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 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金碗

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金碗

    别的东西吃不下,李丽质到可以吃一些酸菜炒肉。李正又做了一碗糖醋排骨和野菜豆腐汤,这些李丽质都能吃。李丽质说道:“村子里的婶婶们说只要把孕吐的日子撑过去就可以了。”李正给糖醋排骨夹到她的碗中说道:“那也要吃东西,注意你这个时候是最需要营养补充的。”李丽质还是听话的吃下糖醋排骨。小兕子缠着李丽质说道:“皇姐怀着小宝宝?”李丽质溺爱地看着的小兕子说道:“对呀。”知道李丽质怀孕之后,小兕子很黏李丽质,晚上都要在李丽质那里睡。小兕子说道:“小宝宝什么时候可以出来?”听到这个哭笑不得的问题,李丽质说道:“还早着呢,估计是在明年的春天。”小兕子一边嬉笑抱着李丽质的手臂。在家中提了一壶酒水,李正走出家门去见李大熊。这个消息要让李大熊知道。坐在家门口正,李大熊坐在家门口正吃着一张饼。尽管家里这么有钱了,他还是过着以前简朴的日子。李大熊看着李正,小时候看着他像是和自己当年一样,长大之后越看他越像他娘。虽然日子过得简朴了,好歹李大熊手里的饼卷着肉。李大熊低声说道:“已经知道了,生的不管是孙子孙女都好。”李正提着手中的一壶酒说道:“咱们父子坐下来喝点?”“好!”李大熊点头走回了屋中。院子里和屋子都和以前一样。李正看着说道:“你说咱们家都这么有钱了,就不能过得好一些。”李大熊说道:“过惯穷日子了,那富贵日子过不习惯。”父子俩坐好,李正给他倒上酒水。李大熊喝下一口酒水。李正也灌下一口。相顾无言好一会儿。李大熊先开口说道:“不知不觉过去这么多年,你也长大成人了,也是一个做父亲的人了。”李正又把酒碗倒满,“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想给你这个婆娘续弦的。”又是一口酒水灌下,李大熊说道:“你长大了,做爹的打不动你了,这么多年一个人习惯了,这样的日子挺好的。”李大熊的胡子有些泛白,是之前没有注意到还是最近才长出来的。再次灌下酒水,李大熊拿出一把横刀放在桌上。李正看着刀:“这把刀以前在家里没见过。”李大熊默不作声看着刀。拿过刀试了试分量,李正说道:“买来的?”把刀拔出刀鞘,刀身上锈迹斑斑,李正皱眉道:“你是被人骗了吧,怎么买了这么把破刀。”李大熊笑道:“这把刀给你了。”看着这把刀,李正看着刀疤上挂着一个绳结,绳子是红绳。李大熊喝着酒水目光还看着刀说道。李正把刀收回刀鞘。李大熊低声说道:“最近也怪忙的,家里还有三亩地没有整好。”说完他就扛着锄头往田地里走去。李正把碗里的酒水喝完,提着刀走出家门,李大熊哼着不知名的歌调,走在田埂间。似乎心情还很不错。村子里的建设还在进行,加工场也快落成了。自从有了这些文吏之后,李治也不会整日帮着上官仪做事,可以铁匠坊帮着铁家三兄弟一起解决锻造技术上的难题。为了让锅炉的燃烧更充分,提高运转效率。这一次新锅炉的改造,还要花一些时间。回到家中,李正磨着这把锈迹斑斑的横刀。李丽质看着好奇,“你磨这把刀做做什么?”李正往刀上上浇下一些水,锈迹很牢固,像是有些年头了。“我爹给的,也不知道他为什么给我这么一把刀。”“既然是父亲给的自然要收好。”李丽质说道。磨了好一会儿,这才磨去大半锈迹。刀身很厚实,但刀身并不长。像是大唐军中用的最早时期的横刀。徐慧走来说道:“长安令,公主殿下,王公公来了。”李正把刀放在一旁,看到王鼎笑着招呼道:“王公公,你怎么来了?”王鼎脸上带着笑容,“陛下知道公主殿下有了身孕,让老奴送点东西过来。”一箱金玉器具送入院中。李正小声对王鼎说道:“你说咱们陛下也太小气了。”王鼎双手揣在袖子里打趣地说道;“怎么能说陛下小气呢?说不得。”李正一手搭在王鼎的肩膀,“能送这么多金玉器具,怎么不把我这么多年的俸禄结一下,还有细盐的份子钱他是不是想赖账。”王鼎笑着,笑容有些尴尬,“长安令说笑了。”李正对他说道:“我没有说笑,我很认真。”王鼎小声说道:“这种事情老奴也说不上嘴,全看陛下的意思,再说了朝中处处要用钱,朝中现在的官吏越来越多,那些人的俸禄也是一大笔钱。”这番话说的理直气壮,李正看着他的神情,“我的俸禄不是钱吗?““长安令你都这么有钱了。”“那些钱是我挣来的,能一样吗?”看李正不依不饶,王鼎退后一步烧烧一礼,“这些话老奴会给陛下说的,宫中还有事情要忙,老奴就先告辞了。”话没有多说几句,王鼎便带着宫里的人离开了。李丽质拿着一个玉碗说道:“这是朝贡才有的器具,就是那些国公与宗室中人都不见会被赏赐这东西。”李正拿起几片金叶子,“你父皇肯定不缺这些钱,与你父皇的那些生意中两个月的银钱,就可以挣会这一箱子的东西。”“不过……”李正又拿起一对玉快子说道:“寻常人就算是赏赐也最多是几片金叶子,像这些东西的价值看起来是很高,就算是只有我们独一份也不实用。”李丽质笑了笑,“确实家中不缺碗快。”李正拿出一个金碗说道:“光着在家里摆着也是浪费,这个碗以后给咱们孩子当夜壶用。”李丽质俏目瞪了一眼李正,“哪有孩子拿金碗当夜壶的。”李正冷哼说道:“就当夜壶用,就这么决定了,以后我们的孩子就按这个生活标准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