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明军集结起来,在夔州阻击刘芳亮,但刘芳亮先他们一步占领了夔州府城,他们只好在万县集结。刘芳亮随后杀到,毫无技巧地硬碰硬地撞了上去。
川东明军以新募士兵和乡勇为主,前大学士王应熊率领重庆的乡勇前来,还有秦翼明、王祥两部人马从贵州来援。
王应熊四年前在闯军攻破凤阳时袒护自己的座师漕运总督杨一鹏,还有与温体仁有亲戚关系的凤阳巡按吴振缨,向外泄露情报,被崇祯罢官。但即便如此,他的能量依然很大,镇守遵义的参将王祥曾经是他的仆人。在王应熊的号召之下,不少川东乡绅都动员起来参与阻击闯军。
不过还是有不少人选择不来了,或者来了之后又悄悄走了。他们中的一些参与过崇祯十年阻击闯军的战斗,甚至有的人的亲人就战死在和闯军的战斗中。固然有一部分人斗志昂扬,誓要报仇雪恨,但也有许多人却打定主意不参与这样危险的事情,以保全家族为上。
洪承畴东征湖广之后,川东地区向洪部供给粮饷,怨声载道。而洪承畴又没有什么像样的战绩传回来,他所说的诸如“华容大捷”之类的战绩,有些头脑的人都能分辨出只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仗而已,而四川副总兵孔全斌战死的事情却是货真价实的。
还有刘芳亮之前在贵州连占四府,然后又大肆宣扬闯军将贵州归还明朝,虽然贵州巡抚吴兆元竭力称闯军是被他们打退的,不过也只能骗骗乡下土财主,那些在高层有关系的真正豪绅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顶多是闯军在土司地区站不稳脚跟,筹粮也困难,所以才撤回去。如果明军在主力会战中能打赢,何至于发生副总兵尹先民投敌这样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士绅都存了明哲保身的打算。最近一年来,从湖广来的商旅时常会带来闯军的情报,其中还有不少是闯军故意传播的。虽然四川士绅们纷纷抨击闯军的科举改革是“折辱衿绅”,“以商贾司户部,以走卒司兵部,以胥吏司刑部,以匠户司工部,斯文扫地,凡士大夫稍有廉耻者,岂肯与此辈同列”,但是他们会有这样的反对,已经是一个改变的信号了。俗话说,“褒贬是买主”,如果他们真的连闯军吏科和礼科的科举也不能接受,那么他们只要说一句“流贼沐猴而冠”就足够了,又何必抨击具体的制度呢?
尽管闯军有诸如“奴隶士绅,形同编氓”,“贵贱颠倒,上下失序”之类的“暴政”,但不管怎么说,奉天倡义营也是个承认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以科举制选官的政权。闯军还没来的时候,士绅们当然是个个反对,在闯军打过来的时候,他们还会参与抵抗,但如果闯军取得了军事优势,只要允许他们收地租,还让他们有做官的渠道,他们还是可以凑合接受的。
在战局未明的时候,很多人不想贸然投注了。就算帮着朝廷竭尽全力拼死和闯军打仗,又能得到什么呢?大明不可能给他们镇压黄巾的东汉豪族那样的待遇,剿闯是能升官还是能发财?正相反,乡绅势力太大,还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当年四川巡抚刘汉儒、巡按党崇雅因为举荐乡绅涂原而被罢,不就是前车之鉴吗。
再加上王应熊和王祥也不是能为大明豁出命去拼的人,他们指挥的川东团练武装根本不堪一击。只有秦良玉、秦翼明所率的土司兵和贵州营兵,才能算得上刘芳亮的对手。
白杆兵士气高昂,士卒强悍,与一般的土司兵不同的是,他们纪律性也很好,因此在西南的山地战中,他们是所向披靡的。然而面对闯军这样的敌手,他们还是有严重的缺陷。
另一时空的秦良玉败给了张献忠和罗汝才。在士卒勇悍方面,百战余生的老流寇们自然不会输给土司兵,而能够生存到后期的反王部队,也都有了不输于明军正规部队的纪律性。而在战术战法上,陕西反王们既经验丰富,又灵活多变,再加上有很强的骑兵和重步兵力量,已不是白杆兵能对付的对手。
用骑兵硬冲白杆兵的枪阵是不行的,那样会导致很大的伤亡,就像浑河血战中的金军那样。在浑河血战中,努尔哈赤能够打败白杆兵,是因为倒戈汉军提供了有力的炮火,再加上金军有世界一流的近战步兵,可以在炮火轰击之后迅速进行突击,打开缺口。有女真人用命换来的经验教训,刘芳亮再对付白杆兵就简单得多了。
闯军现在缺乏马匹,因此需要用更多的炮火来补足。按照闯军的编制,一个炮标装备九门十二磅炮和十八门六磅炮。而在步兵中,每个队都有一门三磅炮作为支援。有些部队的火炮尚未列装齐全,但左营因为要远征,是配齐了全部火炮的。带着火炮穿过三峡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刘芳亮将全部的十二磅炮和六磅炮的半数留在了夷陵,由阎可义指挥,参与对荆州的攻击。现在刘芳亮军中有九门六磅炮和九门三磅炮,打大型会战不足,但是对付缺乏火炮的白杆兵已经足够了。
闯军还有相当数量的火绳枪作为补充,既有新制造的“捷克式”,也有从明军手中缴获的旧式鸟铳,至于火门枪,闯军的野战部队已经将其完全淘汰了,只在卫戍部队中才有装备。
在前哨战中,闯军在骑兵方面有压倒性的优势,明军的夜不收一败涂地。而当正式战斗开始,明军虽然在战略上是防守,然而在战术上却不得不进攻。如果他们不进攻,闯军就会用大炮慢慢轰击,在这个射程上,他们没有能够反制闯军的武器,可一旦他们进攻了,又会闯入三磅炮乃至火绳枪的射程,承受更大的伤亡。闯军的近战步卒也是以长矛作为主战武器,由经验丰富的老兵充当刀牌手掩护。再加上骑兵从两翼配合,明军根本冲不破闯军的阵势。
明军如果排成厚实的密集阵,则会遭到对方炮兵的屠杀,可一旦拉大间距,在抵挡骑兵和重步兵的突击时又会很无力。闯军虽然囿于各种条件,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并无明显的短板,而白杆兵却是一支严重偏科的军队。他们的步兵很强,可是骑兵和炮兵都差得太远。
一番激战下来,川东明军拼凑的三万大军被八千闯军击溃了。闯军战死近千,明军被杀者则多达五千余人。因为这三万人大部分是本地团练和卫所兵,一旦发生混乱就会成为任由骑兵践踏的移动路障,所以才会发生兵力优势如此之大伤亡却如此悬殊的情况。
王应熊在王祥、曾英、董琼英的保护下拼死逃脱,而有功名的乡绅死于此役的多达数十人,这些人不像卫所军官那样军事经验丰富,也比一般的乡勇更有斗志,所以逃跑时总是慢半拍。失去了这些抵抗意志最坚决的骨干,虽然王应熊还活着,但川东乡勇再也组织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