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夏天远不如武昌那样湿热,在阴凉又通风好的地方,还是很舒适的。然而,住在馆驿的方正化却一点没有轻松的感觉。他在沈阳耽搁了快一个月,才见到清朝主管礼部的杜度。而这位贝勒爷和“礼”这个字根本就不搭边,态度傲慢无比,什么都没谈成。
当初皇太极初设六部时,以多尔衮掌吏部,德格类掌户部,萨哈廉掌礼部,岳讬掌兵部,济尔哈朗掌刑部,阿巴泰掌工部。如今多尔衮、德格类、萨哈廉三人都已病故(就算都是病故吧),皇太极改命多铎掌吏部,豪格掌户部,杜度掌礼部。
杜度和皇太极的关系很一般。当初杜度父亲褚英的死四大贝勒人人有份,褚英死后,他统率的白旗一分为二,皇太极领正白旗,杜度领镶白旗。后来杜度被努尔哈赤夺了旗主之位,调到镶红旗,打算把镶白旗留给多尔衮,但皇太极即位之后,自领了镶白旗。有这些旧事,皇太极和杜度之间没有芥蒂是不可能的。明面上,皇太极对杜度一直还是比较重用的,但暗地里也在提防。
方正化自然不懂这些,实际上别说他一个太监了,明朝的大臣也没有几个能搞明白清朝诸王贝勒之间的关系。边军将领中自然有人明白,但也不可能向朝廷汇报。
不过,方正化从杜度只是个贝勒,连王都没封这一点上,还是猜到他说话是不好使的。
方正化此行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和清朝议和。
南方战局打成这个德行,连江南这个财赋重地都已经失守,崇祯判断,大明已经没有办法再两面作战了。户部、工部、太仆寺等部门的也都在哭穷,实在是没有钱了。崇祯愈发坚信,南方局面糜烂,就是因为戊寅之变中抽调太多兵马钱粮抵御清军之故,否则的话,洪承畴和杨嗣昌大举进兵,早就把闯贼剿灭了。
至于杨嗣昌在衡州城外让田虎吊打,洪承畴在城陵矶要塞碰得头破血流的事情,他就选择性忽略了。
于是,崇祯想出了一条他认为能力挽狂澜的秘策——和清朝议和,这样一来,就可以抽调关宁兵马入关,和孙元化所部山西兵、陈新甲所部宣大兵,还有登莱巡抚杨文岳麾下的登州兵会合,先击破山东群盗和之前劫掠京畿的叛军。三边总督郑崇俭也统率秦军出关,两下合力,剿灭罗汝才。不过四川战局未定,也需要留一部分秦军由陕西巡抚丁启睿指挥剿灭,川中之贼。
张献忠请求册封,他决定暂且答应,不管怎么说,先把漕粮恢复是当务之急,否则国家根本动摇,局面恐不可收拾。
另一时空所谓“李自成请封西北王”一事,纯属穿凿附会之说。李自成在西安已经称帝,又怎么可能做什么“西北王”,崇祯也绝没有傻到刀架在脖子上都不妥协。他之所以没和李自成成功和谈,是因为李自成的要求是让他退位。李自成真要是能回陕西做王爷,崇祯又怎么可能不答应。
张献忠一招安,洪承畴、左良玉两部人马加上浙江团练都可以向西进发,支援杨嗣昌。罗汝才等河南群寇不过是乌合之众,定然挡不住大明东北、西北两大野战军的联合攻击。到那时,集天下精兵会剿李闯,至于张献忠,大可以之后再徐徐图之,江山还是姓朱的。
漕运总督朱大典所督的刘泽清、刘良佐、倪宠、牟文绶、张一川、王光恩、李万庆、惠登相八镇则作为最后的预备队,保护运河。毕竟这八镇有四镇曾是流寇,还是要提防的。
设想倒是很美好,但这一系列计划的前提是,真的要和皇太极议和才行。
崇祯知道,指望朝中大臣同意和谈这个如此“有辱国体”的方案是不可能的。有宋朝的教训,“和金国和谈”是个不能碰的敏感词,谁提谁就是秦桧赵构。崇祯明知道朝中心里想着“攘外必先安内”的人不在少数,但这些人谁也不肯像杨嗣昌、陈新甲那样提出和谈,为皇上分锅。于是,崇祯干脆开了作弊模式。
司礼监提督太监方正化、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凤翔,尚膳监掌印太监杜勋,还有崇祯皇帝的近侍张殷,这四个太监就是明朝的议和使者。
崇祯直接绕开了朝廷,私下派内官来到了沈阳和皇太极接触。天下没有不透风的裤子,这事此时已经传开了,在朝堂上引起激烈的骂战,就算是支持议和的大臣,对崇祯这种甩开朝廷私下让太监处分如此大事的做法也极为不满。也有不少人真的认为这是卖国,或者认为皇上就算不卖国,太监们也会卖国。
朝堂上闹得不可开交,崇祯也无所谓了,你们就骂吧,反正事已经办了。别看明朝的大臣们看起来一个个很有能量,但后世历史教科书上说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的巅峰,那是一点都不假的,皇帝真耍起无赖,铁了心要干什么事,做臣子的也只能跳着脚骂街,除此之外毫无办法。
皇帝的触手的确伸不到基层,那里是士绅的天下,可是在这朝堂之上,皇帝的权力的确是无限的。不服的可以玩阴招,但没有谁能在皇帝撕破脸皮的情况下用合法方式阻拦皇帝。
别看大礼议、国本之争这些事闹得那么凶,那是皇帝没真正翻脸,而且借着这个机会挑唆大臣互相咬。就拿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来说,万历皇帝从来也没说过要废长立幼,从来也没说要让福王朱常洵做皇帝,只不过是迷信“二龙不相见”的说法,拖着迟迟不立太子而已。他就把这件事这么吊着,看群臣交讧。万历治国治得不怎么样,在这方面可一点都不傻。倘若他真想废长立幼,把群臣的话都当成耳旁风,群臣又有什么办法制裁他?
霍光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强如张居正,也不过是代行皇权,真正的皇权在这个年代是无敌的。当然,前提是别用非法手段。像李自成这么来抢皇位,谁也扛不住。
就这一次来说,不管文武百官怎么反对,也不能来沈阳把方正化他们揪回去,议和已经势在必行。只是议和之后的大明会如何,那就谁也不知道了。
“贝勒爷来了!快快迎接!”很快,方李杜张四人就跪在了岳讬面前。若是派大臣来,在这礼仪问题上定然有好多嘴仗要打,让宦官来就方便得多了,他们是皇帝的家奴,纵然权势熏天,在主流价值观里也是低贱之人,给谁下跪都不算很严重的事。
方正化还是很忠于崇祯的,出使之前对后金的情况做了些了解,知道岳讬虽然现在只是个贝勒,但曾经是王爷,是一旗之主,主管兵部,说话比杜度好使多了。今天换他来,多半是有答复了。
岳讬说:“你们所求边境和睦之事,我们大汗已经准了,明朝给我国的赏赐,就按照你们说的数目。大汗还说,如果大明想效唐肃宗借回纥兵之故事,我国也可以出兵助尔剿灭流贼。”
岳讬用了“大汗”和“赏赐”这两个词,颇给明朝面子。方正化连连摆手:“不必了,不必了,和睦即好,和睦已是极好了。”
送走了岳讬,李凤翔忽然说:“建虏狼子野心,其志非小。”方正化说:“只可惜眼下财力不足,不能南北同时开打,这一来,怕是要养虎遗患了。”
明朝有这么多太监,里面毕竟还是有几个真忠君爱国的,就算不爱国,也忠于自己的主子。但方正化看了看正在为完成任务而傻乐的杜勋和张殷,心想人家瞧不起我们做太监的,还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