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二十九章 权力归一

第一百二十九章 权力归一

    以此时的生产力,灭尽已知世界的所有国家是绝对不可能的,真要这么做的话,只会缔造一个骤兴骤灭的战争怪胎。

    以天下大同为最高目的大同王朝,自然不是只知道扩张而不懂得改善民生福祉的低级政权可比。

    徐泽之所以要在开国大典上搞阅兵,也不是为了满足其人对后世生活的怀念,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

    其一,塑造大同王朝的尚武基因。

    仅靠关起门来阅兵,当然无法让一个王朝真正强大。

    但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阅兵也不能随便阅,必须设立相应的门槛。

    诸如必须经历过血战的师方有参加阅兵的资格,有战功者才能站排头等等。

    徐泽计划逐步将阅兵规范化,固定化,每隔若干年组织一次。

    新王朝新气象,大同政权虽然脱胎于孱弱的赵宋,但其“合法性”却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尚武能战是大同的立国之基,任何时间都不能忘记这一点。

    其二,为大同的国家建设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灭辽之战,大同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取得的利益已经够多了。

    在简单消化这些已经到手的利益,并完成同舟社向完整形态的国家组织初步过渡之前,徐泽并不打算继续大肆扩张。

    所以,其人才会鼓励完颜阿骨打燃烧生命去完成灭辽的“历史使命”,并放任赵宋在朔州和应州鬼鬼祟祟的行为。

    阅兵只是一种形式,同军还有其他配套行动,以警告金、辽、宋等各方头脑要清醒,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做不得。

    你们彼此之间打出狗脑子都行,但千万不要试图挑战大同。

    国家一旦建立,就不能再轻易瞎折腾,要讲究计划性和连续性,最初的组织框架就非常重要。

    大同王朝的政治构架在原来同舟社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军政分离的大原则没变。

    原本的社务部所有“曹”全部转为“部”,并在十一部的基础上增加一部,所有部首职务皆以“X部尚书”冠名,下设侍郎。

    完整国家政权和区域性社会组织的功能有明显区别,改社为国,也不是换个名称而已,各部的职司自然要做作相应的调整。

    比如,宣部增加礼乐、宗教、民族等职司;

    而原本执掌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培训的吏曹,则因职权过大,被徐泽一分为二,增加了一个“训”部。

    训字从言从川,本义为用言语使人心思如河流般流淌顺畅。

    训部主管官吏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大同的官员不再是科举一考定终身,要走上更高更专业的职位,就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

    吏部晋升、调整官吏,要先由训部提名。

    皇帝有破格提名权,但提名人选要经训部追加培训。

    教部掌管官吏来源关口,吏部掌管官吏在岗考核和任用,训部则对官吏实行全程培训,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才使用管理的封闭圈。

    很明显,以大同当前的人才储备形势,训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行使部分职权。

    实际上,其他各部成立之初也差不多。

    同舟社从五年前的之罘湾大改组后,社务部各曹的职司就在运行中不断完善,直到今日还在调整。

    制度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一撮而就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

    此次官制调整,最大改变就是社务部长史一职直接被皇帝取消。

    自古以来,就有君权和相权之争。

    宰相之职,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最初的名称并不固定,职权也有大有小。

    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丞相制度。

    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既是国务总官,又是皇帝家务总管。

    为防其职权过大,凌驾于君权,又设立御使大夫为副丞相,对其进行限制。

    汉承秦制,仍设丞相一职,职权非常大。

    高祖刘邦死后,柔弱的孝惠皇帝刘盈便被曹参欺负得只能垂拱而治。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尚书台,削夺丞相的权力。

    后来,这一制度一直到魏晋南北朝。

    隋唐到宋,设三省六部,三省共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

    不仅三省正副长官皆为宰相,只要被皇帝授于“参与朝政”“参知政事”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官,也是宰相,

    由此,导致宰执官数量不断膨胀,特别是赵宋,经常达到十多人,以至于有人戏称“宰相论斤称”。

    宰相队伍不断壮大的本质,并不是相权在加重。

    而是恰恰相反,此乃延续前代传统,继续削夺相权。

    徐泽穿越到此世后,就一直在学习历史,自然清楚这一脉络。

    而在他所知道的后世,这一脉络也在不断延续下去。

    期间,华夏曾有过段实相虚君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了,还造成了极大的动荡。

    后世的世界强国,要么虚君,要么虚相,极少有君相皆有实权而能保持政权长久稳定且强大者。

    所谓政治制度的优劣,如人穿鞋,好坏自知。

    且始终是鞋子适应脚,而不是脚适应鞋子,削足适履只会导致走路都走不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夏这片土地自秦汉之后两千年,一直走向虚相这条路,自有其道理。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屁股决定思路。

    徐泽如果是相,要想做事,肯定会竭力限制君权。

    但现在他是君,需要强大的权力来继续逐步推进各项改革,自然不会违背华夏历史潮流,搞什么屁股坐歪的虚君制。

    同舟社建国设置政府机构时,徐泽便直接废除了社务部长史延伸而出的宰相之职。

    对皇帝的这一改革,最有话语权的,唯有赵遹和宗泽二人。

    一惯有抱负的赵遹被五年前已经修理过一次,并被外放许久,自不敢再干涉。

    而宗泽虽然做事较真,但其人之前在基层打转近三十年,并不擅长处理中央事务。

    担任长史后实际被徐泽架起,从没有真正统合过社务部的力量,更不会有话讲。

    由是,大同王朝不设宰相之职,十二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与相权归于一。

    ……

    ps:,不要轻易下结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