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49章 爵位

第49章 爵位

    当初闯军三个炮标炮击武昌城头,唯恐火力不猛,现在修复起来,又嫌当初打得太猛了。不过反正也不是炮标的人修,让丁可泽、李明义他们头疼去吧。

    湖广初定,闯军暂时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洪承畴部逃到了安庆,一时半会儿恢复不了行动能力,现在面前需要提防的敌人只剩下了尚可喜部。

    尚可喜部的处境现在非常危险。刘体纯部占领了仙霞岭,威胁江西和浙江之间的交通,而一旦闯军攻下九江、湖口,尚可喜部和洪承畴部之间的联系也就被切断了。到那时,他们就只能放弃水师,从陆路翻山越岭撤向徽州、池州。在撤退途中遭到闯军追击的话,必然像洪承畴部那样损失很大。

    尚可喜不是那种连打都不敢打,只想着逃的怂人,因为只是个总兵,所以南京丢了也和他没什么关系,不像洪承畴那样不得不撤。驻兵江西这段时间,他打着杨嗣昌的旗号竭力地刮地皮,“帮助”杨嗣昌重建了五千人的标营,士兵皆为本地新募,军官则都是东江老兵。嫡系陆师的规模没有扩大,但训练和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又组建了水师。此时他的实力足以与闯军一较高下,他让杨嗣昌留守南昌,自己亲自坐镇九江,保障后路。

    杨嗣昌名义上是五省总理,实际上连自己的标营也指挥不动,权力没比南昌知府大多少。尚可喜甚至派出一千嫡系军队去“帮助”解学龙整编部队,把解学龙的三千标营也接手了,和这一千老兵混编,同样扩编到五千人。只有黄斌卿的兵马他没动,一来是黄斌卿的人最少,只有两千来人,二来他们都是福建兵,一旦逼急了,很可能向刘体纯投降。这样一来,尚可喜手上就掌握了总数约两万的陆师和五千人左右的水师,实力与之前南方明军中的最大军阀左良玉不相上下。

    这也是赣北六府(明军控制赣北七府,但建昌府是黄斌卿的地盘,尚可喜无力插手)百姓供养能力的极限了,自尚可喜入赣以来,赣北各地的农民起义数量暴增。张普薇被镇压了,但各地零星的反抗始终连绵不绝。只是尚可喜有绝对的武力优势,这些反抗全都不能取得什么效果,袁宗第只能尽量引导他们入山立寨或者逃入闯军控制区。

    与尚可喜正面对抗的袁宗第部尽管在人数上颇有不及,但是尚可喜部已经陷入三面包围,绝不敢主力尽出与袁宗第决战,所以现在反而是袁宗第在猛攻。可是尚可喜的防御滴水不漏,袁宗第的攻击始终收不到什么效果。谷可成、刘希尧试图攻击九江,但尚可喜部的水师拦在江面上,刘希尧的水师冲不过去,陆师也就不方便再进攻,双方只能这样僵持。

    在僵持期间,士气是最容易下降的,所以,现在得找点事干了。

    攻下武昌之后没多久,李自成便下了命令,将奉天倡义营的中枢从衡州迁至武昌,所有没有分配土地的家属也全部随行。

    高桂英此时又怀孕了,预计在秋天生产,实在不宜在暑热天气出远门,因此她留在了衡州,家眷队伍由李自敬统领。李自敬至今也没有被正式封授官职,只是担任帅府总管,负责帅府庶务。

    初代楚王是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楚藩宗室在武昌繁衍二百多年,有大量的房屋。闯军占领武昌之后,以楚王府为帅府,各郡王府安置家眷,再加上那些被清算流放之人的房屋,迁来的闯军家眷虽然人多,却也差不多够住了。

    衡州偏在一隅,并不适合安置一个志在全国的政权的统治中枢,相比之下,武昌的水路陆路都很便利,无论是东下江南、西进秦蜀还是北上中原都方便得多,南方的资源则可以通过湘江和长江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虽然此时严格来说武昌还算前线,但闯军将领们并没有谁觉得洪承畴能再打回来。

    闯军在武昌周边遭遇的士绅反抗比当初入湘时要少。宋一鹤为了筹措军费,想尽办法聚敛,得罪了许多人,也消耗了士绅的财力,而洪承畴劳师无功,又极大地打击了士绅们的信心。在这个天下局面快速崩坏的时期,除了极少数真的对大明特别忠诚的人之外,绝大部分人都选择明哲保身。

    谷可成在富池口前线,刘芳亮在四川,袁宗第在江西,都赶不过来,李过索性也不回来了,跑到襄阳去和左光先对峙,而田见秀则从长沙赶到了武昌。

    闯军马上要定下一件大事:封爵。

    既然已经到了割据地盘、争夺天下的阶段,就不能再拿兄弟义气来维系政权了,得有远景规划才行。一个能传之子孙的爵位,无疑是团结军官阶层的最好方式。

    闯军的爵位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大不相同。爵位和官位一样共分九品,每一品的俸禄都和对应的官位是一样的。一品为公爵,二品为侯爵,三品为伯爵,四品为子爵,五品为男爵,六品为轻车都尉,七品为骑都尉,八品为云骑尉,九品为恩骑尉。

    更奇特的是,连开国爵位都采取降等袭爵制度,袭一次降一等。

    无论是和明朝相比,还是和另一时空的清朝甚至另一时空的大顺相比,闯军爵位的含金量都大大下降,但也正因为含金量下降,所以可以发放得更多。就连一个小小的哨总,只要上过战场,也能受封恩骑尉。

    对于刘宗敏、田见秀这些高级勋贵来说,这种方式肯定是吃亏了,但对于中下级军官来说,他们的待遇大大提高了。

    更重要的是附带的教育制度。无爵的军官,儿子可以接受五年义务教育,毕业后等同于童生;有轻车都尉及以下爵位者,儿子可接受十年义务教育,毕业后等同于秀才;有男爵及以上爵位者,儿子可接受十五年义务教育,毕业后等同于举人。

    闯军现在官员数量不少了,因此对科举也重新进行了的制度设定,分为县试、府试、省试、会试四级。通过县试为童生,通过府试为秀才,通过省试为举人,通过会试为进士。有童生身份,方可担任无品级的吏员,秀才可任九品官,举人可任八品官,中了进士,才能直接从七品正堂做起。在晋升时,学历越高越优先。

    这种开国元勋都降等袭爵的方式比明朝乃至清朝对勋贵的态度都要苛刻,但是,教育上的特权可比爵位重要得多了。只要不作死,每一代都能稳定地出一个军事贵族和几个候补官员,这是何其可怕的势力。

    而且作为军中元老,他们还有庞大的关系网,子孙立军功、仕官都比普通人甚至普通士绅容易不知多少倍。说是降等袭爵,实际操作中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就加爵了。以闯军的科举制度,这些勋贵子弟所接受的教育在户、兵、刑、工四科都有优势,这比一个空头爵位更能长保家族富贵,而且能比较均衡地照顾更多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