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都锦绣 > 第四百七十二章 聚首(一)

第四百七十二章 聚首(一)

    谢岩离开陈胡子家的时候,心情是颇为惆怅。他知道,世人逐利,为天性也!即便千年之后,也未曾改变。

    结果和谢岩预计的差不多,老林头最终将家产一分为二,养子和亲生女儿各一半。

    或许是了结了这桩心愿,不出月余,老林头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撒手人寰。

    葬礼那天,谢岩亲自去了。

    闻讯而来的“武平堡”老兵们,几乎都到了,为昔日袍泽,送最后一程……

    时光流逝很快,转眼进入十月。

    王禧从“长安”回来了。他为参加兄长王禄婚礼而去。

    由于身份缘故,谢岩未亲自前往,而是委托王禧连同冯宝的那一份礼物一起送了过去。

    今王禧归来,除了找谢岩述说婚礼情形外,还带来了两个消息。

    其一,“赴波斯军官使节团”一行,已抵达“长安”地界,预计不日赴“洛阳”面圣;其二,“长安士林”正流传一件“大事”,“太原王氏”于“绛州龙门”分支出了一位绝世之才,六岁可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今十岁,已饱览《六经》,堪称“神童”。 m..coma

    “莫非王勃乎?”谢岩脱口而出。

    “县子亦知此人?”王禧非常疑惑地看着谢岩,毕竟那王勃声名鹊起,也就最近的事。

    谢岩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道:“略有耳闻。”不过心里却道:“王勃大名,光耀千古,怎能不知。”

    王禧倒也没多想,仅仅感慨一下,称:“王勃少年英才,他日成就不可限量云云……”

    正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直以来,谢岩都苦于难以发现并且找到心目中的“天才”!他心里非常清楚,在科学的道路上,极少数“天才”的作用,那是不可替代。

    高智商、专注、以及勤奋,是搞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要素。

    在谢岩想来,王勃的智商,毫无疑问高于绝大多数人,而其眼下十岁,能写书,能指出天下闻名的儒学大家颜师古所注《汉书》之瑕疵,更通读《六经》,可谓在学习上,极为刻苦和勤奋,可见,他是极为少有的真正“天才”。

    谢岩知道,纵观王勃一生,年仅二十余死于海上台风,自己如果能够拉他一把,不仅可以挽救其生命,说不定,日后其流芳千古,所依靠者并非文采,而是科学。

    再想想冯宝,似乎也是如此路数,找了一个历史上极为有名的人物作为弟子,虽然目前还不知道他的真正打算是什么,但是谢岩可以确定,绝对不可能图一个名声而已。

    “若王勃是自己的弟子?”谢岩心中如是想着,感觉那画面不要太美了,于是,不自觉流露出一丝笑意。

    “县子?谢县子?”王禧见谢岩许久不说话,且表情有些古怪,忍不住唤道。

    “咳咳”谢岩清咳两声,从畅想中醒过来,接着道:“王禧,吾有一事相托,还请莫要推辞。”

    “谢县子言重了,请明示,吾无不允。”

    “先谢了。”谢岩略一欠身,跟着道:“吾欲请王勃来乡里一行,劳烦你走一趟。”

    “谢县子,吾跑一趟并无不可,只是,那王氏乃名门望族,恐——未必应允。”王禧道出自己忧虑。

    “不错,确有此可能,故而请汝前去,堂堂‘进士’,想来见到其人不难。”谢岩说到这里,想了一下,又道:“数日内,吾当准备一些物件,相信可助一臂之力。”

    “县子既有成算,吾走一遭又有何妨?”

    “善!”

    随后,谢岩将话题转至“军官使节团”。

    根据王禧得知的消息,谢岩大致判断出,他们一行人,将在十五天后路过“卫岗乡”。这是一件大事!于公于私,都必须得认真对待。

    五日后,谢岩亲自将一封书信及几样物件交给王禧,并认真叮嘱一番,最后亲送至官道。

    回到官衙,谢岩尚未及坐下喝口水,吴成匆匆来报:“校尉,宫里王公公来了。”

    说话间,王伏胜缓步走进谢岩“公事房”。

    谢岩起身相迎,并让吴成准备茶水。

    稍后,待吴成退下,谢岩方才道:“公公可是难得闲暇,午膳得好好喝上两杯。”

    “县子有心了。”王伏胜这句话还真不是客套,他在宫里,日夜陪伴皇帝左右,根本没有机会喝酒,谢岩也是知其境况而说。

    “公公所来为何?”谢岩与王伏胜很熟,自然用不着兜圈子。

    “‘军官使节团’不日即到,料县子知晓矣。”

    “确已知晓。”

    “去万里,经十载,劳苦功高!然朝廷自有规制,不可逾越。县子昔年力主此事,遴选使节,可谓参与者,陛下之意,县子以私谊相迎,孰为善也。”

    谢岩听懂了。皇帝的意思其实很明确,是让自己用私人名义,隆重迎接“军官使节团”归来,以此来规避“礼制”。

    这事,还真不能说李治做的不妥。

    大唐经常都有使节派出,虽说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但本质上却是一样。作为皇帝,不可以厚此薄彼。遥想当年,王玄策出使天竺,一人灭一国,可称功高盖世,回来后,不也是常规迎接嘛。由此可见,时下的大唐王朝,自上而下,还是普遍有一种“愿意遵守规则”的风气。

    谢岩对此非常赞同并认可,所以毫不犹豫地应允,甚至于他还想到——自己的官职、爵位并不算很高,到时候得从朝廷里拉来几位重臣站台,也好彰显“隆重”。

    然而,王伏胜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谢岩大吃一惊。

    “太子殿下久闻学堂之名,数日后,将至乡里。陛下之意,适逢其会,瞧瞧亦无妨。”

    别看王伏胜说得那叫一个风轻云淡,听者谢岩却是心里波涛跌宕。

    “皇太子”李弘,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军官使节团”抵达前来,而且,从王伏胜转述皇帝话中来看,分明是有意让“皇太子”参与,那么,这中间的意味,可就大了去了。

    谢岩不得不承认,大唐皇帝李治是睿智的,在不打破朝廷法度情况下,以“皇太子”私人受邀请的方式出现在“迎接军官使节团”的场面上,既给足了面子,又在某种程度上表达对“功臣”之心意,如此做法,确系“收买人心”之高招。

    无论谢岩意外也好,震惊也罢,王伏胜均视而不见,端着茶杯,慢慢品茗……

    过了一会儿,王伏胜放下茶杯,抬首看向谢岩,道:“日前,陛下召重臣议事,商讨‘平辽’前后事,陛下主意已定,命大将军苏公任‘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大将军契苾何力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兵部尚书’任雅相迁任‘浿江道行军大总管’,率大军合计二十余万,征讨‘辽东’,上述任职,朝中并无异议,唯‘神丘道行军大总管’一职,尚无人选,县子可知,何故?”

    朝廷里发生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谢岩是通过乡里设在“洛阳”的“进奏院”获得,当然,比较重要的,一般由高远和刘仁景命人传过来。

    故谢岩知晓,皇帝陛下李治,“征讨辽东”设四大行军总管,其中,“神丘道行军大总管”专职负责海上运送兵力、粮食和各种补给,此外,担负统率“熊津口”和“鸭绿水”两处“野战工事”之屯兵、屯粮,为来年配合大军做准备。

    谢岩一直以为,此项任命落于冯宝身上最适合,毕竟他是“水师都督”,不仅名正言顺,且拥有西域征战之实际经验。

    可现如今,王伏胜这一问,无疑代表了皇帝的意思,即——冯宝并非最合适人选。

    “难道说……”谢岩猛然想到一种可能,脱口言道:“莫不是陛下有意……”

    虽然谢岩没有把话说完整,但是王伏胜依然明白他的意思,颔首应道:“善!然陛下昔日金口玉言,故,望县子主动请缨。”

    这下,谢岩算是彻底明白了王伏胜来的含义。想当初,皇帝陛下李治,在“卫岗乡”,曾开金口,称:“谢卿家才智,用于政务……”此话等同于宣告谢岩军旅生涯结束。但现在看起来,似乎并非如此,皇帝有意起用,却碍于自己有言在先,所以让王伏胜跑这一趟。

    谢岩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问:“何故?冯县男岂非更佳?”

    “此乃国战,毕其功于一役,不容有失。”王伏胜接着道:“陛下之意,调拨三千‘羽林左卫’加水师全员,为‘神丘道’总兵力。县子领‘大总管’,冯县男领‘副总管兼军丞’,且一应军需自筹。”

    “什么?自筹军需?”谢岩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瞪大眼睛盯着王伏胜,问:“如此巨量军需,从何而来?”

    王伏胜嘿嘿一笑道:“陛下愿抵押学堂给‘钱号’,贷款三百万贯,其中拨付‘神丘道’用兵八十万贯。至于偿还嘛,冯县男多出海几趟,不什么都有了吗?”

    谢岩听得顿感血压升高,心说:“冯宝出海,能挣到这么多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