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海君如死狗般酩酊大醉,待相送的饶邑馆吏走后,他便麻利的翻身从床上坐起,附在秦梦耳边说道:“傅豹起兵之事绝非如此简单!”
仓海君咽口唾沫,眼睛明亮的接着说道:“适才我注意到他身边的那名舍人,似乎在哪里见过,想来想去,才想到此人曾是秦王子异未即位时的舍人,我记得清楚这人曾拜访过公子子傒。”
秦梦听闻头皮不禁发麻,想到在安阳时,吕不韦曾轻描淡写的说出墨门在饶邑遇难之事,再加上仓海君这般一说,那么傅豹起兵伐燕难保不是吕不韦在背后主使。
曾经秦梦也想过饶邑之事有没有秦国的影子,想来想去,觉得不大可能,因为这不符合秦国远攻近交外交的战略。然而今日见到了中山国的王孙,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
饶邑起兵,最终要牵扯到昔日为赵国占领的中山国旧地,若是那些希望中山国复辟的旧势力起兵响应,必然会让赵国措手不及,再加上燕国若为东胡和傅豹夹击,不论胜败战火都会引向赵国北地代郡。到那时赵国内忧外患,必当焦头烂额。
这时在赵南面虎视眈眈的秦国,便可放心攻赵,想必定会轻松拿下不少城邑来的。
想及于此,秦梦不禁佩服吕不韦的绝妙盘算,看来当初自己想当然的认为吕不韦会鼓动齐国出兵讨伐饶邑想法过于简单了。
此时崔广恐怕早就将郑姬送到了齐相后胜手中,吕不韦若是到了临淄,必不会鼓动齐国讨伐饶邑,相反定会千方百计平息事端。看来也不用指望齐国能派大兵来威慑饶邑助自己一臂之力了。
秦梦正和仓海君探讨秦人于此事得益多少时,臧卓娅为秦梦端来了洗漱水,不想一进门便将水洒了一地。秦梦这才注意到她,这么冷的天,头上大汗淋漓,手却在不停颤抖。
似乎藏卓娅今夜一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秦梦接过她手盆具,轻声问道:“姊姊,这是怎么了?是否身体不适?”
臧卓娅低头不语,只是点了点头。秦梦还以为人家女子生理周期到了,便催促她回房间好生休息,不想藏卓雅就是不去,最后秦梦硬把他拉到房间里去了。
进了屋来,臧卓娅关上门,背靠门上,这突入其来的一幕很令秦梦震惊,还以为她这要强抢民男。不想臧卓娅立时泪崩,双膝跪在了秦梦身前,眼泪汪汪的看着秦梦说道:“大宗伯救我!”
藏卓娅接着哭诉道:“奴婢不该向你隐瞒真实身份!今日那司马胜他认得我,恐怕他不会轻易放过我的!”
初始秦梦还以为她这是遇上熟识的人了便也没在意,还将其扶到床榻之上,不想藏卓娅又说道:“中山王孙中山复早死,那少年就是一傀儡!司马胜此人毒辣无比,谋夺了我父王所有的家产,祖母惨死刀下,还将妾身家里一百多口人屠戮殆尽……”藏卓娅话未说完,便泣不成声。
她的哭诉惊得秦梦张大了嘴巴,秦梦也变得结巴道:“你,你,你是中山王女?”
不错!臧卓娅确实是末代中山国君中山尚的后裔。当年中山国被赵灭,王尚被迁至肤施,其公子为大司马护卫着逃到了东胡草原上,那公子也就是臧卓娅的父王,长大后娶胡女为妻,有一女一子。
前些年,幼子夭折,中山王的隐公子也一命呜呼,追随他的一班老臣也都老去,中山复辟大梦就此终结。大司马之孙司马胜觊觎中山隐公子丰厚的家财,便联合东胡马贼,杀了臧卓雅一家老小。
幸运的是,臧卓娅跑了出来,却在赵地边塞被人所掳,转而被卖给了人牙子,结果机缘巧合来到繁阳,差点遭受晋布蹂躏,而后被秦梦所救!
中山国之所以灭国,其中有个原因,就是中山王专行仁义,贵儒学。秦梦现在想来,便理解了当初路过戚城子路坟时臧卓娅为何对论语感兴趣,更理解了她做事毛手毛脚的原因,她是养尊处优惯了哪里懂得这些仆役们做事啊!
秦梦听完臧卓娅的哭诉,又感叹道:“这时代,遍地都是公子公孙啊!”
秦梦安慰臧卓娅不要哭,然而越是安慰越是哭的厉害,先是秦梦为了安慰她抱了抱她,到最后不知怎么的,被她抱着不松手,自己倒成了她怀中的软玉温香!
现在不是哭泣的时候,饶邑城中的情况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也非仓海君所说杀了傅豹就可以取而代之这么简单,司马胜到底窝藏何种祸心?他们拥立假公孙所图为何?更不知司马胜下一步会对臧卓雅怎么样?
秦梦从臧卓娅怀中钻了出来,要去找仓海君,鲁勾践商量对策。就在这时,房顶之上砖瓦嘁嘁喳喳响个不停,忽然扑通一声,不知何物落入了院中。
面对异常状况,臧卓娅也不再哭泣,和秦梦疾奔出了房门,只见院中鲁勾践早立在院中手持长剑,指着地上蜷曲的一人。
另有墨门弟子翻身上房,围住了一个黑衣之人。房上黑衣人镇定自若,不慌不忙从房上一跃而下,站在了鲁勾践对面,呵呵笑了两声,说道:“墨门隐者果然出手不凡,勾践贤弟,多年不见,别来无恙啊!”
鲁勾践听闻,当即挥手制止了欲要围上来的墨门弟子,将剑交给了旁边兄弟,上前向那人拱手施礼,满是惊喜之意问道:“怎么是舒祺兄长?勾践万万想不到在此遇上故人!”
鲁勾践甚是恭敬的将那人迎入房中,而后俯在秦梦耳边说道:“秦子,此乃赵王的黑衣侍卫长,舒祺!快进屋来,我与你引荐!”
当年左师触龙曾为劝赵太后质押公子到齐国现身说法,说自己也有爱子名叫舒祺,今年十五,也舍不得让他当黑衣侍卫,但为君臣大义也只能忍痛割爱。
没想到赵王身边果然有黑衣侍卫,而且还叫舒祺,看来这些与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记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