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洪流微澜 > 第二百三十八章 备战埃及

第二百三十八章 备战埃及

    德国海军对英国海军是总体落后的,但也不是说德国海军没有自己的优势。

    先进的工业技术一定会体现在军事装备上。德意志联合船舶与克虏伯军事工业公司一直保持高度紧密的合作,尤其是舰载炮的研发。

    欧洲传统海军此时在船上使用的前装炮弊端太多,随着后装线膛枪在莱茵军中普遍装备,后装线膛炮也成为了莱茵火炮研究方向。

    有了“谢-U-25”这种超越时代太多的后膛步枪的设计思路,以及不断完善的合金钢、无烟火药技术,克虏伯公司在联合船舶造船的同期,拿出了八个级别后装线膛炮的设计方案。

    从小到大分别是口径6厘米到24厘米,炮身重量107公斤到17.7吨,炮弹重量2.14公斤到160公斤,射程从4公里到10公里,出膛速度从1500公里/小时到3000公里/小时不等。这批火炮被命名为“克虏伯C32”I至VIII型。

    较小的前五种是两款山炮和三款野战炮,较大的后三种分别是两种海军炮和一种岸炮。克虏伯将这两种海军炮,也就是克虏伯C32-VI型和VIII型,造出了一批样品给舰队试用。

    舰队司令范·登·博世在试射一轮后被吓了一跳,他喃喃的说,

    “上帝啊……但凡荷兰海军有这种炮,英国人只配在家放羊……”

    这些火炮的射程和射速指标,比同时代英国同等级火炮的性能接近翻番——这是机械加工技术、合金钢技术、无烟火药技术同时提前出现的结果。

    不过,这批火炮的出现,也让使用荷兰技术的德国海军舰船成了个尴尬的存在。

    在试射过程中,作为靶舰的荷兰战船在五公里处,一轮齐射就沉没——正常情况下这个距离,因为普通舰载炮精准度很差,即便是英国皇家海军也不会开炮——比起这些火炮,荷兰技术制造的木制舰船船身跟纸片差别不大。

    后来到鹿特丹视察海军的谢绾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但他现在已经完全无法左右军事科技发展了。一个庞大的全面的军事工业体系,他作为一个单一门类的专家也只有干看的份儿,大部分时候还需要克虏伯公司的专家们为他解释技术问题。

    他只能被动接受现状,很多时候提建议和意见都小心翼翼,以免露怯或是干扰了正常研发工作。

    所以虽然他此前希望能够给舰船加上装甲,但舰船专家和克虏伯专家在联合实验后认为,帆船的动力、浮力都不足以披上能抵挡这些火炮的装甲。

    谢绾也只能接受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在蒸汽船获得突破性进步之前,德国海军都只能保持这种“头重脚轻”的状态。

    不过,火力远大于防御也起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作用——荷兰人自此以后对莱茵和德意志在亲密之上又多了几分畏惧和恭敬。如果说在这些火炮炮口下,荷兰造战舰是纸片,那么荷兰陆军就只能是蒲公英。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管是这些火炮还是装甲,都太贵了。

    德意志第一舰队的最终造价超出预算一倍,就是因为它的七百门火炮全是这种火炮。如果再搞一身装甲,莱茵的税可能要征到1840年了。

    好在在与荷兰海军的军事研讨会议上,荷兰的海军老将军们倒是认为,进攻、防御、速度只要一头非常出色就足以在海上占据优势,谢绾这才放下了悬在财政上的心。

    但这就对博世的海军战术提出不同于荷兰海军的要求。在此后的战术创新中,德国海军走上一条追求远攻、快攻,绝不避战的战术风格之路。

    这种从外观上看不出什么优势的状态,也是新生的德国海军被英国报纸嘲笑,却被英国政客忌惮的重要原因。

    英国人虽然没有搞到这些火炮的实物和设计稿,但他们还是调查到了这些火炮的性能参数。

    皇家海军部和军械委员会评估之后,认为“在不确定与德国进行全面战争的情况下,皇家海军应尽量避免与德国海军冲突”因为“可能面临局部的巨大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英国舆论对抢夺苏伊士运河呼声很高,而英国朝廷却保持沉默,只是暗中计划怂恿奥斯曼再次发动对埃及战争。

    此前提到过,埃及名义上奉奥斯曼为宗主国,但实际上,其自治权力完全来自于阿里帕夏对奥斯曼的军事胁迫,因而宗藩关系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希腊独立战争之后,阿里又趁着奥斯曼虚弱,接连夺去了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中海沿岸地区。

    此时的埃及与独立国家之间只是一纸声明的区别,加之其在拿破仑时代打败过英军,这使它如果想独立,基本无可阻挡。

    这种局面下,奥斯曼和埃及的关系势同水火,英国人几乎不费什么力就可以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

    只是目前奥斯曼刚刚被俄罗斯、普鲁士、埃及轮番胖揍,确实还没恢复元气,英国人也只得耐下性子等待时机,苏伊士运河项目才得以在相对安宁的环境中推进。

    相关情报汇总到谢绾案头以后,他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在东地中海一场代理人战争不可避免,也只有赢了这场战争,才能真正打通苏伊士运河,走向更远的印度洋。

    为此谢绾在苏伊士项目代表费尔巴哈和贸易代表帕尔默回国述职时,特别提到驻在埃及的德国军港建设——陆军司令毛奇和舰队司令博世都建议将这个军港扩建成装备克虏伯C32-VII岸炮的堡垒,并将驻军扩大到五千至一万——谢绾要求费尔巴哈和帕尔默说服阿里帕夏接受这一主张。

    阿里作为老行伍,虽然能够理解英国和奥斯曼的威胁,但他同样也很忌惮德国在埃及的存在。

    最后协商的结果,是允许德国加强军港的防卫,但德国军队只能增加到三千,另由德国武装三千埃及人作为补充。

    谢绾不得不追加海军装备和海军军费预算也正是因为如此。

    陆上驻军被限制,只能靠海军撑住。但海军成军慢,造船两三年,训练两三年,苏伊士运河的预计竣工时间也就剩下五六年,不抓紧时间装备训练,难保将来苏伊士运河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