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8年五月十七日,头顶大草原的崔杼怒弑齐庄公。
十九日,崔杼在宗庙拥立齐庄公弟弟吕杵臼为君,是为齐景公。
立君的同时,崔杼也忘不亏待自己,也给自己封了一个官,原来官职是上大夫,级别仅次于国君了,唯一缺点是上大夫人有点多,不能显示自己位极人臣的唯一性,于是,极富创新意识的他设立了一个影响中国官场二千余年的官职——宰相(“相”)。
“宰”,意为宰杀。
封建贵族家庭最重要的事在于祭祀,而祭祀时最重要的事是宰杀牲口,于是会宰杀的人凭借专业的技术受到其他人的重视,由此引申为主持、主管、主宰的意思,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最高行政长官代名词。
“相,省视也”,意为仔细看。
周朝祭祀、朝聘、会盟频繁,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仪制度,于是“相礼”应运而生,指导天子和诸侯执行具体的礼仪。如今新人结婚时,常有“傧相”做伴(伴郎伴娘),正是“相礼”的遗存。但此时的“相”,脱离了省视的本义,具有高级参谋、辅助之的意思了。
“宰”、“相”合为“宰相”,便“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意思。
毫无意外,崔杼顺理成章的封自己为宰相(右相)。
在提拔自己的同时,崔杼也不忘提携另一个人——弑前帮其出谋划策、弑后助其排除异己的帮凶——庆封,并封其为左相。
但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被他视为臂膀的庆封,却是一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豺狐之人。
崔杼独揽朝政大权,所谓的左相也仅仅是个摆设,不想当花瓶的庆封心怀怨恨,想杀崔杼以代相位,干出一番事业,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
不久,崔杼家中闹起废长立庶的家事,居心不良的庆封暗中怂恿崔杼的亲儿子崔成、崔疆二人,刺死崔杼义子棠无咎及其大舅子东郭偃。
崔杼大怒,但自己又不好出面指责,便找到庆封,希望庆封找个机会狠狠地教训下这两个不孝子。
家人是一个由亲情维持的团体,家里不好的事情不要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说,以免损害自己的家庭利益,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
比如说,庆封。
正愁没机会的庆封给崔杼设酒宴解愁。
估计崔杼正在气头上,借着酒劲说出了“不杀逆子难消心头之恨”之类过激的话,结果被庆封借题发挥,趁崔杼酒醉不醒之时,命家臣卢蒲嫳(piè)带领全家甲士,迅速抄杀崔氏妻妾儿子全家,然后一把火将崔宅付之一炬。
当崔杼酒醒,看见两个儿子的首级时,悲痛至极、后悔不已,自己说的话也不能怪罪他人,也只能强忍悲痛向庆封称谢。
待其登车回到家中,却发现已是家破人亡,自己倒成了崔氏遗人,这才知被庆封所害,万籁俱空,心灰意冷之下自缢而死。
所以说,酒桌上千万不要乱说话。
崔杼死后,庆封便成了唯一的宰相,专揽朝政,但不久以后,他便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自己不会理政!
庆封绝不是一个站着茅坑不拉屎的人,他不会理政,就把政权交付懂得理政的人,比如他的儿子庆舍,自己逍遥快活去了。
一天,庆封到家臣卢蒲嫳家里做客,发现他的妻子很美貌,便擅作主张,带领自己的妻妾,搬到卢蒲嫳的家里……
卢蒲嫳也觉得庆封没有摆领导架子占便宜,也乐得其所……
从此,两家妻妾,彼此相通,关系更加密切。
卢蒲嫳借机请求召回他哥哥卢蒲癸,庆封同意了,并且将卢蒲癸推荐给自己的儿子庆舍做家臣。
卢蒲癸身材魁梧,又善于讨人喜欢,深得庆舍的宠信,还把女儿嫁给卢蒲癸为妻。
卢蒲癸也向庆舍推荐了另一位勇士——王何。
王何也深得庆舍的信爱,使他和卢蒲癸同作侍卫,每出入或夜寝,必使二人执戈,先后防卫。
就在庆舍同卢蒲癸以翁婿相称、关系更加亲密的时候,危急却悄悄降临庆氏,因为卢蒲癸还有一个身份——齐庄公的侍臣。
王何也是。
卢蒲癸之所以向庆舍推荐王何,是因为王何同他有相同的追求——替齐庄公报仇。
三年后(公元前545年秋),在太庙祭祀姜太公的时候,卢蒲癸、王何联合栾氏、高氏、陈氏、鲍氏等谋攻庆氏,杀死庆舍,尽灭庆氏的同党。
庆封走投无路,召集剩余的族人奔吴,吴王夷昧也很客气,将朱方(江苏省丹徒县东南)赏赐给他,使他安享荣华富贵。
鲁大夫子服惠伯听到这消息,对叔孙豹(就是信仰“三不朽”的那个大夫)说:“一点都不公平,难道上天没长眼睛,还降福给淫人吗?”
叔孙豹不以为然,开导说:“善人家裕,可说是赏赐;淫人富厚,可说是灾殃,庆氏全族聚集朱方,可以说是灾殃到了,将要被一举而灭尽。”
子服惠伯不信。
七年后,楚灵王伐吴,攻克朱方,庆封全族被楚人全部诛戮。
做人,还是实在点好。
关于崔杼和庆封的恩怨我们先放一边,因为目前他们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人——晏婴。
为了弹压朝臣、排除异己,崔杼和庆封劫持众位将军、大夫、有名望的士人和庶人到了太庙的一个大坑边上,用戟钩着他的脖子,用剑指着他的心口,威逼他们宣誓效忠,否则格杀不论。
当场便有七名大臣宁死不从,被当场戮死,场面十分血腥。
不一会儿,就轮到晏婴了。
上一次因为崔杼要博得声望的缘故,放了晏婴一马,崔杼感到很后悔。这一次,已经是破釜沉舟豁出去了,一定要晏婴宣誓,否则杀鸡儆猴、一视同仁。
面对恶狠狠的崔杼,晏婴仰天长叹道:“呜呼!崔子为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会受到报应的)。”
坚决拒绝宣誓。
晏婴的固执引起崔杼的好奇,其背后的势力也不能让崔杼小觑,于是,他决定再给他一个机会,便语重心长的曰:“如果你改变主意,那么我将与你一起开创不世功业;如果你一意孤行,戟已经在你的脖子上,剑已经在你的胸口上,你好好考虑一下吧。”
这句话让晏婴有所动摇,因为他的心中有个梦想,这梦想就是使国君贤德,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幸福。
如果死了,再大的梦想终究会被黄土尘封。
如果妥协,实现的梦想始终会被历史唾弃。
他忠君,他希望维护国君的权威,但这权威必须是为国家。为了国家,他富贵不淫,勤勤恳恳;为了国家,他威武不屈,大义凛然。
晏婴放空一切,喃喃道:“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
毫不畏惧的眼光,缓缓看向崔杼,厉声道:“崔子!子独不为夫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不改口)!”
崔杼气急败坏,冲上前去就要杀了晏婴,被庆封拦住,劝道:“我们因为国君无道而杀了他,还说得过去,现在要杀了有道之人,就不能够以此为教了啊。”
迫于晏子的巨大声誉,崔杼只好又一次放晏婴回去。
《诗经》赞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
晏婴,姬姓,晏氏,字仲,史称“晏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子一生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显名于诸侯,与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九盟诸侯,创造了煌煌大业的管仲一起,博得了“管晏”合称的美誉。
苏辙曾把“管”、“晏”二人相比:“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然晏子事灵、庄、景皆庸君,功业不足道,使晏子而得君如管仲之于桓公,其所成就,当与郑子产比耳。”
对我们而言,晏子几乎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一个“长不满六尺”(一米四十左右)的矮子,所以才有“晏子使楚”的故事;他机智,善于随机应变,所以才有“南橘北枳”的故事。
而对大史学家司马迁而言,他忻慕晏子什么呢?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记载了两件事情。
其一是“赎救越石父”,讲的是晏子能接受批评,重视贤才的故事。
越石父是个贤才,不幸沦为囚犯。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卖掉了驾车的马,为他赎了身。到了家门口,晏子招呼也没打一个,就自己进去了。越石父觉得晏子无礼,就想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是我把你赎出来的,你怎么不感恩,还要同我绝交?”越石父说:“当我在囚禁时,那些人因为不了解而不礼待我。你既然把我赎买出来,这就说明你是了解我的,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很虚心地接受他的批评,“延入为上客”。
其二是“御者改过”,讲的是车夫,实际上还是说的晏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崇高的故事。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间窥视其夫,只见其夫“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车夫下班一进家门,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十分奇怪,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车夫听了妻子的批评,深深自责,并认真改正。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据实以对,晏子认为车夫勇于改过,为人诚实,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主张薄敛省刑、为政清廉、生活朴素、直言敢谏、正直无私的风采,依然让人怀想,司马迁说“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逸事”,所以在晏子列传中也就不再多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晏子春秋》这本书。
一提到“春秋”二字,估计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枯燥的历史、生涩的文字,但《晏子春秋》绝不,这是一本比《伊索寓言》之类更有寓意的民间传说,一本比《卡耐基成功之道》之列更有说服力的人性剖析。
书中主人翁基本就是齐景公和晏子,通过一些生动的情节、发人深思故事,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但更多的却是为君、为臣、为人的处世之道,读来润其心脾、发人深省,但其思想非儒非道,从秦始皇时期就被视为禁毁之列,流传至解放前。
如果有时间就去读读这本书吧,这也是对冷落两千余年、至今仍然是众多启蒙思想的溯源和尊重。
“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晏子一代贤相,光辉绚丽,确实可以与屈子,孔子,孟子,老子等尊称为“子”,然而璧有微瑕,美中不足的则是下面这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叫做“二桃杀三士”。
齐景公帐下有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建树极多,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齐景公不许。
晏子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论阳谋,晏子估计还没出手便已被三位勇士剁了;论阴谋,晏子也当仁不让。
于是,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个珍贵的桃子。
三个人分两个桃子,就算没学过数学也知道是分不够的,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
公孙接与田开疆都争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然后沾沾自喜的各拿了一个桃子。
轮到古冶子时,古冶子先将二人羞辱一番,然后得意洋洋的汇报了自己的功劳,公孙接与田开疆一听,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拔剑自刎。
目瞪口呆的古冶子没想到二人这么有骨气,刹时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的丑态感到羞耻,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这个则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可信度是很高的。
很多人认为,这则真实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智谋之高深,其实不然,这是他人生的一个污点,三位勇士并非十恶不赦之人,并且对保护齐景公不遗余力、忠心耿耿,却被晏子杀之,其手段之毒辣,令不少人为三位勇士叫屈,甚至借古论今的也大有人在。
诸葛亮平生最爱吟的一首《梁甫吟》,便是从望荡阴里见三坟写起,转到写坟中人被谗言遭杀害的悲惨事件,再转到揭出设此毒计之人,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李白也在《惧谗》中,也列举了晏子二桃杀三士、魏妹惑于郑袖被刑和的典故,表达诗人由于畏惧谗言不能大展抱负和才干的愤懑不平。
“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众女妒蛾眉,双花竞春芳。魏姝信郑袖,掩袂对怀王。一惑巧言子,朱颜成死伤。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
如果说晏子“二桃杀三士”是听信谗言也好,是出于私心也罢,在当时其权力分配引发的杀戮比比皆是,不足为其。
最要命的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彻底让晏子在历史上被雪藏,因为他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