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的后山,其实是有一处迷阵的,这里是峨眉派的护山大阵。
王勿和冯雪瑶避开人群,脱离了游客路线,来到了峨眉山的后山。
“五雷宗真传弟子冯雪瑶携散修王勿,拜见峨眉派。”
冯雪瑶话音刚落不久,眼前的景色开始扭曲,迷阵解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气派的宗门。
气势恢宏的牌匾上写着峨眉派三个大字。
大门从内缓缓打开,一个身穿道袍的男子。
“二位......里面请......”
男子侧身相迎......
“峨眉派虽然没排上七正之列,但在华夏也是有名的大派了,峨眉山猴子众多,峨眉派以白猿通臂拳和白猿剑法称著。一会你说话,可得注意点!”
冯雪瑶靠近王勿耳朵轻声说道。
有天下秀美誉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经》云: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兹当第七洞天,一名虚灵洞天,一名灵陵太妙洞天。《洞天福地记》云:第七洞天峨眉山,周回三百里,名灵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览治之。葛洪在《抱朴子》中云: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据史籍记载,曾来峨眉修道和参访的道教人物颇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与道教相关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访道隐居峨眉山。其中峨眉武术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的武师司徒玄空(名白衣三,号动灵子)就其中一位,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态创造了白猿剑法(即猿公剑法)与白猿通臂拳,又称白猿公;
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勾践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剑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按这种说法,白猿公的传说春秋时期就有了。
赵晔是东汉人,那么白猿公的形象至迟在东汉出现。具体时间就难以考订了。明代抗倭寇名将唐顺之(1507-1560年,江苏武进人)在《荆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其中两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这与白猿祖师的说法一脉相承。
据后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以及乐山、峨眉山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剑法。因为司徒玄空好着白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峨眉派武术可以说是发源于此。
战国末期秦灭巴蜀,此时已有道家在此传方仙道术,三国蜀汉与曹魏、孙吴连年征战,两亚南北朝时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涌入巴蜀,为巴蜀地区的武术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区以及少数民族武术的长处,提供了机会。
早在一千多年前,最迟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峨眉山是天真皇人(亦称皇人)论道之地,和轩辕黄帝曾来峨眉问道的传说。如《五符经》云:皇人在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抱朴子》载:黄帝……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所起》云: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另《三皇经》、《真文经》、《元气论》、《泰一书》等道教典籍中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至今峨眉山上仍有几处关于天真皇人论道的遗迹。纯阳殿宋皇坪上的授道台,相传即是黄帝问道处,另又有轩辕观及静室道纪堂。据《元一统志》载:十字洞在嘉定府峨眉县三十里,洞口为十字,昕昏出云气,乃天真皇人论道之地。旧有观宇,今为荆棘。胡世安《登峨山道里纪》载:最奇者,莫如九老仙人洞。昔黄帝访广成子天真皇人,游此,遇一叟于洞外,询有侣乎,答以九人,今名以此。
“这位道长,我们此次前来峨眉,除了拜访之余,还想请教一下二十年前的一桩事情......当然......”
说着冯雪瑶塞给这名男子一瓶灵药。
一瓶补气丹,吞下可以恢复罡劲以下武者三成灵力,是上次从多尔衮墓中带出来的。
这开门的男子只有化劲中期,看样子有些像弱一点的外门执事长老,这种地位,有点什么好东西都是会想办法弄过来的。
果不其然,这男子看了看药瓶,将其装在怀中,态度一下子好了不少。
“这些门外琐事我不太清楚,你们可以去找外门长老徐苦看看,他是管采购的,外面的事情他应该知道的多一些,进去直走第二个路口右转通到底就是他的房间了。”
“谢谢。”
冯雪瑶道了个谢,对着男子点了点头转身朝着他指向的地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