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水浒新秩序 > 第六十五章 中兴有望

第六十五章 中兴有望

    时间已经进入了宣和三年的三月,同舟社外曹曹首王四预料的金国灭辽之战却始终没有发动。

    实际上,攻下上京临潢府后,就有一些金国贵族提出继续南下攻打中京大定府,进而灭亡辽国的建议。

    但都被皇帝以辽国实力尚存、金国准备还不充分为由搪塞过去了。

    耶律余睹投降并提供了大量辽国内部情报后,金国好不容易被压下的请战伐辽之声又再次高涨。

    完颜阿骨打不得不频繁召见各路主帅,授以机密,要求他们控制麾下的请战浪潮。

    只是,金国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集权国家,各路主帅对麾下小帅们的约束能力也很有限,总有心热军功和头脑不清醒的家伙上奏请战。

    眼见请战的人越来越多,皇帝只能命咸州都统司移送耶律余睹至会宁府,说是要亲自询问其人,详细了解辽国的虚实后再举兵伐辽。

    随后,请战的众贵族没有等来皇帝的伐辽诏令,却收到了完颜阿骨打对猛安胡离答的处罚通报。

    据说这个猛安没有请示朝廷就擅自任命自己的部属为谋克,这种事在中原王朝简直不敢想象,但在金国却司空见惯,只是以往没严肃处理而已。

    皇帝的处分决定是杖胡离答一百,并免掉了其人的猛安之职。

    从去年至今,就同舟社掌握的情报中,便有诸如强掳来降辽民为奴、部族内乱和相互械斗、统兵猛安谋克瞒报部曲、滥用职权等性质极其恶劣的问题。

    没有暴露出来并被同舟社侦知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很明显,金国起于蛮部底子太薄又过快扩张的隐患终于爆发了。

    若是只管身前事,建立一个数十年国运的区域性野蛮政权,这些问题都不算什么大问题。

    但要想建立一个持续百年以上国运的稳定国家,这些问题就绝不能忽视。

    显然,志向远大的完颜阿骨打绝不会满足于前者。

    其人政治眼光远超族人,这些年又从盟友同舟社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政权建设最需要的秩序和稳定。

    从金国以上的情报来看,完颜阿骨打已经意识到国内问题的严重性,并用尽手段打压这些部族残余恶习,以期自己有生之年能完成金国的初步奠基。

    徐泽推测在没有稳定国内,至少是完成军队的初步整顿之前,完颜阿骨打肯定不敢再出兵,至少是不敢启动灭辽计划。

    不然的话,灭辽的红利让各军事贵族吃下大半,国家却会积累更多的问题,只待其人一死,金国就会自己乱起来。

    可以预见,北面两大邻居暂时会消停一段时间,而南面的赵宋,这段时间也终于平静下来了。

    教主道君皇帝自与同舟社签订城下之盟后,就安分了不少,每日按时上朝点卯,按时练字作画,按时上床睡觉,并且很久都没有再出过宫了。

    其人登基二十余年以来,就没有如此安静过,以至于如此陌生的皇帝让众臣竟然有些害怕。

    天子胡乱折腾时,臣子们心忧国事,天子不闹了,臣子们也心忧国君——堂堂大宋天子莫非被人调包了?

    好在,郓王赵楷回京时,安静了许久的教主道君皇帝终于显露出本色,让虚惊一场的臣子们终于能安下心来。

    彼时,见到形象气质大变的皇三子,兴许是想到了自己万一被徐泽掳掠后的可怕场景,皇帝竟然不顾君仪,与儿子抱头痛哭,甚至因伤心过度而当场昏厥。

    其后,天子龙体欠安,辍朝三日。

    恢复常朝后,赵佶就抛出一道惊人的诏令:

    迁都江南,立即,马上!

    原因是逆贼占据河北,随时可以南下威逼朝廷。

    大宋空有百万大军,却难挡叛军一击,身处开封府,没有半点安全可言。

    唯有迁都江南,依托天险,方能有一丝与叛贼回旋的余地。

    此议一出,众臣哗然。

    国都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池,这里既有数百万军民,还有各种与东京、与朝廷密切捆绑的利益。

    大宋并没有经历灭国大战,国都也没有沦陷,就自己迁到江南,甘愿偏安一隅,沦为地方割据政权的大宋还是“大”宋么?

    迁都后,朝廷凭什么继续号令天下?

    群臣凭什么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落入“敌占区”的家眷族人凭什么得到安全保障?

    未战而逃,若是叛军继续南下,又凭什么号召军民抗击?

    群臣纷纷劝谏天子收回成命,赵佶却不为所动,坚持要马上迁都。

    皇帝御极二十余年,积威颇重,一旦定下决心,一般臣子绝不敢硬抗,敢硬抗的臣子也早被赶出了朝堂。

    除了一个人——

    关键时刻,刚直敢言的贤相王黼站了出来。

    其人不惧天怒,引经据典,声震殿宇,说得皇帝频频侧目。

    贤相的气势完全盖过了天子的威势,满朝文武,尽皆失声,无一人为天子辩解,更无人出言呵斥太宰君前失仪。

    赵佶见状,只能顺应臣意,迁都之事由此不了了之。

    贤相王黼不仅敢于犯颜直谏,更有治政之才,赵宋在其治理下,逐渐恢复了几许元气。

    从大名府突破叛军重重阻截的名将王禀也不负众望,统兵平灭了京畿西路的叛乱,文武重臣协力同心,终于稳住了摇摇欲坠的赵宋王朝。

    从军十几年,一直不得志的韩世忠也时来运转。

    先是因朝廷大军折损于南乐镇,急于补充编制,其人得以由副转正,成了正牌指挥使。

    之后,韩世忠又随王禀平乱,频频有亮眼表现,被慧眼识英雄的王都统制举荐,升为副将。

    而经历迁都之议被顶后,天子也再次安分下来,安心做泥塑木偶。

    其人只是在贵妃刘氏薨后,下诏追册贵妃刘氏为明节皇后引得臣子们讨论了一次。

    还是贤相王黼发话定了调子,追册诏书才顺利通过。

    赵宋这艘破船从神宗皇帝开始,就一刻不停地折腾了大几十年后,终于消停了一些。

    为此,为赵宋内部稳定操碎了心的徐泽特意给朝廷上了一道贺表。

    在贺表中,徐宣抚使不吝溢美之词,歌颂圣天子德布四海,赞扬文武重臣治世之表,预言大宋中兴有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