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之最风流 > 68 重施魏郡屯田计 秦松笑举糜子仲

68 重施魏郡屯田计 秦松笑举糜子仲

    不管是发展地方经济,还是为将来的“讨董”备战,农业都是重中之重,而要想使郡里的农业得到蓬勃地发展,在短期内就可以看到成效,可以收获到更多的粮食,只派一些人去各县“督视农田”显然是不够的,荀贞自然而然地就又由此而想到了屯田。

    首先来说,徐州现在是有搞屯田的,陈登这个陶谦亲任的“典农校尉”便是专门负责此事,陈登虽然年轻,但是个人才,从去年底到现在,屯田的成绩已经出来了一些,很不错。

    其次来说,荀贞有在魏郡搞屯田的经验,他手底下一帮人,如江禽、何仪等现在也都懂这个。

    那么结合这两个方面,他就完全可以“上行下效”,在广陵搞起屯田来。

    要想搞屯田,三件事最重要。

    一个是地,也即搞屯田的地;一个是人,也即劳动力;一个是粮种耕牛等,也即生产物资。

    这三件事中,“地”和“人”都已经有了。

    去年十月的那次黄巾之乱,广陵颇受其害,死的人不少,无主的田地很多,加上郡、县本来就有的“公地”,也就是“国有土地”,虽然在“量”上还不能与当年在魏郡搞的屯田面积相比,但也足可以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了。

    当然,也不是说做就能做,这其中也还是需要一些工作的,比如那些无主的田地东一块儿、西一块儿,零零散散地散布在全郡各县,要想屯田搞起来,首先一个,就得把这些地统共地拢到一起来,怎么拢?这就需要和那些有主的田地进行“置换”,需要郡里边、县里边派人下去做大量的工作,才能把这些地和郡县现在所用的公地拢到一块儿。

    这个事情,说起来看似容易,办起来是很麻烦的。

    首先,民以地为生,要想和老百姓换地,不容易。

    其次,地有离家远近之分,又有肥薄高下之别,在换地的过程中,很可能就会chu xian“徇私舞弊”、“贪污行贿”,乃至“豪强势族趁机兼并民田”之事,这些东西都要想到,要严防。

    总而言之,这是个不好干的差事。

    荀贞想来想去,只有把这件事交给荀攸来负总责他才能放心。

    相比“地”,“人”就好办多了。

    因为战乱而沦为流民的人有很多,把这些流民招募过来,让他们去屯田种地,既能收获粮食,又能减少郡县的治安隐患,两全其美。

    招募流民这一块儿,荀贞交给了江禽、何仪。

    江、何两人在魏郡就是屯田的总负责人,组织能力上得到过锻炼,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搞屯田,来粮快,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在很多时候,即使想搞屯田,有些人也搞不起来,没办法去搞,为何?因为要搞屯田不但需要田地、劳动力,最重要的是还需要粮种、耕牛、农具等生产物资,还需要先有一定的粮食储备来养活这些搞屯田的人,这些都是投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拿出这份投入,又或者是肯拿出这份投入的。

    荀贞当然是肯拿出这份投入的。

    可问题是,广陵在这些东西上也缺,在魏郡时也缺,当时荀贞是向赵国、东郡、颍川借来了主要的物资,那么现在到了广陵,他该怎么办?

    他决定还像在魏郡时那样,从外边来借。

    从外边来借,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州里边借,一个是向州外借。

    荀贞先上书州府,问陶谦借生产物资。

    陈登在搞屯田,粮种、耕牛、农具等等,州府里边是有的,即便所剩无多,但也是可以挤出来一点给荀贞的,不过正如荀贞、戏志才、荀攸等人之预料,陶谦怎么可能会借给他?

    荀贞折了陶谦的面子,陶谦没马上和他翻脸就已经很不错了,又岂会再借东西给他?

    陶谦不借也没关系,荀贞本也就没指望他。

    陶谦是州刺史,郡有困难、先找州里,既然陶谦不借,那么荀贞就可以向州外借了。

    要说起来,这州外远近的郡国中,荀贞能借的地方还真不少。

    沛国相袁忠是汝南袁氏子弟,平原相陈纪是自家人,东平相李瓒是荀贞的同郡长辈,汝南太守徐缪曾和朱俊一起击过南阳黄巾,荀贞也能套上交情,丹阳太守周昕和袁绍、曹操的关系不错,荀贞也能从他这里弄来点,吴郡太守盛宪年少时就和孔融订交,两人交情极佳,荀贞也算是孔融的“故交”了,也能套上关系,庐江太守陆康年少时曾被时为扬州刺史的臧旻举为茂材,算是臧旻的“门生”,而臧旻正是臧洪的父亲,也能从他这儿搞些粮、牛等物来。

    荀贞拿这件事来与臧洪、袁绥、秦松诸吏商议。

    秦松听了之后,笑了起来。

    秦松是广陵的上计吏,臧洪、袁绥等郡吏去迎荀贞时,他也在其中。

    荀贞到广陵这么些时间了,和臧洪、袁绥、秦松等人也接触了不短的时候了,对他们的性格、能力各有了一定的了解,私下里,他在和戏志才、荀攸、程嘉等闲聊时,曾评价过这几个郡中的大吏,他认为:臧洪慷慨,袁绥稳重,而秦松则是“多智”,是一个智谋之士。

    事实上,从秦松能为广陵上计吏就可看出,这个人绝对是个聪明人。

    如前文之所述,上计吏每年去一次洛阳上计,郡守国相这一年干得好不好,有没有政绩,能不能得到朝廷的表彰,很大程度上都在这一次“上计”中,事关长吏的前程,这能被选为郡上计吏的,没有一个笨人,大多是能言善道、应变能力强、聪明机智的人物。

    荀贞看到他笑了起来,遂问道:“文表,卿缘何发笑?可是觉得我所说不妥?”

    文表,是秦松的字。

    秦松笑答道:“明公所言,甚是妥当。只不过,以在下愚见,似是用不着去州外借这些东西。”

    “噢?卿有何高见?”

    “我州中有一巨富,祖世货值,不知明公可知?”

    “噢?卿说的是?”

    “东海糜氏。”

    荀贞点了点头,说道:“东海糜氏,世代豪富,他家之名,我岂会不知?”

    “既知他家之名,明公又何必舍近求远?”

    这个“东海糜氏”,说的自然就是东海郡的糜氏家族了。

    糜氏族中有兄弟两人,在原本的历史中留下了不小的大名,即刘备的两个妻兄糜竺、糜芳。

    糜竺、糜芳二人,论智称不上谋士,论武称不上勇将,而之所以却能成为刘备的大舅子,并且在后世名声不小,没有别的缘故,主要靠的就是他们家的资财。

    东海郡这个地方,条件好,得天独厚,临着海,物产丰富,又海道畅便,往北可到辽东、朝鲜,往东可到日本,往南可至交趾,郡中又有前秦时就修成的“国道”与郡外、州外相连,也就是说,不但出特产,而且无论是海路、还是陆路,交通都非常方便,是一个非常适合做海、陆贸易之地,因此,郡中以货殖为生的人家一直都有不少,而糜家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其家世代货殖,到得糜竺、糜芳这一代已是家产巨亿,僮仆万数,——只家里边的奴、客就养了上万人,可见其家之财力有多雄厚,不说富可敌国,也不说富可敌州,至少富可敌郡。

    如果他们家肯出来帮荀贞,区区一点粮种、耕牛、农具,用不了几天就能给荀贞备齐。

    陶谦搞屯田,其所需要的粮种、耕牛、农具等等东西,其中有不少其实就是糜竺给他搞来的。

    不过,虽知糜家之名,奈何荀贞和糜竺、糜芳兄弟都不认识,所以他也就一开始便没在糜家兄弟身上打主意,这会儿听了秦松的话,荀贞心中一动,心道:“秦文表忽提及糜家,莫不是他与糜家兄弟相识?”口上答道,“我虽知糜家之名,但却与糜家的人无有相识啊!不认识他家的人,这么大的事儿恐怕不好找他们帮忙啊。”

    秦松笑道:“要想找糜家的人帮忙,这有何难!”

    “此话怎讲?”

    “明公盛名在外,诚乃当世英雄,在下与糜子仲少小相识,久知他一向是最思慕英雄的,明公有何所需,尽可告我,我亲去见他,他必倾力而为。”

    “好!如此事能成,卿立一大功。”

    这事儿要能办成,得利不但仅在眼下,而且也会是在将来。

    荀贞记得,在原本的历史中,糜竺嫁妹时,一次就送给刘备了两千个僮仆和大量的财货以为嫁妆,刘备当时本已落魄潦倒,正是在得到了这么一大批嫁妆后,才又能东山再起。

    若能借由秦松、通过此事和糜竺搭上线,那么很显然,对荀贞日后的事业将会是大有帮助。

    荀贞亲笔写了信笺一道,交给秦松,让他当天启程去州府,寻见糜竺。

    ——之所以是去州府、而不是去东海朐县寻见糜竺,却是因为糜竺现在被陶谦辟为了州吏。

    荀贞是个稳当的人,做事从来不会“孤注一掷”,不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屯田这等大事,因此,虽然有了秦松去和糜竺搭线,但他却依旧决定还是要派人分去汝南等郡求借物资。

    一来,秦松虽和糜竺少小相识,但现在糜竺被陶谦辟入了州府,陶谦是他的长吏,他是陶谦的下吏,在明知陶谦和荀贞不太对付的qing kuang下,他会不会来帮荀贞还是个未知数。

    二来,就算糜竺肯帮荀贞,战乱将起,生产物资这类重要的东西当然是“多多益善”,如能再从汝南等郡搞一些来,即使一时用不完,也大可以储存起来以备将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