙起身,恭恭敬敬地接过了李林甫递过来的奏折。然后双目转动,认真浏览奏折的内容。

    在李林甫的另一侧,笑眯眯的吉温和阴沉沉的罗希奭,则用好奇的目光望着王鉷手中的奏折。

    李林甫身前的宽大案几之上,满满都是堆积成山的公.文奏章。庞大帝国的几乎所有政务,都静静地躺在此处,等待权相的裁决。

    王鉷仔细翻看着手中的奏章,只见上面写道“……元夕之夜,门禁松弛,致使歹徒混入庭州南市纵火,焚毁房屋数十间,死伤数百人……现已查明,纵火之因,源于商肆闻喜堂嫉妒如意居之灯楼,故纵凶放火……现闻喜堂已被查封,首恶王沛忠已经伏诛。然臣之罪,万死莫赎,唯请陛下圣裁……”

    看完之后,王鉷长叹一声:“王正见的运气也太好了。十八日得知庭州元夕大火之事后,某即准备弹劾他。不料他这么快就查明缘由,并大义灭亲,封了闻喜堂、杀了王沛忠。现在又送来了请罪折子,如此滑不留手,一时还真寻不出可以用的把柄!”

    李林甫听后笑而不语,只是用目光瞥了一眼吉温。

    笑眯眯的吉温立刻领悟了李林甫的意图,他站了起来,笑着对王鉷说道:“王中丞,某以为,庭州大火之事,本就没有什么运作的空间,故此封奏折不过是王正见查漏补缺之举。即使没有这份奏折,庭州大火对相国而言,也不过是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用途不大。”

    王鉷擅长经济之道,尤其长于敛财,他之所以为圣人垂青,关键在于聚敛财富,但权谋之道却非其所长。因此,听了吉温的话,他一时有些怔怔,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

    吉温眼神飘过一丝得意,仿佛早就知道王鉷会是如此反应。他没有卖弄关子,而是继续说道:“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抓住对手破绽,再发动一场泼天巨案,能够逼得东宫原形毕露,失去登临大宝的机会。不然,一旦圣人千秋、东宫即位,我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而庭州大火之事,虽与王正见有所纠葛,但究其根源,乃是裴家闻喜堂所为,和王正见的关系并不大,最多为失察之责。且圣人早知王正见内宅不合之事,当下又是对石国用兵的关键之时,故圣人绝不会因裴家所为而牵连王正见。勾连王正见尚不可得,更何况东宫乎?故此事劳而无益,不如不为。”

    听了吉温的分析之后,李林甫轻轻点了点头,王鉷也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罗希奭则神色不变,依然阴森。

    “看来只能先放过王正见了?”王鉷无奈感叹道,多少有点遗憾。

    “说起来王正见和中丞都出自太原王氏,中丞之前弹劾他,也可谓大义灭亲啊!”吉温的话有点不阴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