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天启驾到 > 第二十三章 风暴将至(上)

第二十三章 风暴将至(上)

    四月初十,节在小满。

    这个时候,南北天气迥异,淮河以南已经是梅雨绵延,江河渐满,而在京畿之地,却是愈发干热起来,降水也是日渐稀少,这不,天方一发白,但凡多走动几步就已经有些汗意了。

    饶是如此,辰时(早七点)方过,京城长安街中央东头,东长安门以外,御河桥往南,便已是人头涌动,摩肩接踵;乌泱泱的一片人群,将兵部衙门前挤得满满当当,都在等着今日《皇明时报》的刊行。

    与最初时不同,今次可没有什么各路的提塘官来领取时报了,要发往各州府的时报,已经提前一天派送分发;眼前这些买报之人,尽是京城内外,甚至大明各处的人士,有茶楼酒肆的伙计,有读书人,更有各处高门大院、官宦豪商府中的下人。

    而今次比上次抢购的人更多,只是由于昨日大家伙儿便知道,这一期的《皇明时报》要出新的社论!大家伙儿也算是看明白了,虽说社论并非每期都会刊发,但只要是刊发,便是朝廷下一步重要举措的风向标,更是大明士林、州府,乃至乡间有关时事的热议所在。

    何况这次宣府的“通奴案”如此大的事情,虽是杀得人头滚滚,但被读书人、消息灵通人士等视作朝廷喉舌的时报,竟没有发声,这未免有些耐人寻味了,更是让有心人翘首以待了,不容错过。

    咣咣咣!

    “肃静!”“肃静!”

    辰时四刻一到,伴着鸣锣声,从兵部衙门的侧门内,走出十数个皂衣衙役,呼喝着维持这秩序,让众人排好队;又有数名衙役扛着重重的挑担,里面放着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厚厚的时报。

    许是吃过杀威棒的苦头,呼喝半晌后场中终是安静下来,落在后处的青袍官员满意的点点头,又对不远处屋檐下的红袍官员拱手致意,待其点头后,方才转而扬声道:“最新一期《皇明时报》刊发,个人凭文书告身购买一份!”对这等场面早就算得上驾轻就熟,那官员也不说何冠冕堂皇的话。

    噫!

    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鼓噪声,虽说早就规定一人一份,但每次购买遇着此事,总是难免心中不满,但场面却是不乱,虽然不少口中发着牢骚,但轮到自己时,也只得老老实实的去送检文书,交钱取时报,一旁的书吏开始忙碌起来。

    青袍文官见无甚异常,对着身旁的书吏和衙役嘱咐几句,赶忙又回转身去,疾走几步,向红袍官员行礼道:“阮大人,此等小事,竟劳烦大人亲临,有何事直接吩咐便好。”边说边谄笑着看着眼前这位儒雅白净的官员。

    其身上簇新的朱红官袍实在让人羡慕,自家不知道何时能入眼前的阮大铖大人一般,攀上高枝,不过才多少时日,便由七品,升作六品,又转而晋升从五品的兵部员外郎,身着朱红了,而这《皇明时报》的声势也是愈发煊赫!

    阮大铖矜持的点点头,面上不动声色,还摆摆手道:“哪里称得上大人,可别乱了规矩;倒是有劳李主事了。”他眼中的得意却是遮掩不住,寒窗十载,为官数年,就数这些日子畅快了。

    “下官分内之事,阮大人,”那被称作李主事赶忙拱手回道。

    “哈哈哈,”阮大铖只觉心怀大畅,虚指了指对方,轻声小了起来,半晌方才停下来吩咐道:“去盯着罢,别出什么岔子。”这可是魏公公亲口交办的差事,事关重大,他的眼神随即又沉凝下来,今日可是大事件。

    “是,大人!”青袍官员也不敢怠慢,赶忙躬身行礼,转身巡视而去,而在场中的众人,有先领到时报回去交差的,也有当即看了起来,不时有人诵读:

    “《论商》:古先哲王之时,其民有四,曰士农工商,皆专其业,所以国无游民,物富人丰,其商贾以通有无,皆为朝廷子民......”

    “蒙元虐民,自太祖始,朝廷体恤民情,休养生息,轻赋税以养商,至今两百余年......然观今日宣府祸事,豪商遍地,心无忠义,因数倍之利,弃君民大义不顾,勾连建奴,践踏律法,实罪无可恕......”

    “但若细察,其又非朝廷失之于宽?缺教化之故?不得不察!......当复建税课司/局,以约束、教化各地商户,免重蹈覆辙!”

    哗!

    随着此起彼伏,越来越大的诵读声,人群中的惊疑神色越来越重,议论声也是越来越大,场面一时很有些哄乱。

    那课税司大家伙不陌生,是国朝初年各地州府用来征收商税、管理商户的衙门;洪武时有四百余处,而现今却不过百余出头,加之又朝廷士林素来耻于言利,不与民争利,遵崇组训,这各处州府商税定额,不得增加,即便不考虑这物价的上涨和民生贸易的恢复,也实在是件不可思议之事。

    但人总是囿于习惯的,何况是如此宽松的大政?莫非朝廷是要加征商税了?在场的几乎所有购买时报的人,眼中都满是惊疑,他们或是家中有茶楼酒肆,或是豪商门人,无不与商事紧密相关,即便是官员门下,其门下亲朋故旧也难免营商的,今日的社论实在是事关重大呐。

    阮大铖绞着双手,微微眯着双眼,看着眼前哄乱的人群,心中暗暗担忧起来,天子的心意他大致能猜到。

    大明治国失之于宽,在这商税一事上更是如此,相较于疆域不足大明三分之一,人口也不过大明六成的前宋,商税竟是当今朝廷的十倍!何况现今国朝两百年,这处处都是用银子的地方;而对这商户失之于宽,这些逐利之人,便会如这通奴一般,何事都干得出来!

    商户的惊疑他能猜出个几分,但若是天子执意要加强对商事的管理,哪怕税率不加,对此事,整个官场的反弹也是可以想见的,难免恶浪滔天。

    毕竟虽说朝廷收取的税银不多,还动辄减免拖欠,但从中枢到州县,哪个官员不从这商户头上压榨分润?而哪个吏员有没有经手过这等私下收取税银的事?更不用说千里做官只为财的各位大老爷,谁的府中不经营些买卖还分文不用缴纳?

    这是在与整个官场为敌,即便现在通奴案悬而未决,宣府的大商人又被铲除一空,或许一时半会明面上反对的人不会太多,但暗中的反对的、使绊子的,迁延不作为的,也够朝廷喝一壶的了。

    再往深处想,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即便身为天子,也难保不会被这万夫所指给反噬!也难保不会有人铤而走险,做出什么更加难测的勾当。

    此时的日头已经渐渐升起,在兵部衙门前布下一块不大不小的阴影,在阮大铖看来,这些已经在急速扩散的人群便如他听说过的飓风之眼一般,将会急速的蔓延到整个大明,不知掀起多大的风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