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生听着震耳聋的轰隆声,和齐刷刷的排枪声,嘴角不露出了一丝微笑。
兔崽子们,没有老子的命令,竟然胆敢拔寨起营全军出动,太过分了。
等会儿老子到了地方,在收拾你们。
俗话说有底气,腰杆子就硬。
明军前来支援,而且听动静应该是全军出动。
连震天雷和火油弹都带来了,这动静闹得有点大。
这是郑长生所没有想到的事。
此刻郑长生面带微笑:“老祖宗,不要担忧,你听这不是地龙翻。
而是我大明军队的火油弹和震天雷。
你听那一阵阵的砰砰声,是我大明锦衣三千营的排枪。
我们有救了,云台三寨有救了!”
啥?格家老祖宗都傻眼了。
不是地龙翻,这怎么可能呢?
到底什么是震天雷?什么是火油弹,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动静?
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啊。
明朝的军队什么时候强大到如此的地步了?
当年蒙古人那么厉害,也不过是快马弯刀而已。
何曾有过这等堪比地龙翻的武器呢?
他的心中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现在这一刻,他觉得孙子格吉鲁的决定,正确无比。
中原王朝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力,连地龙翻的效果都能够制造得出来。
这该是何等的强大啊?
当年的地龙翻,侗区人民死伤无数,多少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那种惨相他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亲经历者,他的感官要比老仆人小六子,来的更为强烈。
格云朵眼角眉梢露出了喜悦之色,上前搀扶着格家老祖宗:“老祖宗,明军来了,是他……他的手下。
我们格家有救了!”
言谈举止间充满着惊喜和幸福,羞之下,小女儿态尽显无疑。
格家老祖宗用拐杖狠狠的拄了一下脚边的山石:“小六子,走,回山寨!
老朽要把吴勉和袁为正两个狼子野心的兔崽子千刀万剐。”
……
……
明军大营在郑长生离开后就有点风声鹤唳的意思。
全军戒备,留守的这些将官,以王大龙为首全部聚集在中军大帐。
“兄弟们,郑伯爷孤赴约。
此行还真说不好是吉还是凶,在坐的诸位或许官阶比在下高,可是在下也顾不得什么了。
如果有什么得罪诸位的地方,请各位多多海涵。
临行之前,皇上他老人家千叮咛万嘱咐于在下,无论如何,哪怕是拼上命,也要确保永和伯爷万无一失。
所以在下,背着永和伯爷做了一个决定。
我让小旗官郑小刀和郑小斧,冒充车夫携带武器,跟随郑伯爷,以策完全。
并且告诉他,到了紧要关头就发出信号箭,我们整个大明军队,就是他们强大的后援。”
啥玩意儿?跟谁在伯爷边,毫不起眼的一个随从,竟然是皇上亲口指派的保护伯爷的人。
这个消息顿时炸了锅。
整个的中军大帐里,交头接耳嗡嗡声不断。
谁能想到王大龙,这个跟霜打的茄子似的,蔫了吧唧的,三棍子打不出来一个闷的人,竟然是皇上的人?
皇上的人代表着什么?
那还用问,肯定就代表了皇上呗。
他的话,在远离京师几千里之遥的侗区,可不就相当于皇上的旨意呗。
虽然,锦衣三千营,以郑长生的命令,马首是瞻。
可是,郑长生孤犯险,原本就是所有人都反对的。
虽然郑长生下了,不让明军跟随的命令,但是,现在随着王大龙的而出,说明真相后,所有人一致赞同。
主帅犯险,这万一出了问题,群龙无首之下可如何是好?
于是,王大龙的想法和明军所有将官的想法不谋而合。
最后一次决定,哪怕是将来郑长生回来找他们的后账,他们也认了。
明军携带震天雷,火油弹,以及大量的强弓硬弩,尾随着郑长生直奔云台三寨。
一路上他们远远的跟着,不过却派出了暗哨。
当郑长生他们在鹰嘴岩遇到危险的时候,探子就赶忙回来报信。
可是当他们赶到的时候,却发现满地的尸体。
这一幕,可把王大龙和所有的明军将领们吓坏了。
赶忙上前搜检尸体,忙活了半天,他们没有发现郑长生的尸体。
额,所有人心中这才松了一口气。
没有想到伯爷竟然如此神勇,三个人就敢于直面数倍于己的敌人。
而且是完胜的结果,这些黑衣人上的弹孔和刺刀的捅过的伤痕,很好的证明了他们的推测。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所有人都把心提到嗓子眼里了。
尤其是王大龙,他上可是担负着使命的。
他很郑长生是一体的,郑长生要是有什么不测,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他也就不用活了。
不光他不用活,估计他全家都不用再活了。
盛怒之下的老朱,绝bī)会给他来个满门抄斩的。
可是他也明白,郑长生此行的意义所在。
这是去跟侗区十八寨的人商谈改土归流一事儿。
不带一兵一卒,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催化剂。
昭示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不动刀兵,一切问题谈判桌上面说。
这要是被发现永和伯后还带着大明的精锐部队,这就不好解释了。
这肯定会让永和伯在谈判桌上很难堪的。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什么也没有永和伯爷的命金贵啊!
于是,前锋营的最精锐的探子被撒了出去。
他们接到的命令,尽可能的接近永和伯,也尽可能的不在侗人面前暴露自己。
也不得不说王大龙这家伙的恒心,他就本着一条,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保护好郑长生,至于其他的全他妈扯淡。
也幸亏有了他的这一手安排,当郑小刀和郑小斧发出信号箭的时候,探子才能及时的把消息传回给明军大本营的后续部队。
当接到永和伯爷求救的信号箭之后,王大龙一拍大腿:“的,果然有诈,兄弟们cāo)起家伙,杀进云台三寨,救出永和伯爷。”
这一声招呼,两三千的明军倾巢出动。
由于他们不敢跟得太近,离郑长生有十里之遥,不过对于长途奔袭习惯了的三千营的人来说,太小儿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