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月的时候,辽河就开始结冰,
辽东重镇广宁,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工作,城外的两处营寨和壕沟都已经挖好,城墙的最后一轮整修工作也即将结束。
在冬季来临,土地因低温变硬后,最后的壕沟开挖工作已经全部停止,从辽阳等地逃回来的上万溃兵,也都被熊廷弼调往了后方锦州等地,所有贪生怕死的武将也都被调走或者关押起来,大部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都已经被清除。
各种古代的传统城防物资,油脂、滚木和石头等都已经差不多储备完毕。
作为辽东都司政治中心,广宁拥有高达11.7米的城墙,这个高度仅仅比此时的长安低一点点,比京师的城墙还高,广宁城墙周长达8500米,有着近4平方公里的城内面积,右屯卫的粮食全部运达,加上这几个月从京师运过来的粮食,仓库里储存的粮食足够城内的军民吃上一年,如果士兵们有足够的战斗意志,后金付出几万人的伤亡都未必能将这里攻占。
大明的城墙规格,并没有不可以超过京师的限制,很多边地重镇的城墙都比京师高,至于内地,只有曾是首都的金陵城墙高度超过了京师,地方城池也不用特意去限制,因为没哪个地方有钱修比京师更高的城墙。
不用监视后金,朱皇帝都能知道努尔哈赤在干什么。
随着辽河结冰,通往广宁等城池的道路彻底被打通,后金的侦骑出现在广宁附近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双方在辽中地区展开了血腥的小规模侦骑对战,从目前的战况看,明军基本上是处于下风的,每天都有伤亡出现。
夜不收和侦骑部队伤亡直线上升,这样的变化,自然引起了广宁军上下的高度注意,虽说他们也猜到后金要发兵攻打广宁,但总要派出人马继续侦查,把情况彻底摸清。
在人没有回来前,熊廷弼也加大了巡视力度,检查广宁地区各城池据点的备战工作。
明军从前的医疗,基本就是军中的郎中随便瞧瞧,大部分士兵都不可能得到医治。这个医务兵小组做事,也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反正很多伤兵在军官们眼里,就和死人没什么区别,也用不了什么资源,试试总没有什么关系。
能逃回来的受伤的士兵们,很快就得到了刚从京师调过来的医护兵的医治,这个医护兵,都是皇帝招募的认识点字的青年人,属于勇卫营编制。这么短时间内,这些医护兵当然学不到什么高深的医学知识,只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护理知识。
对于皇帝这么折腾,熊廷弼和广宁军上下,一开始倒是不怎么以为然,他们不认为,把治伤的地方收拾干净,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用沸水把包扎伤口的布多煮一会再用,干干这类小事,就能治好多少伤兵。
熊廷弼听闻这个小组的作用,一开始虽说不以为然,但多少还有点期待,毕竟是医务兵,总是会点医术的,去询问了下他们会什么医术,结果那帮人都说自己不懂医术,只会些高人亲传的护理术,郁闷得他当场就想把那帮人统统都给轰回去。
这位经略当即就在心内不满地说道:“不把勇卫营派来,派几个文不成武不就,还根本不懂行医的所谓医务兵过来。这少年天子,行事还真叫一个荒唐。”
不过,很快的,熊廷弼和广宁军上下,就都得知了一件让他们惊讶的事情,皇帝派来的那些医务兵,不过做了些小事,还真的起了不小的作用。
根据将领们的经验,这些医务兵们只是简单地处理了下,伤兵的死亡的就少了许多,看情况,至少也下降了有四成。
熊廷弼听完这消息,顿时就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不由惊叫道:“什么,真个有四成?”
罗一贯站出来说道:“回经略,四成乃是卑职估算,到底是多少,实在说不准。反正卑职敢肯定,少死了很多。这医务兵好,卑职以为,军中不妨也效法勇卫营,新设这一兵种。”
熊廷弼当然不会因为被打脸,而对好消息视而不见,他当然清楚,减少伤兵死亡率,对军队战斗力提升是很有作用的,军中最宝贵的是什么,当然是百战老兵,有了少年皇帝折腾出来的护理之术,这老兵的存活率就会大大提高,何况这次也是减少了夜不收和哨骑等培养周期更长的精锐兵种的损失,已经算是有不小的贡献了。
这一发现,迅速就让医务兵手上的《战场护理手册》在广宁军中成为了抢手货。
这些武将们都不傻,普通士兵的死活他们不在乎,自己的家丁受了治得好的伤,能好好护理一番,在大战时折损的人数就会少很多。
消息确认之后,熊廷弼很快就上疏朝廷,要求兵部新设医务兵,并把圣天子创造的《战场护理手册》刊印全军。
减少伤亡,这个利好,依旧不能让熊廷弼完成安心,他最关心的,自然还是广宁城头的火炮安装。
辽河封冻后不久,辽东经略熊廷弼就在一众文武的陪同下,亲自到场观看城上火炮最后的安装工作,也是他最看重的那几门口径巨大,甚至被某些文人夸张地称为能一炮糜烂数十里的火炮。
这些火炮,光吊到城头,就废了很大的功夫。
熊廷弼看了好一会后,突然说道:“这火炮甚好,就是名字。”
巡按御史方震孺闻言后也附和道:“皇上这名字起的,确实起得不够威武。”
熊廷弼闻言马上不说话了,他想起来,这个难听的名字是皇帝起的,作为臣子非议皇帝是不好的,尤其是非议喜欢派番子潜伏在大臣身边的皇帝。
这么想着,他不由多看了方巡按一眼。
待几位大佬发完话,辽东总兵刘渠才感叹道:“这14斤炮好是好,就是太少,要是能多造几门放在广宁便好。”
对这样的火炮的命名,文官们都是有点意见的,他们认为这样的军国重器就应该上个大将军称号,而不是皇帝给出的这个十四斤炮的命名,这个名字实在是太不威武,太不能安定人心。
朱皇帝这么起名字是觉得,依照此时的习惯,给火炮上个将军称号实在是太中二,很有倭国人那种决战兵器思想的风范,尤为不喜,干脆就把18磅炮按照明制重量换算之后,四舍五入取值14斤,按照泰西的习惯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