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之铁骑南下 > 第二百八十四章查漏补缺

第二百八十四章查漏补缺

    大火过后,曹操的大本营已经破败的不像样子了。

    黄忠等人并没有搜索到夏侯渊的踪迹,故而只能带着不甘心,随着赵云以及三万青龙军回归屯留县。

    回归之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赵云派出了大量的探马在前方探路。

    万一打探到曹操军的踪迹,立即撤退。

    虽然青龙军很厉害,但也扛不住曹操军此时的怒火啊。

    当曹操带领大军小心谨慎的离开之后,韩成才松了一口气。

    这场戏,不好演啊!

    虽然在后世的书上,曾经看到过诸葛亮唱的‘空城计’的这一段。

    但轮到自身,还是十分紧张的。

    城下可是六万大军在看着啊,万一被谁看出了马脚,城里的这点兵马还真不够抵挡的。

    与此同时,韩成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诸葛亮当时的处境。

    但凡是有一点点办法,也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啊。

    这不是智力超群,这就是在玩命啊!

    ......

    谋士,一方势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的作用,高于武将。

    若把一方主公的手下势力比作成一个人的话,谋士是‘大脑’;武将是‘四肢’;士兵是‘骨头’;老百姓是‘肉’和‘血’。

    笔下龙蛇走,胸中成锦绣。

    两方势力的谋士的交锋,就是两方势力面对的最最危险的事情。

    勇猛无敌的武将,也许能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经过一番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之后,也许会带领士兵,获得一场大战的胜利。

    而谋士却不一样,他们不需要冲锋陷阵,但是他们一个计策的成功,就能造成数以千万计的伤亡。

    这一次大战,赵云等人烧了曹操的粮草,曹操不得不退兵。

    对奋武军来说,这是一场胜战。

    但这其中环环相扣的‘连环计’,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韩成,李儒,司马懿三人的共同谋划。

    当然,李儒的付出占得比重大了一些。

    李儒为司马懿查漏补缺,韩成为李儒查漏补缺。

    李儒是关键。

    此次大战的经过,也被后世的兵书列为经典的“连环计”的典范案例。

    此战的目的是为了让曹操退兵,但司马懿和李儒的意见不同。

    当时,司马懿提出的是通过‘诱敌深入’之计和‘内外夹击’之计,让曹操军大败,然后退兵。

    找一身形和韩成十分相似之人,伪装成韩成,假装接受汉献帝的命令,带领一支人马,直奔太原县而去。

    曹操等人收到韩成北去的消息之后,必然会以为在太原县的娄圭成事了。

    而屯留县内,就会是曹操等人预想的‘群将无首’的样子。

    诸将间谁也不听谁的调令,故而无法形成稳定的防御线。

    曹操军则可借此机会,拿下屯留县!

    这是‘诱敌深入’之计。

    待曹操军攻城,奋武军猛烈抵挡一番之后,便做一副不敌的样子,让一部分军队退出城去,但是在城内,留下了大量伏兵。

    待曹操军入城之后,城内的军队发动,城外的军队调过头来,内外夹击,将曹操军歼灭在这屯留县城内。

    这是‘内外夹击’之计。

    司马懿的这两个计策,可谓说是不错的连环计,对待一般的诸侯,大多数的时候都会成功的。

    但对待拥有顶级谋士郭嘉和贾诩的曹操,就显得有点稚嫩了。

    让三个智绝超群的‘家伙’中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于是乎,善于洞察人心的李儒便将司马懿的计划作了一番修改,然后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变成了‘诱敌深入’、‘拖延敌军’、‘偷袭大营’三计。

    对‘诱敌深入’之计是补充了两点。

    一,韩成不能立即出发,哪怕是伪装的人,也不能立即出发。

    因为韩成不仅是当朝大将军,而且还是奋武军的主将。

    汉献帝在韩成的心中,没有奋武军重要。

    若韩成因为大义,不得不回太原县。

    定然不会立即出发,最少要等一天以上。

    而且为了安全起见,趁夜离去才是最保险的计划。

    二,将‘诱敌深入’之计强化一下,但需要黄忠以及‘天龙卫队’的配合了。

    需要他们凭着高超的箭术,只放回一个重伤的探马;并将屯留县周围的所有的曹操军的探马,全部扫清。

    放回一个探马的目的,是为了激起曹操的战意。

    为什么会激起曹操的战意呢?

    原因正是郭嘉。

    郭嘉此时仅仅只有二十多岁。

    这个时候的男人,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

    年轻气盛的人,就会有一个特点—不服输。

    即使情况十分恶化,但还是想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搏一搏。

    毕竟万一成了呢?

    说到这里,韩成表示不同意。

    毕竟在后世中,在韩成所知道的年轻人中,就有一群不一样的人。

    他们都有一个特别的特点—服输。

    他们的比赛,代表着国家。

    但他们在每场比赛输了之后,总是能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不足之处’,然后在下一场比赛中,继续输。

    然而对此,他们并没有任何耻辱之心,反而沾沾自喜。

    若有人对他们评头论足,他们甚至能发出—‘你行你上’的言论。

    故而韩成对着李儒问道:“文优,为什么郭嘉一定会选择反击的方式呢?”

    李儒面色诧异,心道:“这用问?”

    但想了一阵儿,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原因来解释。

    而一旁的司马懿对着韩成说出了原因:“气节!郭嘉的气节决定着他必须要反击。”

    而将屯留县周围的所有的曹操军的探马全部扫清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拖延敌军’之计的实施。

    李儒否定了司马懿的‘内外夹击’之计,改成了‘拖延敌军’之计。

    主要是因为曹操的疑心太重了,‘内外夹击’之计定然不会奏效!

    反而很容易被曹操利用,反过来将计就计,导致屯留县真的沦陷。

    既然‘内外夹击’之计不能用了,但也不等白白的只使用‘诱敌深入’之计啊。

    若只有‘诱敌深入’这孤零零的一计的话,那就不是算计曹操,而是算计韩成了。

    至于李儒的‘拖延敌军’之计和‘偷袭大营’之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屯留县的奋武军先抵挡一番,然后全数退出屯留县,以屯留县城内的百姓来拖住曹操军。

    然后趁着曹操的大军在屯留县之际,让赵云等人率领青龙军,突袭曹操大本营。

    分粮放俘虏,放火烧大营。

    韩成听后,立即表现出了自己绝对不同意的立场。

    韩成的理由是:

    “我们的奋武军,是保护老百姓的,只要有一个奋武军的士兵在,就不会置百姓于险境而不顾。

    拖延敌军的目的是趁着曹操的大军在屯留县城之际,让赵云等人率领青龙军,突袭曹操大本营。

    分掉粮食,放火烧掉大本营。

    若按照李儒的想法,就会置屯留县的百姓于险境。

    因为曹操在屯留县内看到大本营处的大火,必然会恼羞成怒。

    一怒之下的曹操,很有可能让徐州的‘屠城’一幕再次上演。”

    对于百姓的爱护之情,李儒是不如韩成的万分之一的。

    故而李儒才会想出这样的计谋。

    对李儒来讲,只要曹操能退兵,一个屯留县的百姓算什么?

    当年诸侯讨伐董卓,整个洛阳的百姓不是说丢弃就丢弃了。

    无非是多一个骂名,但也无妨,习惯就好了!

    故而在韩成说出自己的理由之后,李儒沉默不语。

    好像在等待着韩成的‘高招’。

    韩成呢,也确实没让李儒失望。

    因为韩成看到了司马懿,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地拖延敌军的计策—‘空城计’。

    这是阳谋,赤裸裸的阳谋!

    你曹操不是怀疑我韩成埋伏你吗?

    无妨,我不装了,我光明正大的埋伏你。

    先是嘲讽你,让你怒发冲冠,选择攻城。

    然后待郭嘉和贾诩阻止你之时,我把士兵们叫上来,让大家都看看。

    而且我还让你摸不清我的虚实,想退兵,不甘心;想进攻,摸不清虚实之前不敢。

    待你曹操摸清情况了,大本营没有了。

    李儒听后,不由地称赞一声:“高啊!”

    但这时,韩成对着李儒问道:“文优啊,我还有个疑问?

    你的计策将郭嘉算计进去了,但没算计贾诩啊!

    贾诩可不是郭嘉这样的年轻人啊。

    他会看破我们的计划的。”

    李儒嘿嘿一笑,回道:“贾诩啊,虽然能力超群,但在这个时候,不用算计他。

    因为他这个人,有一个缺点,太能‘明哲保身’了。

    他刚刚归顺曹操,就算他能看透我们的计划,若曹操有反对的意见,他也绝对不会坚持的。对他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韩成恍然大悟:一个能善始善终的谋士,怎能同时具备着‘锐气’呢?

    此连环计看似简单,但需要谋算的地方很多。

    不是一般势力就能施展出来的。

    在谋划的其中,还有情报营的功劳。

    若不是他们的打探,如何能算计年轻气盛的郭嘉、‘明哲保身’的贾诩以及生性多疑的曹操。

    谋士者,算人性格,谋人心思,缺一不可啊。

    此战最后的结果之所以是奋武军的谋士的胜利,主要还是他们赢在奋武军的消息灵通上,而非智力之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