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烽火明朝 > 第四十四章 哀民生之多艰

第四十四章 哀民生之多艰

    万军打算援助淅川的举动,让众人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

    这种情感,让一直故作轻松的崔子义有些动容,“我能做些什么?”

    万军笑道,“你可以做到少吃几口饭,当然另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印制粮票的事交给你,要有防伪手段!”

    崔子义想了想道,“好办,银票防伪的手段也有许多,明日午时之前我就能拿出样品!”

    万军又对赵勃元道,“百姓不过衣食二字,你把咱们库存的布匹全部拨给谢小妮,我让他一个月之内给华夏军做出冬衣,华夏军是时候统一军服了,到时候士兵们换下的旧衣服,全部收起来,由你分发给缺少衣物的百姓。”

    赵勃元心中暗叹一声,万军这个想法,真是一个能收拢军心,又能安抚民心的好办法,不过这种时候正是团结一心的时候,“此事我立刻去办!”

    万军道,“还有一事,马槽沟铁矿的产量还需要提高,你把五里铺的炼铁铺子迁到矿区,河中以后只运铁料,这样的话河道的运输效率就能提高许多!”

    赵勃元道,“马槽沟铁矿铁质虽高,但是铁产量有限,我听闻丹凤县盛产铜铁,大军如今拿下丹凤,大人何不好好利用?”

    万军道,“等我把这里诸事安排妥当,我就会亲自去一趟。”

    赵勃元领命退下后,万军问何初一,“富水关情况如何?豫西情况如何?”

    何初一道,“根据探马打听到的消息,胡人似乎停滞在河北一线,只有豫北一些州县闻风降了胡人,大部分地方都是旗帜变幻,今日听说胡人来了就竖起满清旗,明日听说大明打回来了又竖起大明旗帜。”

    “富水关现在收了多少灾民?”

    “豫西许多州县今年大旱,有我们的人指引,许多饥民往鹿城县来,大概已经有近万人了。”

    万军想了想,长叹一声,“如今淅川县来投,我军一下要多负担几万人的生计,把豫西引导的人都撤回来吧,饥民若是再多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何初一心中不忍,但是知道万军也没办法,“是,大人!”

    “你不用难怪,若是有灾民自行过来投奔,你不能见死不救,照样接纳吧!”

    万军想了想又道,“不过富水关的粮食供给我不能给你增加,你收留的人自己想办法解决一部分粮食,此外你派些精干之人,组成几支打虎队,从富水往北进山,为山中百姓消除虎患,若是多打些野物,也能解决一部分粮食问题!”

    何初一道,“多谢大人,大人真是菩萨心肠,我也有此打算。”

    诸事安排妥当,救援淅川的决定,当天就在华夏军中宣布。

    随即按照万军的指令,李有田的政治宣传队,连夜开始准备。

    第二日全县开始公告,政治宣传队派人在各处宣传,并在醒目的地方印刷标语。

    淅川县百姓受旱灾,几万人即将饿死,所有人每日三餐定量供应,这个消息几乎立刻在整个华夏军控制区散布开。

    郑际明来找万军求救,心中本来不抱希望,只是作为一个县的父母官,郑际明心中不忍,为了一个县的生路,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即使听闻鹿城县是被山贼占据的,也要来试上一试。

    如今山河破碎,虽是大顺的官,却无法指望大顺,明朝退到江南,也不可能管到豫西,南部的顺军还在准备与武昌交战。

    淅川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郑际明本以为此事要拖上几日,然后就会被拒绝。

    谁知到了第二日,就忽然听闻万军已经同意派人赈济淅川,心中震惊不已,天下形势久乱,拿出自己的粮食来救临县,这是何等的人物,才会有如此心胸气魄。

    郑际明心中感叹不已,感动的老泪横流,急忙往万军住处去告谢,一见到万军就扑通一声跪下,哭道,“大人如此坦荡无私,愿意救援我淅川百姓,我郑际明无以为报,我淅川县数万百姓无以为报啊。”

    万军扶起郑际明,“我拿粮食去救援淅川,也是多方考虑,没你想的那么伟大!”

    郑际明听了,叹道,“大人如此胸襟,让人叹为观止,我淅川县上下,绝不会忘记大人的大恩大德,一定誓死效忠大人!”

    万军道,“郑大人为了百姓四处求告,亲自来我鹿城县求救,真正是心系苍生为民请命,受我一拜!”

    郑际明此时心中惊叹不已,万军如此胸怀气魄,哪里是人口中的山贼,分明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把扶住鞠躬的万军,“不敢不敢,大人才是我从未见过的奇人,为民请命,坦荡无私,胸襟气魄,绝无仅有!”

    万军不再跟他客套,长叹一声道,“如今天时失序,世道大乱,大明朝衰弱无力,新皇帝苟全于江南,李顺又新败,士气全无,尚不知能否保全陕西,胡人从北而来气势汹汹,不知中国将来如何,只是可怜了这天下百姓,受天灾人祸无人能顾及!”

    郑际明心中大恸,“实不相瞒,在下是崇祯朝的进士,可是因为没有银子疏通上下,一直到崇祯十六年,由顺朝皇帝封作淅川县令。我本以为李顺将会代明坐天下,谁知如今天下形势急转直下。今年豫西大旱,百姓十室九空,明顺两个朝廷,竟无人能救活百姓,如今谁还管的了那么多,谁能让老百姓有口饭吃,我就认谁!”

    万军心道,这大概就是明末许多人最后的心声了吧,谁能安定天下,就认谁为主。

    可惜的是,最后胡人平定了各方势力,把天下安定下来,让老百姓有口饭吃,华夏的天下就这样拱手给了胡人!

    万军不愿再想,对郑际明道,“今年虽然天时大旱,可是朝廷如果及时组织人打井修渠救灾,估计百姓也不至于此!鹿城县今年也受了旱灾,好在华夏军及时救灾,今年的收成比往年还要好上几分。”

    郑际明道,“是啊,的确如此,虽然有几分天灾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原因还是天下兵荒马乱,百姓无法安心生产啊!”

    万军道,“我打算派两个团的华夏军进入淅川,一方面押运粮食,运送到各处赈济百姓,一方面驻守各处险隘,守护百姓安心生活,郑知县你觉得如何?”

    郑际明知道,这是该改投换面的时候了,一拜到底道,“大人是全淅川县的救命恩人,派兵有何不可,以后我淅川县尽归大人驱使,我郑际明唯大人马首是瞻,再不是什么李顺的知县。”

    万军见他态度诚挚,扶住郑际明道,“如此那就太好了,我先派一营人马送你回去,你尽力安稳住淅川各处的人心,我大军集齐物资随后就到。”

    郑际明不顾万军阻拦,跪在地上拜了一拜,起身走了出去。

    出了县衙大门,郑际明才发现,只一天时间,街上许多地方已经刷上了鲜艳的标语。

    “帮助淅川县百姓渡过难关!”

    “省下一口粮,救下一条命!”

    这分明能看得出来,万军真的是再从嘴里省下粮食,勒住裤腰带去救援淅川。

    看着看着,郑际明只觉得鼻子一酸,眼泪又夺眶而出。

    万军派人马送走郑际明,华夏军迅速开始为进入淅川做准备,库存的粮食一部分开始装车准备运往淅川。

    安定淅川,也算是为在丹凤阻击北线做准备,万军心急,等城中事情告一段落,就点了几骑人,驾着快马往南去查看。

    出了南门往南,不过几十里,开始进入连绵的大山,这里山路难行,贼匪出没,民众大多是一姓聚在一处,筑寨自保。

    万军带人走了半日,到了一个叫梳洗楼的地方,丹江流到这里冲出一个大湾,转而往南进入湖北。

    此地处于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山势不高却十分险峻,许多地方都是,一边几十米高的悬崖临着丹江,一边靠着山川峭壁。

    梳洗楼这里更是险峻,临着宽阔的丹江河,峭壁之下水流湍急,只有经验最丰富的老船工,才敢在这里行舟船。

    河两岸的两座山峰上都修着石头城堡,石头城下,就在峭壁的半山腰上,一条蜿蜒小道连接南北。

    若是两军交战,一方守在这里,另一方几乎决无突破的可能。

    等万军带人到时,有一队华夏军兵马正驻在北边的石头城。

    带队的队长向万军敬了一个军礼,开始介绍梳洗楼的情况。

    “报告大人,梳洗楼现在是我军驻守的最南段,再往南虽然有不少村寨都打起我军的旗帜,但是因为我军兵力不足,而且那边山川之中道路难行,住民又都很分散,我军没有深入。”

    “你是几团?”

    “报告大人,我是第三团三营六连四队队官白在平。”

    万军点点头,“白队长,你做的不错,南边之前是哪方势力?”

    白在平道,“我军来之前,那边不属于任何一边的势力,只是谁来打谁的旗帜。”

    万军明白这种情况,整个封建时代,大多数的县一级,是国家控制的极限,再往下的镇村由于道路难行住民分散,皇权已经鞭长莫及,要一直到近现代工业国,才能动员全国所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