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水浒新秩序 > 第三十九章 足兵足食再灭辽

第三十九章 足兵足食再灭辽

    河北路驻军吃不饱饭的问题早在国初就已经出现,其后,随着驻军越来越多,这个问题也越突出。

    宋仁宗皇祐元年,户部副使包拯论御边之策时言“河北屯兵无虑三十万”,再加上没列入兵籍的乡兵,数字非常恐怖。

    只以三十万算,每年需刍粮一千零二十万才能满足兵食所求,但整个河北路赋税收入加起来才勉强达到所需刍粮的十分之三。

    这么大的缺口,怎么办?

    除了朝廷从江南转运漕粮外,还有和籴、入中等手段获得军粮。

    不过,这些手段只能作为补充,且不管哪种方式,都要大量的钱,还存在运输消耗和行政腐败造成的损失问题,损耗的比率还很惊人。

    驻军越多,消耗越大,即便以赵宋之富庶,也难以长期承担。

    要想士兵足食,最有效的办法其实是开辟军屯。

    河北屯田始自宋太宗时雄州团练使何承矩,其人任职期间,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

    澶渊之盟后,朝廷又诏定、保、雄、莫、霸诸州及顺安、平戍、信安等军,凡知州、军,皆兼制置辖区屯田事。

    正是这一措施,才保障了河北路当初能养活数十万大军。

    军屯之制起于西汉,后被历代延续。

    这一制度对于免去百姓负担与转运粮草的困难,在一定时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也只是“一定时期”。

    因为,从本质上讲,军屯就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先进制度。

    徐泽当年在辽东搞更先进的集体大农庄,都要设定五年之期,因为集体农庄很难长期经营。

    而军队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屯田产出分配的封闭性,注定了这种制度只能作为短期的应急手段,时间久了必然会出各种问题。

    河北路军队缺编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由于种种问题,屯田越久,士兵种田的积极性就越低。

    军屯产出越来越少,已经不能满足驻军吃饱饭的要求了,怎么办?

    很简单,把屯田“租”给驻地周边的“百姓”耕种,军队由种田改为收租,集中精力安心练兵打仗,完美!

    怎么可能呢?

    能“租种”大片军屯土地的,自然不可能是一般人,而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也会默许甚至鼓励“百姓”侵占屯田。

    如此一来,地一旦“租”出去就再难收得回,由此军屯之地越来越少,粮食越来越不够吃。

    而且,不仅是军屯土地流失、产出变少的问题。

    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隐田隐户越来越多,税基人口越来越少,河北两路的税收也跟着严重萎缩。

    还有,三易回河造成的河北人口大量减员,以及大片利于耕种的良田变成黄泛区。

    再加上王朝进入末年,朝政混乱,造成的军费移支、漕粮调度不力、层级腐败等诸多问题。

    等等。

    所有问题堆积的结果,就是原本以各种渠道供给军队的粮食都急剧减少,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养不活那么多的人,不缺编还能怎么办?

    受限于出身和地位,和诜当然不可能想得这么全,但只对比雄州一地历年的数据,军粮越来越少的事实他这个知州却是非常清楚的。

    “相公,下官明白了,要想拿下燕云,就必须抛掉幻想,以硬仗彻底打服辽人,还得有足够的粮食养河北和燕云之兵。”

    徐泽点点头。

    “对!要想真正收复燕云,不仅要彻底打服辽人,养活新附之民。而且,这些养兵样民之粮最好出自本地,至少,要大半出自本地。”

    “这,这怎么可能?!”

    和诜被徐泽的话再次震惊住了,河北农业基础最好的时候,都只能供给驻军十分之三的军粮,现在河北驻军早没三十万了,但能供应的军粮也更少,仍是大半需要朝廷供给。

    真要北伐的话,也必须要靠朝廷转运粮草。

    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

    通过军事扩张可以快速取得广阔的国土,但将新占领地区的战争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却需要时间。

    即便为野蛮扩张量身定做的“猛安谋克制”,也没法让金国做到拿下一地就马上获得大量兵员和粮草,所以完颜阿骨打每打一场大仗,都要休整几年以转化战争潜力。

    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已经被多年的战争严重破坏,生产急剧衰退,一旦时间内就是拖累中原的“负资产”。

    而且,向这些地方转运粮食的路程更远,困难也更多。

    “不!有可能,而且必须能!”

    徐泽给出了自己坚定的回答,并对仍有些不解的和诜图穷匕见。

    “不然的话,你以为朝廷会冒着压迫河北以南各地造反的风险,拼命搜刮钱粮,并千里转运河北、燕云,供我这个反贼开疆辟土,立国兴业么?”

    “相公!你?”

    和诜早就接受了徐泽的反贼身份,但对方一直没有跟朝廷彻底撕破脸,导致和诜产生了以宋臣身份完成北伐的幻想。

    “和知州,你不会不知道造反这条路一旦迈出第一步,就没法再回头吧?”

    和诜苦笑,自己都已经六十好几,没几年好活了,也愿意配合徐泽的北伐,何苦要逼自己表态呢。

    “相公一心恢复燕云,下官愿意追随,可是为什么就不能跟朝廷合作,减少阻力,尽早北伐呢?”

    “因为我不需要一个得了又失的燕云十六州。”

    得了又失?

    和诜很快就想明白了徐泽的意思,徐相公应该是担心与金国起争端。

    “金人立国才几年时间,肯定没法吃下整个辽国,我们可以先与金人结盟,约定彼此的战线。”

    “呵呵,当年,秦出关中平灭五国,齐国选择与秦国结盟时,也是这样想的。”

    金国和同舟社之间必有一战,这是双方签订了任何形式的盟约都无法避免战争,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原因很简单,建国后就一直战无不胜的扩张惯性不是那么容易刹车的,新兴的金国军功贵族没吃饱,他们会不断推动新的战争。

    更何况还有扩张太快掩盖的大量内部矛盾,以金国落后的体制根本没法解决这些矛盾,最好也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对外战争。

    而徐泽之所以要花大量时间出巡各地,并尽量争取和诜这类真心北伐者的全力支持,就是希望尽快统合河北路的力量。

    同舟社一旦取得燕云,处于燕云十六州和京东东路之间的河北路地位就凸显出来了,一个稳定而富有活力的河北路才能担负起连接南北的重任。

    同舟社打败朝廷军队,以小吞大,完成河北两路治理权的平稳接收只是第一步。

    对积弊深重的河北路进行深入改革,并跟上相应的经济建设,保证以己之力就能足兵足食才是关键步骤,只有做好了这一切,才能再谈北伐之事。

    同舟社北伐确实可以压榨一群怂包当家的赵宋,获取一定量的钱粮。

    但绝对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他们身上,不然的话,以赵宋的尿性,随便激起几起平灭不了的民乱,自己都没了粮草怎么办?

    即便没有内乱,同舟社和金国开战之后,赵宋抓住时机,来个联金灭同如何?

    和诜的脸色不断变化,好半响终于下定决心,跳下马,就在道上大礼参拜。

    “末将和诜,拜见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