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客人,正是几个月前访清归来的阿美士德伯爵。
访清使团无果而终后,使团返回英国。由于此时欧洲对中国知之甚少,正式交往几十年才有一次,所以即使此次访清使团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阿美士德仍然在欧洲声名大噪。此时正受普鲁士首相哈登贝格之邀,访问柏林。临行前,威灵顿公爵与他进行了一番面谈,将谢绾的信转呈给了他,建议阿美士德到柏林后能见谢绾一面。所以此次访问柏林,阿美士德特意向柏林方面申请约见这位中国裔军官。
柏林方面认为谢绾在柏林小有名气,又与英国机床厂家交往甚密,加之是中国人,所以阿美士德要求见谢绾也不奇怪,便许可阿美士德在有普鲁士外交人员陪同下会见谢绾,于是阿美士德留在柏林等了谢绾几日。
见到谢绾后,阿美士德先介绍了下访清的经过,大致与威灵顿公爵的信中相同;又补充了下使团离开中国后,在东南亚触礁、遇海盗的惊险际遇。最后还提到返程途径圣赫勒拿岛,拜访被囚禁的拿破仑一事。其实“睡狮”一说,正是此时传出,不过阿美士德基于外交礼节,也就向谢绾隐去了这一段。
由于有普鲁士外交人员在场,阿美士德也未提及威灵顿公爵书信,只提出想知道谢绾对清国和清国贸易的看法。谢绾照他给威灵顿公爵的回信又大致阐述了一遍,然后说,
“只是清国国内官民对欧洲知之甚少,与欧洲贸易沟通的权力被把持在广州十三行手里,皇上与权贵们无从了解欧洲,此次失败也在所难免。其实清国也有睁眼看世界之人,我也认识几位这样清国朋友,可以先与其阐述欧洲今日风物,或许几年以后,便能传递到皇上那里。”
谢绾想了想,又说,
“我写几封信,以及一些书籍,麻烦阿美士德先生委托东印度公司的先生们带给我在清国的朋友。以后贵国再与清国交往时,这些人就可能成为在广州十三行之外与清国朝廷沟通的渠道。”
阿美士德考虑到未来终归还是要与清国外交,有一些了解欧洲的清国朋友还是好事。于是他答应了谢绾,在柏林再盘桓几日,等待谢绾的准备。
写这几封信,比写英文和德文信还折磨谢绾。因为英文、德文自十九世纪以来,虽有变化,但语法基本没变;加之作为一个外国人,英文和德文收信人也理解谢绾的难处,连猜带蒙地替他理解,所以这信还好写。但中文不仅从繁体变成了简体,书面语还从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加上清国文人又注重这些无意义的细节,要让这封信说服收信人,真是不容易。
谢绾只好尽量写短一点,开宗明义的写道,
“……弟久居海外,文墨粗鄙,兄切勿怪罪。自前明以來,西夷日漸勢大,堅船利砲,料朝野諸公已有耳聞,然今環球四分,其佔有三,所依仗者,豈止船炮耳。
夫船堅砲利者,內有能工巧匠,外有驕兵悍將。今夷人巨船遮天蔽日,覆蓋四海,蓋因舉國上下皆工匠士卒。不事衣食生產者眾,蕞爾小國,人丁單薄,夷人何以養之?一曰商,二曰工。
商者,遇強國則以銀貨而易,遇弱國則以船砲相逼。以獲白銀、棉、香料、絲綢、茶葉,五穀、禽畜,不事生產而富有四海。
工者,以機巧造布匹、船砲,大清耗費百人百日之工,夷人數人數日可成,此等貨品又付諸海商,其價甚低,卻所穫頗豐,遑论船砲之堅利,亦出于斯。
如此工商往復,國內積財不可量也。弟久在歐羅巴洲,所見所聞遠不止于此。夷人欲與大清商貿,于大清亦是利大於弊。一則商貨互通有無,二則機巧互通有無。我大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若能更增夷人工商之能,自造堅船利砲,則如虎之添翼;若一味拒之門外,弟憂心者,乃終有一日,夷人以槍炮相逼,大清未能與之匹敵,則為之奈何?
隨信附歐羅巴人所製地圖一副,格物之書若干,兄可托通譯或相熟之夷人代為譯出,可知弟所言不虛也。
……“
写到这份上,谢绾觉得自己也尽了全力。接着他准备了几幅当时最好的世界地图、欧洲地图,又购买了包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画法几何》、《分析力学》、《化学纲要》等名著在内,十六到十八世纪的各种自然科學书籍上百种,每种几本,还按照记忆,将冶铁、采矿、蒸汽机等新近的发明画成图形,几乎累吐血,才打成数个硕大包裹。
这批包裹可以分给五六个人,但谢绾只能托阿美士德把它们通过东印度公司寄给两个人——林则徐和魏源。再托二人交予他人,那之后,只能看老天爷的意思了。此时林则徐正在江西南昌任考官,魏源是家乡湖南邵阳县金潭的贡生。这是谢绾有把握能联系上又有可能理解这封信和这批书籍的人,但此时离魏源著《海国图志》还有三十余年,很难说这二人现在能否接受西方的知识。
阿美士德带着谢绾的信和包裹离去后,谢绾瘫在椅子上。他忽然一阵哀伤,因为自己费了那么大劲儿,很可能是石沉大海,那个遥远的祖国,仍然可能会被英国人用枪炮撬开大门。也罢,自己又不是来改变历史的,尽心而已。
完成了这样一个浩大的工作,谢绾休息了两天,才有空前往王储官邸,向王储介绍了自己的莱茵之行。王储作为一位爱好广泛的年轻人,看了谢绾记录的“莱茵杂记”非常感兴趣。虽然文笔不好,有些地方甚至有语法错误、用词不当,但内容仍然是极有分量的。他边翻阅边对谢绾说,
“绾,把它编辑出版吧。我让我的秘书帮助你编辑,然后我出资帮你出版。著作人是你,出版人是我,怎么样?”谢绾离开柏林前往莱茵地区,两个月未见面的王储再见到他分外亲切,主动不再对谢绾使用敬语,这对一个下级军官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荣幸之至。希望这本笔记能够为普鲁士的工商业主提供一些到莱茵地区开发工矿的帮助。“
此时谢绾突然想起自己的报社也可以印刷出版物,他便跟王储提了一下由《德意志时报》报社来承担《莱茵杂记》的印刷出版工作。王储一愣,
“这家报社是你的?”谢绾点点头,不知道王储这是什么意思。
“好哇,前两天在上面长篇累牍的说我和路德维卡公主的花边新闻,搞得满城风雨,是不是你授意的?”
谢绾满头大汗,连连否认,
“我刚从莱茵地区回来,什么也不知道啊,我去问问主编……”
王储笑起来,
“没什么,热度挺高的,现在年轻的贵族们可羡慕我了,哈哈哈哈,你让他接着发。”
谢绾一脸黑线。后来他抓住主编拜伦问这些内容都是从哪儿来的,拜伦一撩他的金色卷发,
“之前生意不太好,我想起你说找些贵族花边新闻,所以我从大使馆里的文件堆里找的一些没有密级的文件,拿出来再编排一下就好了,效果确实不错,王储的花边新闻一上,当天发行量就过五千。然后我把我的诗就放在这些写爱情的文章里头,读的人陡然增多,每天读者来信都处理不完。”
谢绾只能给他竖个大拇指——大使馆的特务给你这么用,比什么狗仔队厉害多了。
王储又翻看谢绾写的那份给国务秘书克勒维茨的杜伊斯堡港改扩建建议书,也颇有兴趣,只是对其中的所需花费资金摇了摇头。
“绾,这份建议书我替你转呈给国务秘书阁下吧。不过……这上百万塔勒,我觉得目前政府恐怕拿不出这笔钱来。“
谢绾点头称是,只是感谢王储将建议书转呈国务秘书。不过关于资金问题,在他心里却有另外一个思路,因为军需处处长的身份与基础建设无甚关系,也没必要跟王储深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