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章 治水先治人

第一章 治水先治人

    时间进入宣和二年的正月。

    去年京东东路发生的动乱早就平息,社会秩序也稳定下来了,同舟社总部暂时还没有搬迁,但社首已经赶到了河北东路的“新战场”。

    沧州清池县。

    徐泽正与知沧州事彭如圭骑着马巡堤,查探沿途的情况。

    “彭知州,以往每年凌汛,此处黄河段的水位要到何处?”

    彭如圭和宗泽同年,但身体却远不及宗长史,徐泽特意让亲卫准备了一匹性子温顺的骡马供其骑乘。

    “最高时离堤顶一丈零六寸,前面长芦镇有记录历年数据的水则碑。”

    沧州是“黄泛区”,大小洪灾常年不断,知州彭如圭在防汛上投入的精力显然很多,一口就答上了宣抚使的提问,随即又忧心忡忡地补充了一句。

    “只是,这几年屡屡溃堤,河道变更很大,这些数据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见彭如圭不时捶腰,徐泽知其人不耐久骑,下了马。

    立时有亲卫过来接过缰绳,牵走了马。

    徐泽看着不远处的长芦镇,面色颇有些凝重。

    沧州他来过,不算陌生,但几年过去,记忆中的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官当年出行辽东,曾途经本地,长芦镇应该不在此处,人口也比当下稠密不少,不曾想沧州如今却越发凋敝。”

    彭如圭跟着长叹一声。

    “是天灾。政和五年十月,黄河决冀州枣强埽,随后淹沧州,民户逃亡大半;政和七年,河间府、沧州段河堤大决,清池城不没者三版,接连大水,沧州元气大伤啊!”

    这两件事徐泽都知道。

    政和五年的决堤发生在冀州,隔着河间府、永静军两地,洪水到达沧州时,已经平缓了很多,但也产生了大量流民。

    林冲便是因为受了灾,一家人在沧州待不下去了,才跑到之罘湾投奔彼时还是登州第二将副将的徐泽。

    而政和七年的这次决堤,决口大,洪水来势凶猛,河间府、永静军、沧州、清州、霸州、莫州、信安军等府军均受洪水摧残,百姓死伤无数,朝廷公布的数据是“民死者百余万”。

    尚未结束的两浙路兵灾,徐泽估计最终死亡民众至少百万,河北东路一次水患,也是百余万。

    史官只记下了冰冷的数据,消失的却是无数活生生的人命。

    “生民艰难,生于河北更艰难啊!”

    “是啊,崇宁元年,沧州在籍户数为六万五千八百五十一,两年前再造册,却只剩下了一万八千七百三十四,生民何其艰难。”

    沧州是河北两路地域最广的州,管辖面积比起河间、大名等府还要大得多,而且是适于耕种的平原地区,但在籍人口却少得令人发指。

    须知道,多山少地面积还狭小很多的登州,上次统计的户数就有十二万一千二百七十三,是沧州的六倍多!

    以华夏人对土地的执着,若不是沧州水灾连年,怎会让这片膏腴之地“白白闲置”?

    “本官有志于束缚黄河之害,不知彭知州有何教我?”

    彭如圭祖辈少有高寿者,其人指不定哪天睡过去就再也醒不来,早看开了世间万事,徐泽有心请教,其人也就放开了讲。

    “黄河之水奔流澎湃,非人力可约束,敬天明德顺应自然方是大道,这水治不得,越治越坏事!”

    不怪彭如圭小题大做,对徐泽如此苦心劝谏,他说这话是有时代背景的。

    动辄就泛滥的黄河是宋人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比泛滥的黄河更让赵宋君臣害怕的,则是随时可覆灭赵家王朝的辽国铁骑。

    赵宋君臣惧辽入骨,又没有燕云十六州等形胜之地抵挡游牧政权,黄河便是赵宋阻挡强敌辽国的唯一天然屏障。

    尽管历史上的辽国南下,黄河都没起到什么作用。

    很多人也都知道冬天结冰的黄河基本起不到阻敌作用,但有总比没有更好,心理倚仗也是倚仗不是?

    可是后来,这个心理倚仗也要消失了。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著作佐郎李垂通过观察发现黄河有向北改道的趋势。

    要是黄河北流进入辽国境内,那赵宋阻止辽军的天然屏障要消失不说,辽国还多了一条南下直入开封的宽阔水道,这还得了!

    李垂根据自己的推断结果,向真宗皇帝上《导河形胜书》。

    其人提出开挖六条导洪入海的河流,引导本要北流的黄河东流,以促进两岸农业大发展,还能阻止辽国南下,一举多得,计划完美无缺。

    但李垂刻意淡化了一点:黄河之所以会改道向北流,乃是因为北边地势低而东面地势高,以彼时的生产力,幻想约束黄河之水逆地势而行是多么的不靠谱。

    赵宋朝廷还真就李垂提出的构想进行了研讨、预算,确定需“筑堤七百里,役夫二十一万七千,工至四十日,颇为烦费”。

    曾被寇准“孤注一掷”的真宗皇帝也被庞大的工程量吓到,否定了李垂这个异想天开的设想。

    但三十六年后,黄河澶州商胡口决堤,河水真的改道向北流了。

    面对辽国随时都能南下的巨大危机,惧辽入骨的赵宋君臣重新拾起李垂的计划。

    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五十多年间,赵宋朝廷先后三次强行约束已经向北流的黄河,妄图让其改道为继续东流。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易回河”大事件。

    违背自然规律和彼时的生产力的盲目行动,结果可想而知:

    三次皆回河都失败了,而且,每次都引发超级大洪水。

    如此一番乱折腾,不仅没有防住北方强邻,还将勉强可治的黄河变得没法治。

    传统的中原粮仓,也折腾成了活下去都要靠运气的“黄泛区”。

    所以,时人对约束黄河之水的行为,皆抱着恐惧和排斥心理。

    已经看淡生死的彭如圭劝谏徐泽,就是不希望他再逆天而行,造成更大的灾难。

    河堤下,林冲已经带着柴进回来复命了。

    徐泽朝二人点头,示意他们稍等,随即转向彭如圭,语气坚定地道:

    “不!远在数千年前的上古,大禹就统彼时还很少的华夏子民,成功治理了同样泛滥的黄河之水。可见黄河不是不能治,而是不能乱治。赵宋几十年来之所以治水失败,原因也不在治水,而是幻想以水治人!”

    “黄河是华夏文明之河,一直都没有完成大一统的赵宋王朝囿于割据,还想将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也困于自己的小格局内,当然会失败!”

    “黄河能治且一定能治好,但治水之前先治人,治黄河之前,先收拾这旧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