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兴汉 > 第441章 计定子午谷

第441章 计定子午谷

    在监察方面同样仿效和谐后世历史记载的明朝,设立督察院。有左右御史、左右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使等官。又设十三道监察御史。都御使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十三道监察御史的职责是“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在内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巡按称为“代天子巡狩”。官虽不高,出外巡查时权力却很大。设通政使司,有通政使、左右通政、左右参议等官,掌管“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一同设立的还有大理寺,翰林院,国子监以及太医院等。其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内阁。名义上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设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各一人,正五品。

    本来刘琮还想设立枢密院统辖全**事系统,考虑到国家尚未统一,军事高度集中反而不利于各处驻守将领挥这才作罢。

    不打仗的日子过得很快,就连当初那个毛头小孩邓艾如今都已长大成人,为了感谢刘琮的知遇之恩,已经来到襄阳为官。在襄阳呆了三个月之后,刘琮便让其去白水关跟着魏延学习。

    而大汉与曹魏对峙的局面一时间也不能被打破,东西中三条线,中线基本上双方囤积重兵牵一而动全身,所以刘琮与曹操也是十分默契的按兵不动。能够进行小规模的战斗也就西线和东线,在西线一直是夏侯渊主攻,魏延防御。而东线则是甘宁、6逊主攻,张辽防御。

    因为白

    关的存在,夏侯渊几乎讨不到什么便宜,倒是东线因为战线较长,张辽疲于毙命。甘宁和6逊配合着将方向不断上推,尤其是在江淮地区,不过也仅仅是限于淮河以南的区域内。再往北广袤的平原,曹操的骑兵有绝对优势。

    刘琮在等待,等待曹操去世,北方大乱的机会!当然在此之前也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而从西线进攻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观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皇朝的中心。在朝廷稳定下来之后刘琮也不止一次的主持召开高层军事会议,甚至魏延、庞统等人都数次往返于白水关、襄阳之间。

    刘琮最终下定下决心夺取汉中,让马。黄忠再次从江陵出与魏延汇合,然后对汉中起了攻击!历史上蜀汉和曹魏对于汉中也是展开了数番争夺。所以刘琮自然知道汉中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北面隔险峻的秦岭山脉与魏国的关中地区相连,南面隔大巴山脉与四川盆地相通,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由于秦岭比大巴山脉更为险峻,因此,对于四川的守卫者来说,以秦岭一线作为对北方的防御线比以大巴山作为防御线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好很多。

    所以法正论述汉中的重要性时说:“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杨洪向诸葛亮强调汉中之重要时也认为:“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相对来说,汉中对于北方来说,并不是关系生死的地区。北方以秦岭作为防御线比以大巴山明显要优越。只有在北方要进攻四川时,汉中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本次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刘备为了整个四川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动用了在四川所有的精锐郾锐部队和优秀将领、谋士,全力争夺汉中地区长达一年半之久。反观北方的曹操,不仅增援汉中的行动慢慢吞吞,最后干脆没有经过什么作战就放弃了对汉中的争夺。

    曹操的放弃汉中,就等于暂时放弃了进军四川、消灭刘备集团的想法。现在刘琮也是要逼迫曹操放弃汉中,好为自己将来进军关中做好准备!而魏延、张任、马、黄忠加上庞统的组合也没有让刘琮失望,终于在永平三年春拿下汉中,随后魏延便领兵进驻汉中,他这个汉中都督也终于名副其实了。

    拿下汉中之后,关于如何在北方大乱时夺取关中的问题在朝廷内部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一个是诸葛亮、荀彧等人的计划,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于关中地区,大军安从坦道,攻取陇右,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进一步攻取关中和河西打下基础。

    另一个是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历史上最终是采取了第一个计划,结果是虽然经过5次北伐,也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关中的得失关系到刘琮的统一大业的进城,刘琮自然也不敢怠慢,考虑到历史上蜀汉数次北伐最终武功而返,刘琮可不想就这么一直二分天下。所以在这个决策问题上也会放下身段,反复征求众人意见,自己也是结合后世学的一些军事理论。

    历史记载中关于魏延的偷袭关中计划,主要有两个版本:

    的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腥聚合,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两个版本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大致是用一万轻装***出子午谷偷袭关中,不同的是后半部分:第一个版本是计划占领长安一带,待诸葛亮主力自斜谷来会合,目标是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第二个版本则是要抢占潼关天险,将魏军增援拒于关外。

    而事实上如今形势和历史上的蜀汉、曹魏和东吴三足鼎立不同。长安一带没有任何险要可守,这对于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刘琮来说,不会不清楚在这样的地形与骑兵和重装步兵为主的魏军决战是什么结果

    一旦关中成为战场,双方则均不能依靠当地供应粮草,十万汉军的粮草需要依靠汉中翻越秦岭来供应。而魏军可以依靠河东、中原进行补给,比较方便,这样汉军必不能长久。

    而且长安是魏国西京,又是雍州治所,仅城墙一周就有8o里长。即使魏延击败或赶跑魏守军占领长安,也根本守不住。所以刘琮将魏延的计划详加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基本框架,那就是偷袭关中——以轻装兵快出子午谷到长安,不攻长安而迅东进夺取潼关等险要,大军出斜谷攻略关中各地,并与子午谷***尽快会合,坚守潼关、武关等险要,直接夺取关中,拒魏军于关外。

    从战略上讲诸葛亮计划是夺取陇右,以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展;魏延计划是直接夺取关中,一步奠定光复汉室的基础。

    如果汉廷的战略目标是光复汉室,则消灭中原的魏国是先必须完成的任务。其后才是统一中国的大业。

    从历史上看,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中国的有:秦、汉、隋、唐,而以关中为基地统一中国北方的则是前秦。而以四川或陇右为根据地统一中国或北方的则一个都没有。

    陇右在人口、经济达程度、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上均无法与关中地区相比,因此关中的失陷对魏国的打击是更为严重。

    所以,要想完成光复汉室、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魏延的计划是比较积极的,而诸葛亮的计划是相对平稳,也是比较消极的。这也从历史的实际得到了证明。

    从战术上讲魏延计划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而后集中兵力坚守险要的潼关、武关、蒲坂等地,确保关中的

    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军主力的快增援。由于魏国陇右和河西地区兵力不多又分散,完全可以随后逐步加以各个击破。这对于国力弱小、兵力不足的汉廷来说,是比较理想的;

    诸葛亮计划则由于道路遥远,相对要化较长的时间,这样,魏军就能赢得时间向战区增援大军。而且陇右的防御并不容易,除了正面的陇山隘口外,还有北面的高平迂回线路和南面的武都,都有可能遭到魏军的攻击。这样必定要陷入长期作战的局面,这对于运输线遥远的汉军来说,决不是战术上的好选择。

    诸葛亮的计划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稳的计划。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从历史的实际看,诸葛亮所谓十全之计,在从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根本没有一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即使是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

    由于魏军主力已经到达关中,就是街亭不败,也会在陇右与魏军展开长期的作战,很明显,汉军从汉中到陇右的运输线过长,根本无法支撑这样长期的作战。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与东汉时期的隗嚣一样——失守陇右。

    而看似冒险的魏延计划,一旦成功就可以依托潼关、武关、蒲坂津的天险,保卫关中,而这时关中将成为汉军可靠的补给基地,汉军最头疼的粮草问题无忧也。

    所以两厢比较,诸葛亮计划即使成功也没有最终胜利的希望,而魏延计划一旦成功,可以说光复汉室的计划已经完成一大半了。

    当然要想让魏延的计划顺利事先,除了要悄悄的加强汉中的军事力量外,就必须动突然袭击,这个时机就是曹操去世,众子夺位!同时要隐蔽作好一切准备工作,快进兵,抢在魏军增援到来前按计划占领各重要战略要点和险关,阻击魏军于关中以外。

    黄忠和马二人在汉中倒是能够率领骑兵完成这个任务。另外就是通过情报网络摸清楚魏军在关中的兵力部署,同时趁着魏国各处调动兵马,关中最薄弱的时候下手!当然为了确保顺利,刘琮计划在此之前将东线和中线的部分战将也秘密调往汉中,汉中集合以魏延、马、庞德、张任、韩当、徐盛、黄忠甚至赵云等诸多猛将可以对关中守军形成局部压制。

    当然这样一个计划并不是大张旗鼓的进行,而是藏于刘琮、魏延、庞统等人心中。人算不如天算,历史上曹操是22o年死的,离现在还有一年的时间,刘琮不知道自己搅乱了历史进程,老天会不会按时收曹操,不过曹操已经六十四岁,而且把半生都是四处征战,想来也活不长。所谓万事俱备只等阿瞒归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