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和田豫研究了许久扶余人留下的简易却好用的要塞,不由感慨:“难怪三韩、扶余蛮夷工巧技艺方面如此低下,却能不要钱似地造那么多小型堡垒坚守。
他们也算是把北方苦寒多林之地的天赋发挥到极致了。若不是这次讨伐公孙康,咱在中原想破脑袋也不会知道世上还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生存方式。
果然还是丞相说得好,不管与什么蛮夷打交道,都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把这些蛮子在苦寒莽林中筑城的法子,画成图本,到时候平定了公孙康后,带回去给丞相过目,说不定也能借鉴点东西。”
田豫也觉得此法甚善:“确实如此,骠骑将军攻打完这些烽火台时,也是深入视察观览了一番,让人仔细研学。
说是将来或许可以在辽东往北拓荒时,在大山密林边缘、让汉人也修筑此种营垒,围堵高句丽人。遇到那些山林渔猎蛮子到平原劫掠,也好提前发出烽火警戒。
这样的营垒造起来也不费什么钱财,诸葛使君家不就有发明锯木机、当初修雒阳新城的时候,就开了很多切割木材的工场。赵将军准备让糜使君也花钱在辽东北部广造锯木厂,多修木格填土的堡垒,蚕食高句丽人。”
历史上对辽东更北方的开拓,一直是汉人文明做得比较差的地方。一方面是明朝以前缺乏棉袄、御寒的衣物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在东北造房子营垒城寨成本都比较高,取暖燃料也比较费工费时。
明朝后期,为了对抗后金女真,虽然也想过步步筑城蚕食,但用的筑城建筑技术,却是中原的。用中原方式在东北造城,不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灵活降低成本,那朝廷的财政当然扛不住了。
但如果学了那些渔猎民族生存智慧发展出来的“克里姆林类堡垒”,再加上诸葛亮的水力锯木技术,再开拓东北,成本不知道要降低多少倍。
此后十余日,太史慈也想通了,毕竟他知道自己的目的,只是牵制咬住公孙恭,也不用非得强攻坚城。
既然相持也能有收获、学到新东西,那就换个心态,等甘宁那边也彻底到位,最终包个饺子。
不过,还真别说,太史慈不急之后,公孙恭却更怂了。
因为太史慈摆出了想要“全面围困、围而不打”的架势,一改之前“围三缺一”、故意留条路给公孙康走,变成了彻底“四面合围”。
这一转变,居然把公孙康吓得唯恐到时候跑都跑不掉、诱敌深入也无法做到。
反而在太史慈变阵之后第三天、包围圈还未彻底合拢前夕,选择了弃城突围,直接把最坚固的国都屯南县城都给放弃了。
当然,公孙康跑的时候,本来屯南城内的兵力就不是非常多。因为他的主力是被摆在了更南边的沿海地区,以及提前迂回埋伏到了耽罗——毕竟如前所述,他的计划,是把太史慈的有生力量引进来,然后绕后把太史慈留在汉江口留守大船的海军吃掉。
第二天醒来,太史慈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发现,自己强攻没攻破屯南,改四面合围后却把公孙康给吓跑了,直接白捡就把屯南拿下了。
这找谁说理去?
“公孙康是吓傻了么?这是什么战略?守又不守,降又不降,就知道跑?莫非有诈?都这样了他还诈什么?”
太史慈觉得敌人实在太弱,也懒得多想,既然有便宜就占呗,便继续节节推进,把主力都渐渐压了上去,数日收一城,稳扎稳打往前压。
又过了数日之后,大约是八月底的一天,太史慈终于知道公孙康要干什么了——因为他收到了来自后方汉江口方向、他留下来那批走海路给大军运粮的大沙船船队,送来的急报。
“将军!前日公孙康有水师自南侧绕海而来,袭击了我军在汉江口锚地的海船船队!敌军约有数万之众!竟是比此前突围的屯南守军还多!”
太史慈直接从马札上跳起来了:“什么?公孙康竟然有这个胆子?他把我一步步放进来,就是要我水陆分离,想吃掉我的水军?战果如何!”
太史慈的语气,竟然不是害怕。
虽然他在后方只留了几千人守船和负责粮道,但他对于自己的战船和武器质量有信心。
丞相说过多少次了,海军是一个技术兵种!不是看人数多少!
那些蛮子居然觉得自己陆战打不过就要跟大汉打海战、断粮道,简直异想天开!
可惜的是,太史慈本人在陆战战场这边,不在西线,没能亲自赶上杀贼的机会。这个具体作战的功劳,要让下属的部将捞走了。
……
两天之前,汉江口外海,也就是大致相当于后世仁川港外海的位置。
大约两万多人的三韩军队,由公孙康的儿子公孙度率领,包括数千濊貊仆从军、还有一些被公孙康刚刚征服、强拉入伍的邪马台渔民,由数百条大小船只运载,突然出现在了洋面上。
不过,太史慈留下的船队,也不是完全在汉江口位置静止待命的,他们也得负责给大军运粮。所以是每隔十几天一个来回、在辽东的沓氏县和汉江口之间这条航线上,往返运输、巡航。
三韩海军抵达汉江口的时候,没有直接撞见太史慈的补给舰队,就沿着海岸继续往北搜索,一直搜索到瓮津半岛最突出部的位置。
居然还真就在这路上,撞见了载了不少粮食物资、从辽东半岛方向来的汉军补给舰队。
这个海战的位置,别说还挺像后世甲午海战时、大东沟之战的战场。
这也不算巧合,只能说从辽东往朝鲜半岛海路运输补给物资,航线或许有好几条,但瓮津半岛尖端这个位置,是所有航线都会经过的——除非你刻意走远海、多绕路。
公孙度跟着父亲在三韩多年,当然熟悉地理地形,在这个位置加强搜索,撞见敌军,也就不奇怪了。
从战略上来说,公孙家把最后的翻盘希望,寄托在这么一场海战上,也不算错,因为其他选项他们只会输得更惨、劣势更大。
朝鲜半岛北部多山,陆路补给难行。自古防守朝鲜半岛的一方,在陆战上无法快速取胜,甚至是惨败,都会自然而然想到海路拦截断敌补给。
甲午海战的时候就不用说了,哪怕是壬辰朝日战争初期,朝鲜八道丢了七道,不也要指望李舜臣守住最后的全罗道、靠海军截断日军后路。
公孙度今天出兵的出击基地,还别说,也恰巧算是后世朝鲜八道的全罗道地界,还包括了耽罗岛(济州岛)。
只能说兵家对地理的认知,都是差不多的。
随着对面的汉军舰队出现在海平面上,刚刚弱冠之年的公孙度,也是鼓足了血气方刚之勇,在旗舰上大声疾呼号召将士用命:
“将士们!能不能守住三韩!便在此一战了!诸将务必努力!否则,别以为你们濊貊人、邪马台人能置身事外!汉军一来,你们也都要当汉人的奴隶了!杀!”
公孙度的讲话当然无法传到其他船上,但可以靠旗舰疯狂擂鼓,来传达主帅的激昂。
公孙氏海军将士一看,对面汉军才几十条船,反正肯定不到一百条,己方船数至少是对方的五倍以上!还有可能更多!倒也被鼓舞起了士气。
当然,汉军的大沙船,都是糜竺这些年来苦心经营的,尺寸肯定是比三韩蛮夷造的近海小船要大得多。
毕竟糜竺的船能在黄海上来去纵横渡海,但三韩这些所谓的海船,却是只能贴岸航行,根本不可能直接从瓮津半岛直航东莱半岛或者辽东半岛,稍微离开海岸三五十里以上,就有可能被风浪打翻的。
可惜,因为两军刚接触时相距太远,这个时代又没有测距仪,三韩将士们经验不足,所以没估算出汉军船比他们大得多,只是数黑点数量、知道汉军船数很少。
……
公孙度的对面,是太史慈此次战役的负责后勤工作的副将、李严。
此时此刻,看着公孙度张牙舞爪想搏命最后赌一把大的,李严也是丝毫不怵,完全不顾自己就几千人,也敢正面硬扛公孙度的攻击。
如今的李严还不到四十岁,跟历史上二十年之后的状态相比,现在的李严还是很靠谱的,管后勤守后路也从来没失误过。
早在将近十年前、李素最初在荆南跟孙策、周瑜决战的时候,李严就守了好久的夷陵,最初是在赵云麾下做事。后来李素对孙策展开防守反击,李严固守后方、确保长江水路粮道补给通畅,也没犯过错误。
当时太史慈也是在李素手下带领水军、跟周瑜作战,所以太史慈对于李严负责后勤也是挺熟的,两人可以配合。
这次,太史慈就非常放心地把无法驶入汉江的那部分大海船,全部留给李严,负责运粮和保护后路。
而且李严还配了望远镜,他其实更早就观察清楚对面的敌情了,知道公孙度的船不行,对方想战,他求之不得。天才一秒钟就记住:(
“船队列阵,稍稍向东转向、利用风势,保持航速,不要给敌人逼停接舷的机会。要是有敌船挡在前面,就直接撞过去!”
……
双方都是自信满满地相互逼近,汉军补给舰队也是一点不怂,丝毫没因为己方是“运粮队”就怯战。
逼近到两三里地时,汉军已经结好了一个稳固的船阵,把投掷碎石雨的轻型投石机和床弩都推到一侧船舷。所有携带神臂弩的汉军弩手,也全部到女墙垛堞、舱室射击孔旁蹲伏,上弦搭箭。
公孙氏的水军士兵们,直到两军进入弓弩射程,才注意到汉军的船舱明显比己方要高出一截,而且舷窗射击孔密密麻麻,防护也非常完备。
可惜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时候也没得回头路可走了。
汉军强弩及远,神臂弩理论射程可接近三百步。不过考虑到海上风浪颠簸,哪怕瞄得再准,发射平台本身的起伏也会带来巨大误差,所以汉军弩手基本上等敌船进入了两百步后,才开始第一波放出箭雨。
风浪颠簸同样会影响到三韩水兵,他们拿着普通弓弩,而且主要是猎弓,正常情况下弩不过一百五十步,猎弓不及百步,到了海上还得各自留出三成射程的余量以抵消误差。所以老远就被汉军射得抬不起头来。
三韩战船船舷也不是很高,没有多大回避空间,士卒只能是扛着圆盾顶箭。结果发现简易的木盾只能挡住普通箭矢,在神臂弩面前却毫无防御效果。
不少持盾水兵被弩矢贯穿盾牌后扎进手臂,惨叫连连。不一会儿,海面上就此起彼伏哀嚎不断。
“靠上去!跟汉军打近战!”公孙度也是急了,对方的船上层建筑防御太严密了,根本不可能从射击孔里把箭射进去击杀汉军弩手,那就只有打近战了。
可惜,汉军的船队虽然结阵,却始终保持了一个还算不错的速度坚定向前,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深秋时渐渐转为西北风的风向,对于从西北而来的汉军也有利,大船顺风不用怎么划桨,也根本难以被小船截停。
不少三韩小船靠上去想跳帮接舷战,结果直接被撞翻撞沉,落水者众多。
汉军的大沙船属于海船,所以当然不可能跟五牙战舰那样装拍杆,那玩意儿重心太高,到了海上会被风浪倾覆的。但是“撞角”这种武器,并不会提升船的重心,汉军大沙船也能用。
而此前的华夏船舶,是不存在撞角的,因为更古早的船只,都是方头船型,没有龙骨结构的时代,很难把大船造成尖头,也没地方接撞角。
而十几年前、李素发明出龙骨结构后,这种结构是既可以用于黄海沙船,也可以用于东海南海福船的。把修长坚固的龙骨顶端、在延长一段榫接套一个金属斧刃,既便于海船破浪,也可以用于撞击,结构负担也不大。
这些东西,三韩之地的人都是从未见过,于是就有了对射射不过、接舷又逼不停的窘迫。
李严带着船队如入无人之境,直接在公孙度的船队阵中横冲直撞,撞不到的就一阵神臂弩连弩贴脸输出,撞到了就是直接斩断,黄海之上惨叫如沸,拥有五倍以上人数优势的三韩水军,被汉人追杀得惨不忍睹。
乱战之中,公孙度本人的旗舰因为过于醒目,被李严麾下将士盯上,一通穿插猛攻,公孙度都没捞到机会搏战,直接被撞沉淹死在黄海中。
——
PS:周日要出门……明天请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