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天启驾到 > 第十七章 城头变幻

第十七章 城头变幻

    六月十八,立秋,

    连续几日的风雨天终于放晴,已然有了一丝秋高气爽之感;紫禁城中皇极殿广场,一身红袍的王在晋跟在司礼监掌印的身后,向乾清宫而去。

    距离上一次单独入宫陛见不过才两个来月,但他此时的心境却已然很是不同,有了对紫禁城的一丝压力和敬畏。

    帝国朝堂近几日如六月的天气一般,风云变换,原本眼看着就要“众正盈朝”,却在一瞬间峰回路转,令好些官员目瞪口呆。

    首辅方从哲数上辞表,却被皇帝屡屡退回,红丸一案也终将尘埃落定,大理寺、刑部会审之后,不过也就是把李可灼发配了事,悬在首辅头上的利剑,消失不见。

    而东林党首太常寺卿赵南星老大人因病,皇帝终是“无奈”允准他回乡荣养,经廷推圣裁,竟由太常寺少卿、“齐党”魁首吴亮嗣接替!

    随即,已经到通州的东林骨干邹元标,因“首善书院案”,辞不赴命,廷推大理寺卿,也由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亓诗教出任,他可是“齐党”之首.....

    就在朝中百官以为东林再受重创之时,少詹事孙承宗,晋升正三品詹事;外加方才晋升不久的大理寺右寺丞的杨涟......

    这两人可都是东林中人,均是简在帝心,让余众东林惊疑不已;不过这些日子,去孙府、杨府走动的“故旧”倒是多了起来。

    相较于“方党”与“东林”二者之间的你争我夺,此起彼伏,徐光启晋为礼部右侍郎,李之藻晋为户部右侍郎,毕懋康升为工部右侍郎,同样使得朝官瞩目,虽说这三人资历、品秩都是足够,那徐光启还弄出个《天启历》。

    但要“登堂入部”岂会如此简单?更有人在背后发酸,说什么“木匠皇帝”喜欢精通番人“奇巧淫技”的佞臣,但也仅限于私下说说。

    倒是蓟镇总督空缺,兵事防务由总兵暂领的消息略微引人注目,毕竟这是与大明朝百十年来的规矩不合;但既然是暂领,又是京畿之地,众人便也不甚在意,纷纷去关注那“朝争”“站队”了,毕竟此番可是有不少大佬更迭。

    但他王在晋身为帝国重臣,可是比一般雾里看花的朝臣和百姓看的更加清楚,首辅一系之所以能够“反败为胜”,并且跻身九卿之位,靠的可是天子的扶助。

    如今的朝堂之中,东林再遭重挫,“方党”亓诗教、吴亮嗣,“帝党”李之藻、徐光启、毕懋康却是趁势而起,甚至往深了想,那“方党”现在也隐隐能算作“帝党”一系了。

    自己也算是“帝党”罢,王在晋微微失神,天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动声色之间,已经能在朝堂做到“乾纲独断”了,好比自己,若是与天子强行意见相悖,不仅会有“忘恩负义”“不忠”的隐隐骂名,还有如孙承宗等“强敌”在侧。

    呼,兵部尚书呼了一口气,收敛心神,虽然作为大明的文官,他本能的抗拒天子在朝堂的影响力过大,但时也势也,此时已经是由不得他了,何况天子还英明睿智......只是希望朝中党争不要过于炽烈才好。

    抬头一看,南书房已经近在眼前。

    “陛下,兵部王大人觐见。”司礼监掌印扬声,王在晋赶紧整理衣袍

    “有请。”

    吱吖一声,朱红的大门开启。

    “臣王在晋参见陛下,圣躬金安!”兵部尚书恭敬行礼。

    “安,王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

    及至坐下,宫人奉上茗茶,王在晋方才抬头,见天子面色如常,他心中才微微放心了些;又见天子稍稍示意,侍立一旁的王体乾,赶忙将御案上的一本奏本捧起,递给本兵;王在晋也是赶忙起身接住,行礼后,方才看了起来。

    “王本兵如何看?”天子的声音悠悠响起,不辨喜怒。

    “陛下,”王在晋拱手行礼,凝神蹙眉道:“辽东暂无力支持过多兵马。”奏本他自然是知晓的,永宁土司奢家一而再地请出兵赴辽平建奴。

    不说现在辽东大战刚过,城垣修缮、将士抚恤、兵器粮草补充,千头万绪,一时半会也无法再支撑起更多的兵马,便是那土司狼兵,若是远赴辽东行军千里,对地方的侵扰不知多大,何况年初部中已经下令停了各地兵将赴辽了......

    朱由校轻轻点了点头,又是接着道:“四川、贵州、湖广卫所废弛,兵力空虚,朕有意遣三千京营将士赴重庆府,本兵以为如何?”大明军兵的调动,不仅需要皇帝的首肯,兵部的调令勘合也是必不可少。

    “应当不至于此罢?”王在晋面现惊疑之色,他倒不认为奢家忠心耿耿,但是就已经要到派兵出镇的地步了吗?

    “事出反常即为妖,有备无患罢。”朱由校没有丝毫动摇,语气坚决道,虽说现在奢家反迹未彰,但有“后世”的教训在,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多做准备才是。

    “.......以何名义方才不能引起地方惊惧?”王在晋微微一滞,许是没有接受天子的“强势”,片刻后方才回道。

    “秦邦屏将军年近六旬,又不服辽东水土,或是由朝廷派人护送,返回重庆府较好。”只是需要一个不引人注目的由头罢了,毕竟若是动静太大,有什么脱离掌控的变数,也是朱由校不愿见到的。

    “那辽东的石柱兵?”重庆府石柱土司,便是国朝赫赫有名的秦氏一家。

    “交由其弟秦民屏领。”

    “陛下,三千将士虽说不多,但沿途的粮秣供给?”大明军兵出征,都是沿途州府供给一半,朝廷中枢供给一半,若是按此惯例,此次“行军”可是要大大惊动中枢、地方的。

    “均由内帑拨银子,沿途采买。”朱由校没有迟疑,开拔银子每人四两左右,出征粮饷每月三两左右,若是来回半年,加上兵器火药耗损,十万两银子总是要的。

    “既如此,臣无异议。”王在晋松了一口气,如果这样操作,地方、中枢杂音便会小不少了,隐隐的,天子威望日重,能够如此和自己商量,也是让他放心不少。

    “如此,便有劳本兵了。”

    “是,陛下。”王在晋起身行礼,这也是应有之意,总不能让皇帝亲自出面,要求调动兵马才是。

    .......

    目送王在晋出门而去,朱由校方才放松了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涉及到兵马的调动,朝堂的争议必然不小,关键是速度肯定不会令自己满意,这也是他召来兵部尚书商议,借秦邦屏回重庆的缘故,又愿意出内帑的原因。

    党争误国,最大的原因就是将帝国的资源、注意力集中在朝中的纷纷扰扰,而对于真正的大事却是无暇、无力顾及,只希望“后世”绵延十数年,将贵州、四川、湖广等地资源、兵力消耗殆尽,百姓死伤惨重,还将陕西边军引入内地方才平息的的乱子,能以最小的代价尽早平定罢。

    良久,朱由校方才回过神来,出声问道:“朝中可还有其他事?”

    “陛下,刑部附议了大理寺对首善书院的裁定,”王体乾拱手回道,抬头看了一眼天子,又接着说道:“据说是洪承畴主持的.....”司礼监掌印的眼中满是崇敬,局势果然如天子所设计的那样发展.....只是这洪承畴还是应该要赏的。

    朱由校闻言眉头皱了起来,大太监的意思他自然明白,朝廷之上,除了忠诚礼数之外,最大的潜规则应当是就是“赏功罚过”了,无论其人品性如何,若是对你效忠,为你办事,作为天子自然要投桃报李,否则今后还有谁人投效?

    而这“大名鼎鼎”的洪承畴就职刑部,在尚书、侍郎都是东林中人的情况下,还能“审时度势”,关停首善书院,说是有功也不为过了,何况看这司礼监的意思,应当是对其印象不错,其人也是相当上进爱钻营了。

    “朕知道了,可还有其他事?”半晌,朱由校点点头,转而问道,终是没有直接回应。

    “....陛下,还有那亓大人上书东林书院事......”微微一愣,王体乾便又转而说道,只是心中暗暗告诫自己下回,可不能再为那洪承畴说话了,不知那正五品的刑部郎中,可是什么地方未得天子满意。

    朱由校闻言,瞥了一眼王体乾,看大太监难掩兴奋,似乎有机会翻身做主了?

    “魏伴伴怎么看?”

    一直没有说话的魏忠贤面露挣扎之色,半晌方道:“还请陛下圣裁。”

    半晌,朱由校缓缓说道:“将其驳了罢。”两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要趁势将东林一网打尽的意思罢。

    “是,陛下。”两位大太监心中一紧,王体乾赶忙回道。

    朱由校眉头微微皱了起来,“方党”中已经有人“得意忘形”了,还想着趁胜追击,不说那样会引来多大的反击和朝堂的动荡,就算能空出些位置来,自己夹袋中,也暂时已经没有人可用了,让方党进一步坐大?笑话!

    “明日晌午,准辽东经略入见罢。”熊廷弼在将战后的沈阳收拾的差不多,便三次上书,请求陛见,近日已经回到京城了。

    “是,陛下。”

    .....

    呼,作为帝国的最高权威,青年微不可察地舒了一口气。

    虽说近日将东林的势头摁了下去,朝中也粗粗有了帝党的模样,但是道阻且长,眼下自己手中的忧心事依旧不少,比如眼下的辽东朝鲜,又比如千里之外的西南。

    ——————————

    邦屏,川人,秦良玉兄,泰昌时率部援辽,其与弟秦民屏率数千人往.....沈阳战后,因疾归,上遣人护送返,意甚厚。

    ——《明史·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