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明1435刘佩的要求一行人很快就穿城而过,来到了刘佩的大帐。这时候代善还真的害怕了!因为他看到这里的士兵数量极多,而且每个他看到的士兵身上都有铁甲!
最关键的一点,这些士兵的精神面貌极为昂扬!每个人看起来都杀气腾腾的!代善知道这可是精兵的标志!可以说眼前的山东兵马和以前他们收拾过的明军根本就不是一路的货色!对付他们就要有付出大批伤亡的决心!
等他进入刘佩的大帐,发现大帐当中人并不多,只有七八个人。想来中间端坐的那个面带短须的人就是刘佩了!
代善仔细看了看刘佩,觉得他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人物那样有奇怪的特质!想到这里,代善不由得微微摇了摇头,让自己清醒起来。
刘佩看到了代善的举动,对代善又看低了几分!而且此前他正在和杨景发他们打赌,猜测代善到底是来做什么的?不过看他的样子,刘佩就知道自己差不多是要赢了!
侍卫上前通禀了代善的名字,也介绍过刘佩后。代善就拱手说道:“本王是大清国和硕礼亲王代善,见过刘总兵。”
刘佩一愣,他没想到代善居然能够抢先拱手施礼。不过既然代善施礼了,刘佩自然也是不能失礼。于是他站起身来拱手还礼说道:“本官乃是山东总兵刘佩!见过礼亲王。来人,给礼亲王上坐!”
侍卫端来一把椅子放在刘佩下手。杨景发等人则在代善对面坐下。侍卫端来茶水之后退下,这时刘佩才说道:“不知礼亲王前来,多有怠慢了!只是本官不知礼亲王所为何来?要知道,你我双方还正在厮杀之中啊!”
代善放下茶杯说道:“刘大人,本王乃是为了两家罢兵修和而来!”
杨景发几人相互对视了一下,心中颇为高兴!因为清军要是服软了,他们就可以把注意力转回到关内!以他们的实力,扫平天下指日可待!到时候荣华富贵自
然是滚滚而来!
刘佩虽然猜到了代善的来益,但他还是说道:“哦,你我双方的厮杀尚未分个胜负,如何就要罢兵了?”
代善说道:“刀兵一起,难免生灵涂炭!对你我两方都很不利!所以我家王爷才派我来和刘大人商议两家罢兵的事情!更何况刘大人在大明内部还有要事要处理吧?我大清此时愿意议和,对大人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
去刘佩故作不满的说道:“礼亲王此言差矣!这打仗嘛,总要分个胜负!我正准备深入辽东,犁庭扫穴,恢复我大明故土!到时候我们分个胜负,自然也就罢兵了!”
代善呵呵笑道:“刘大人又何必将话说的这么苛刻!不如先看看了我家摄政王的亲笔书信再做决定!”
说完代善从怀中取出书信交给侍卫,由侍卫转交给刘佩。刘佩打开信件细细观看,心中不由得连连点头!这多尔衮果然是个枭雄人物,能屈能伸!日后必成大患!所以以后开战的时候留他不得!
看完了多尔衮的信,刘佩用手按着信沉默不语,在心里仔细权衡着。而代善则缓缓地抿着茶水。他觉得刘佩不会马上做出决定,估计自己还要在营地里停留个一两天。毕竟议和的事情很大,总要和下面商议一番。
他一边喝着茶水,一边打量对面的杨景发等人。结果他惊讶的发现,刘佩手下的这些人都很年轻!其中杨景发算是年纪比较大的。这不由得让他有些感慨!
在清军之中,出色的后背不多!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岳托,还离奇的死在了大明境内!根据情报,应该就是山东兵马下的狠手!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突然听见刘佩说道:“议和的事情我答应了!不过条件要有些修改。”
代善惊讶的说道:“请刘大人赐教。”
刘佩说道:“朝鲜乃是我大明属国,必须在我大明的保护之下!所以这一条是不必
再说了。不过作为补偿,我可以将金州,旅顺一带的人马全部撤掉,将整个辽东半岛让给你们。”
代善迅速在心中盘算一番,觉得刘佩的这个要求是可以答应的!因为在辽东半岛上,清军还放了3万人和山东兵马对峙。如果山东兵马从辽东半岛撤出的话,这3万人就可以抽出来了!这就等于增加了一支机动力量!
而且代善觉得刘佩之所以愿意把辽东半岛的兵马抽走,就是准备全力转向关内!到时候说不定朝鲜也没剩下几个人。等刘佩忙于关内事务的时候,就可以再次尝试攻打朝鲜!恐怕那时候刘佩也是鞭长莫及了!
所以代善思索片刻之后说道:“这一条我代我家摄政王答应下来了!不知道刘大人可还有什么其他要求?”
刘佩点头说道:“有的。双方就以小凌河为界。不要提什么让我退回山海关的事情了,那是不可能的这里都是我的士兵们用鲜血打回来的!嗯,另外我想你们送来的汉人奴隶应该都是老弱病残!这些我都不挑,就以五千人为准,我要求把他们的家人一起送过来。”
代善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完全可以接受!因为在他到来之前,他和多尔衮都已经估计到了刘佩不肯退后的可能性。说让刘佩退到山海关只是漫天要价而已。
至于那些汉人奴隶,代善他们确实打算将送来的人全部安排成老弱病残。至于刘佩要求加上他们的家人,最多也不过就是由五千人人变成一万多人而已!这对奴隶众多的大清来说,根本就最简单的事情!如果各家不愿意出奴隶,干脆就将那些汉人平民直接打成奴隶送过来就是了!
代善点头说道:“这一条我们可以答应下来!我保证送过来的都是一家人。还请刘大人说下一条吧!”
刘佩缓缓摇头说道:“没有下一条了!做到这两条,我就收兵回山海关!我不过我会在锦州和高台堡一线留下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