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经营皇家农庄开始 > 第九十八章捷报

第九十八章捷报

    禄东赞走了,带着自己的亲卫,和军中重要的物资,还有王正送给他的几件冬衣,乘坐着冰船进入了白茫茫的雪海中。

    十天后,王正带着五万士卒,五万学子,五万工匠来到了这里,在僵持了两个时辰之后,留守的吐蕃将领选择了投降。

    “吐蕃大相禄东赞敬上:大管事亲启。

    首先多谢大管事赠送的冬衣、冰船,也多谢大管事能给禄东赞以选择的机会,更多谢大管事善待吾子与吐蕃百姓,十万大军与其辎重就留给大管事作为回报了。

    大管事天纵之才,兼博爱之心让禄东赞十分敬佩,只可惜禄东赞与大管事分属不同阵营,如之奈何!

    不日禄东赞将遣使入唐以求三年安宁,三年后,再与大管事会猎于青海,还望大管事成全。”

    禄东赞用词极为谦卑,希望王正能给他三年的准备时间,如果王正想徐徐图之,不对吐蕃使用高压手段,也差不多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理顺青海。

    “三年。”

    王正站在这个叫做达日的山顶上,看着眼前的冰河,微微的笑了笑了,“就给你三年的时间又如何?”

    陈峰宁在一边笑道:“大管事已经征服高原,来到了唐军从未踏入之地,有了这次的经验后,高原将不再是不可及之地,禄东赞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王正点了点头,吩咐道:“这里一年有大半时间都在冰天雪地中度过,准备起冰城吧,另外抓紧运输各种物资,等夏日冰雪消融后,我们再起大城。”

    李敬业在一边感叹道:“果然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如果说我大唐还有心腹之患那么非吐蕃莫属了,没想到大管事出马,居然如此轻而易举的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王正微笑道:“全奈陛下圣明罢了,给长安去封捷报吧。”

    李敬业挑了挑眉,笑道:“如此大捷确实该早日回报陛下得知,只是消息回到长安后,满朝文武恐怕又不知该如何自处了。”

    这些年渝水一线百业兴旺繁盛空前,其他地方就显得相形见拙了许多,稍微出点什么事情就需要朝廷薄款补贴,

    以前自然是常规操作,可是现在出了个王正,许多事情就显得非常刺眼了。

    天下儒士皆感叹,做官越是靠近王正就越是轻松,政绩什么的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操持,只要不是太折腾,平白无故就直接有了。

    追逐财富是人的本能,没有谁不想过好日子的,渝州每次有什么新的东西出来,周边的州县的百姓自然会跟着学习,生活条件肯定要好一些,在这些地方做官,确实很容易出政绩。

    而出了蜀中,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渝州的许多办法直接搬过去却有些水土不服,百姓的日子自然就没太大改变。

    如此大捷,自然是六百里加急把消息送去了长安,一起也就十来天的时间而已。

    入冬后的长安虽然下过初雪,不过还没有到大雪封路的程度,一匹骏马在官道上极速奔驰着,上面士卒背后背着的三支小旗子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官道上的行人客商,看见那三支小旗子远远的就开始避让,等骏马跑过之后,纷纷猜测出了什么事情?会用到六百里加急。

    也有豪迈大胆之人会直接高呼问道:“何事加急?”

    骏马上的士卒有时不答,有时也会回答一二,“禄东赞遁逃,大管事收复青海羁縻州。”

    这是大唐的大喜事,百姓们也高兴,不过却没有多少激动之色,大都都是一副理所应当的表情。

    随着渝州的日渐繁华,王正在五年前已经名传天下,这么些年下来,所有人都变得麻木。

    消息进入长安,满朝文武也只是沉默了一下而已。

    李治倒是很高兴,毕竟解决了心腹大患,放眼天下再无敌手,除了遥不可及之地,尽皆臣服于大唐,至尊之名算是名副其实了。

    随后李治又若有所思了起来,对身边的武则天问道:“皇后觉得需不需要派点朝臣过去?”

    武则天沉吟了一下,说道:“倒是应该派点朝臣过去,免得高原上弄成渝州那样,与朝廷有些不相融了。

    可是那毕竟是高原,就算以王正之能带去的人也只留下了七成,许多人都给送了回来,朝臣过去只怕很难留下几成。”

    巴人对王正的忠心自然不用多言,而且王正还承诺过最多两年就会换防,而朝臣过去一呆起码就是五年,这些家伙一个个精明的很,要是个个都说自己不适应高原气候,咋整?

    如果王正会在高原常驻,那还好一些,跟着王正起码不愁政绩,可是王正明显很快就会回长安了,如此一来,那些朝臣自然不愿意去高原。

    李治沉默了许久,问道:“朕想推行王正的简字,皇后以为如何?”

    武则天挑了挑凤眉,“陛下是想启用渝州一系入朝了?”

    李治点了点头,“渝州一系已经成了气候,继续流浪于江湖总归不是办法,合流是早晚的事情,王正还年轻,只要他在一天,渝州一系哪怕只在江湖打混,也只会越来强盛。

    与其就这么拖着,不如趁早合流吧,简字早已经成熟,用起来也确实便利,既然如此,何不早用?

    而且渝州一系的人才,在务实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朝廷也确实需要一些务实的官员主政了,特别是地方上,多一些务实的官员,更是能减少许多麻烦事。”

    “那陛下想从哪里入手呢?”

    “科举,王正曾经提议把官吏分开科举,官是官,吏是吏,官务虚,吏务实,彼此配合,又彼此牵制,俸禄统一由朝廷发放。

    这样做不但可以加强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力,还能打击世家大族对地方的影响。

    现在王正手握十万大军在外,挟大胜之威,朕掌禁军在内,这时候改制,哪怕动作大一些也无妨,世家大族就算群起而反,也不过跳梁小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