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伟两个月前被一架军用飞机送到这里来。这里汇集了全国最有名的生物、医学学者,很多以前只能在文件上看到名字的真人出现在他眼前时,他多少有点不太适应。
这些大人物对待他们倒是很平易近人,亲切的称呼他‘小杨。’
‘小杨’是这个新建的研究所里的另一部分人。这个研究所里的研究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派,学院派,剩下的就是杨先伟这种曾经接触过传染病患者的研究员。最让他惊讶的是,当时他发在内部网络上的论文居然这里的人都看过,还认为他的论点很有道理。
“小杨,你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研究,我们要发散思绪,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住。我们这些人都老了,脑袋都僵了,正是需要像你们这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人来带动我们的研究!”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先生这么跟他说。
杨先伟很激动!他没想到自己的研究这么有价值。
两个月下来,他们的研究可以说是毫无进展。因为没有人找到710传染病的致病因素,传染渠道和它的发病规律,以及克制它的手段。
但是还是有一些发现的,只是这些发现没有经过更多的证实,一些研究学者认为不能草率行事。
提出这个发现的正是杨先伟的研究小组。而且是杨先伟先提出这种可能的,就是这种可能太天马行空了,连那个鼓励他,之后加入他的研究小组的老学者都只能呵呵笑,不敢替他打这个包票。
传染病早期传播时,病人因为不同的疾病死亡。从潜伏期到发病,到死亡,每个病例的时间点和时间线都不一样。杨先伟从自己手上有的那些病例着手,逆推后做出了图表来进行对比。
这个猜测是以他之前的论文为基础的。
杨先伟认为710传染病早期传播时依附于其它已知的病菌之上,改变了这些病菌的发病规律。但是就算是同一种疾病,不同的病例潜伏的时间、发病的方式都有着细微的不同。
他认为710传染病是有选择性的。
这就是病例本身的个体差异问题。
打个比方。
710传染病=x,其它疾病=z
x+z有多数变化方式。
1,x+z=a
2,x+z=b
3,x+z=c
……
以此往下类推。
每个等号后面的结果都是不同的。有人病得重,很快就死了。有人病得轻点,还撑了几天。就像红专市第三人民医院早期发疯的那几个人,在杨先伟去之前就听说了这件事。他到了市三院之后调阅了病例,那些发疯的患者之前全都被排除了。因为他们曾经有过‘治愈’的希望。
这就是个体差异。
有没有这种可能?有人生了病,被x+z给传染上了,但是他最后完全好了呢?
有。研究所的人认为杨先伟的这个论点是能够站得住脚的,确实有可能有的人曾经被传染了710传染病,但是他自己好了,最终没有发病。
杨先伟认为710传染病在传播的时候是大面积的,但发病的人却只是少数。还是以红专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例。他举了一个曾经近距离接触那几个发疯的病人的例子。
“当时跟那些人同病房的患者,还有治疗他们的医生护士中,最后只有不到30%的人发了病,剩下的全都没有被传染。”
杨先伟说:“我们能不能反向思考一下?既然我们找不到710传染病的踪迹,每次只能看着发病后的人体是被它如何破坏的。那么我们能不能从那些可能战胜过它的人身上去找原因?”
但是他的提议最终被否决了。因为这牵扯到一个问题:人体实验。
之前他们进行治疗探索和研究710传染病的时候,用的全都是已经死亡的患者尸体和已经发病的患者。这可以说他们是在尽力救他们,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是如果按照杨先伟的说法,他们需要把一群健康的人接到研究所来,从他们的身体里找到对抗710传染病的原因?
这是绝对不行的。
杨先伟先是沮丧,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毫无头绪的研究让他又想起了这件事。他认为这也是一个希望,万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呢?
他又打了一个报告,这次他提出可以先征得实验者的同意,以国家名义签署一个协议,给实验者一些报酬或荣誉,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不得伤害实验者的身体,要给他们安全的环境,还可以答应他们一些条件。
这篇报告被传阅后,上级没有再次一口否决。这让杨先伟心情更加沉重,这只会意味着一件事:事情已经越来越严重了。
然后另一个问题诞生了:如何选择实验者?
不能广泛的、盲目的选择,必须制定出一些标准来。既然打算这样做,为了得到最大的成功率的保证,实验体本身是最重要的。
曾经鼓励过杨先伟的那位老学者说:“这可能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
杨先伟成了这个新成立的实验研究小组的组长,他主要负责实验这一块。鼓励他的那个老学者,杨寿成老先生,跟他五百年前是一家,这次照样过来替他震住场子,坐在杨先伟头上当了个总组长,一些理论问题杨先伟还要请教他的。
剩下的都是坐在杨先伟头上的,那都是政治领导这一块的了。
杨先伟手下有了两层楼的实验室和二十几个研究员。
在挑选实验体这方面,杨先伟把权利下放了,他自己选不出来那么多人。正好他平常比较熟悉的就是跟他一样从地方上过来的,都是见过传染病实体的,大多数也都在医院、卫生防疫部门任职。
初期,杨先伟也不知道他们到底会需要多少实验体。首先,他们不知道选出来的实验体有几个真的有用。其次,不知道被他们选中的人有多少会愿意过来。最后,这间研究院能放得下多少人。
杨先伟的意思是,把他们认为有可能具有对抗710传染病的实验体名单都列出来,然后一批批试。比如先跟一百个人谈,可能其中只有五十个人愿意来。把这五十个人接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筛选,可能只有二十,或者十个人能够留下来。
这时再跟下一百个人谈。
他的实验体选择就是从他最熟悉的红专市第三人民医院中选取。第一个被他列到实验体名单中的人就是卢圆。
杨先伟认为卢圆有很大可能会愿意来当这个实验体。从对她的了解中看,他认为这个女孩有着比一般同龄人更成熟的心理素质和责任感。
在选取好具体名单后,杨先伟将名单汇总,然后报告给上级。请他们安排去接人。他则开始负责安排好这些实验体来到这里后如何安置的问题。首先他们需要一个绝对无菌的生活环境,单人单间,远离人群。
杨寿成老学者给他出了个主意。
“监狱?!”杨先伟愣了。
杨寿成老先生掰着手指头给他说监狱的好处,“一般是远离城市或乡镇,周围环境简单。不容易扩散或逃走。而且监狱的建造都是在最小的空间内尽量满足犯人的基本生活所需。最后,节省资金。”
“这不行!我们需要实验者心情愉快!他们不是来坐牢的!而且监狱里没办法做到无菌,我是想让他们最好一人一间屋子,恒温的环境。要有中央空调,出入要受到检查,门窗都必须是紧闭密封性好的。”杨先伟认为把实验者带过来就已经很对不起他们了,现在还要让他们住到监狱里去,太过分了。
“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我们可以尽量改善,你说的中央空调、出入严格审查和封闭性的门窗这都不难做到。”杨寿成老先生叹气,“在短时间内,你要去哪里找到可以安置下那么多的实验体,包括研究组和那么多的实验器材的地方呢?还必须远离城市,交通便利?”
杨先伟没话说了。
根据他的要求,一所新建的现代化监狱以最快的速度腾出来了。所有的犯人移监,监狱消毒过后,按照实验要求配备了各种器材。
当杨先伟看到这所现代化的监狱后出说不出反对意见来了,因为它看起来更像一座漂亮的大学,唯一的不同是监狱外的高墙,墙上还有高压电线和t望塔。有空旷的大操场,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台和室内活动室。
所有的犯人以前四个人住一间,房间里有便器,家具全都固定在地上。现在拆掉了双层铁床,换成了单人床,重新粉刷消毒后,看起来居然还不错。
“比我想的要好。”杨先伟最后只能这么说。
研究员和研究器材全都放在以前狱警的办公楼上,一幢非常漂亮的五层大楼,跟监狱区有铁门区隔,进出检查有带枪警卫。
由于监狱本来就是需要集住宿、生活、管教、工作于一体的,所以各项设施都比较完善。杨先伟只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这里能多些绿色的花草。
“让这里看起来更美好一点。”
杨寿成拍着他的肩膀哈哈笑道:“小杨啊,你就是想得太多了!”
上级已经批准了他们的实验体计划,不过名字改成了萌芽计划。
“希望这是我们希望的萌芽。”杨寿成说。
杨先伟拿着被批准下来的实验体名单看,他想亲自回去劝服这些实验体。他跟杨寿成说了,他说:“我在红专市第三人民医院待了三个多月,里面很多人我都认识。这次要把他们接到这里来,我觉得还是我去说服他们才最有效。”
“你要愿意去,也不是不可以。”杨寿成没有反对。因为现在实验体来了之后要如何进行实验的事,他们还没有一个定论。
不过一天以后,杨寿成告诉杨先伟,他不能回红专市去了。
因为红专市暴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