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燕京后,徐泽就立即召外部尚书王四和战部尚书吴用进宫,听取关于辽、金两国的最新军情汇报。
“说下金国招降兴中府的具体情况。”
即便出巡在外,国内外的大动向情报外部和监部也必须第一时间送达御前。
其中,金辽两国最大的动向就是中京道次府兴中府于十月二十二日投降金国。
之前得到的情报了二者之间并没有爆发大战,尽管知道中京道各府州的战争潜力非常有限,但兴中府不战而降仍存在一些疑点。
所以,徐泽张口就问这件事。
“金军十月中旬拿下建州,在永霸县打过一仗,并击败了兴中府派出的五千援军。因在中京道内地,我们先前没能打探到相关消息。”
皇帝出巡在外,金人的动向若明若暗,作为大同耳目的情报系统压力极大,王四这段时间亲自盯着金国这条线,不敢放过任何疑点。
其人这段时间为了分析情报,整个人都清瘦了不少。
“之后,金主才命完颜撒八携带圣旨,以众官职务不变,迁两成居户至金源内地为条件招降了兴中府。”
徐泽已经对金国对新占领区的消化能力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不意外完颜阿骨打以这种方式招降兴中府,其人更关心的金军的扩张方向。
“金军对兴中府的驻军做了多大调整?”
“具体规模还不清楚,但金人前段时间攻下了宜州,据逃难的辽人讲,攻城的金军只有千余人。”
因金国的刻意隐瞒,大同对金军的军事行动小半靠外部的情报搜集,大半靠战部的战情推演,所以这个问题是由战部尚书吴用回答。
“结合其他的情报综合分析,臣等认为金军在兴中府的驻军应该在三千人左右。”
三千兵马看起来不少,但用来维持兴中府辖下的二州四县的社会稳定,还要抽出部分人马用于东线的宜州、海北州、成州等地的扩张,就显得很少了。
当然,以金军的战斗力,以一两千金军驱使更多的新附军攻打辽国中京道的残余州县并不是太难的事。
但要靠这点人马拿下有海军快速支援的同军锦州防线,却是想也别想。
看来完颜阿骨打的头脑还很清醒,并没有在徐泽南巡期间进行军事冒险的打算。
“金国上京道的情报确认了多少?”
完颜阿骨打带兵回师上京道后,就逐步加强了境内管控,情报获取与传递远上的难度增加了不少,得到的上京道消息都比较滞后。
“九月份的时候,敌烈部曾反叛辽国意欲自立,随后被辽军讨平,有说是耶律马哥带兵平定的,又有消息说是耶律大石。”
战争中,这种相互矛盾甚至子虚乌有的情报很多,考验的始终是情报部门的工作能力。
“臣等认为耶律大石出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之前有消息说是耶律大石曾率数千人出现在宁州。”
辽国五京道中有不少重复的地名,王四说的这个宁州并非辽东的宁州,其地本为横帐管宁王放牧之地,在上京临潢府的东北位置,两地相距仅三百五十里。
上京道地形复杂,且部族林立,金国没能彻底征服这些地区,为耶律大石等人在期间穿插提供了可能。
其人若是真能带数千人到达临潢府这么近的地方,那在上京道就已经打开了局面。
完颜阿骨打放弃追击耶律延禧,转而一心经营上京道和中京道的行动就能找到合理解释。
不过,进行这种军事冒险行动,并不能说明耶律大石现在就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草原上的生存法则和中原是完全不同的,恶劣的生存条件和长期的游牧状态,使得这些部族对金、辽两国都叛服不定,无论谁控制草原,都只能是一阵子。
只要耶律大石没有实打实打败金军的实力,就别想真正借用这些桀骜不驯的部族力量。
“还有门部奚的消息,金主以门部奚归附的时间不长,对金国缺乏信任为由,下诏免除了他们叛乱的罪过,官职照旧保留,方才招降门部奚。”
门部奚是众奚人中的一支,游牧地在永安山附近。
之前见金军拿下了临潢府,势大难敌,门部奚便向金国投降。
但其后金军在西京道迟迟抓不住天祚帝,导致上京道兵力空虚,很多部族相继叛乱,完颜阿骨打只能亲自带兵招抚。
别的部族都是金主一到便投降,门部奚打不过却跑得过,就是不投降,此事闹大,被外部情报司探知。
徐泽以手指敲击龙椅,只觉得这件事透着不对劲。
完颜阿骨打不惜停下对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追击战,并与大同续约,就是为了腾出手来整顿上京道和中京道。
以其人的政治智慧,当清楚对付叛服不定的部族,当以王霸之道杂之,该抚的要用心抚,该剿的必须狠心剿。
对门部奚这种专门打大金国脸的部族,就必须狠狠地惩戒,方能震慑其他畏威而不怀德的部族。
一味的示以宽容,不仅得不到这些部族对金国的忠诚,反而会纵容他们得寸进尺,更加叛服不定。
“完颜阿骨打对门部奚的处理太轻了,金国内部是不是出了其他什么事?”
王四心道果然什么事都瞒不住陛下,其人之前综合分析金国的形势后,也觉得金主如此轻易放过门部奚的做法不对劲,只是苦于情报不足,无法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好在昨日又送来了一些情报,其中有部分与之相关。
“有三条,一是金主囚禁了完颜昂,听说还要处死他,有消息说是其人扰民。”
完颜昂是完颜阿骨打最小的同父异母弟弟,之前的情报显示其人以四千兵监护诸部族投降者迁至岭东,并就地驻兵防守临潢府。
完颜阿骨打对服而又叛的外族门部奚给予宽容,却欲要以扰民的“小过”处死自己的亲弟弟,怎么看都透着蹊跷。
很明显,这两件事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