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晋皇族 > 第六十二章鲜出炉

第六十二章鲜出炉

    晋朝第一版科举,俗称科举一点零临时简化版就此诞生了。

    此次科举考试,一百分制,分为三个大题目。

    第一个大题目是作诗,二十分!

    作诗这一大题之中,分为四个小题目,每个小题目对作诗的要求不同,每小题五分!

    这算是考核士子们的才学,同样也是基本功。毕竟,只要熟读圣贤文章,古时的诗词歌赋,不会写也会作几首打油诗。

    什么,你一点打油诗都不会?

    那你还算什么士子,背个锤子的书,尽快滚回家种田吧。

    当然,要真是不会,也不强求,可以作赋!

    赋和诗一样,只要写出来能入眼,那就可以给分!

    这算是姜承枭的一次试探,万一这个时代的士子真的不喜欢写诗怎么办,毕竟晋承汉,大家都喜欢汉赋。

    关于晋室的文化发展,目前并不茂盛。一来是因为武风盛行,二来大家都对曹魏朝时期被柔然打成狗很有意见,对他们搞得那个乐府诗不是很喜欢。

    所以,既可以作诗也可以作赋。

    第二个大题目则是算数,三十分!

    算数分为三大题,每题十分,要求写出详尽的解题思路。

    数学培养逻辑思维,这一点姜承枭还是知道的,甭管将来能不能诞生伟大的数学家,先给种子埋进去,让大家知道算数的重要性!

    第三个大题目则是策问,四十分!

    策问的范围比较广,什么都可以写,算是变相的寻问‘国政’之策。

    但是正因为考核的范围广泛,所以它也难。这一题相当于综合了士子全部的学识、眼光、见识、想法等等。

    胸中无丘壑,怎道社稷文?

    剩下的十分是书法分,简而言之就是看你字写的好不好看,要是你写的和鳖爬一样,将来当了官还得了,谁能看懂你写的文章什么意思。

    六位尚书看着手中的白纸,上面关于科举的详细流程,脑子里面乱糟糟的。

    一边是心惊这份流程的完善,昭王的早有预谋。另一边又是感慨,这科举一出,可以说是改天换地了。

    裴矩嘴角苦涩,他还记得之前昭王提过一次这个科举,可是这次的计划比上次的还要完善,这足以说明昭王从没放弃过实行科举之策。

    可是这次,他无法阻止了。

    一来六位尚书其他人不可能和他联手,二来他也不敢再度违逆姜承枭的意思。

    如果真的阻止这个科举,那又回归了之前的那个问题,谁来担任大中正官?

    “诸位以为如何?”姜承枭左右看了看。

    韦施笕问道:“王上,这科举,都有那些人可以参与啊?”

    这句话问出来,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这个问题很严肃啊,总不能一下子让全天下的士子都来考试吧,那什么时候能考完?

    更何况,他们担心昭王会一下子放开所有限制,不经过筛选,泥腿子也能送上来参加科举,这不是在打他们世家的脸么。

    对此,姜承枭自然是清楚他们内心想法的,便道:“各郡依人口定名额,由郡守、县令背书推举,若是参与科举的士子有舞弊现象,郡守和县令一同连坐。同时,作奸犯科者不准参与科举。”

    这个草创的科举,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要想一下子尽善尽美那是不可能的,总得考虑世家的感受,不然他们在底下阳奉阴违可就得不偿失了。

    闻言,裴矩等人顿时松了口气,还好昭王没有说所有人都能参与。现在的情况他们还能接受,毕竟郡守和县令推选的人,他们还是有机会插手的。

    当然,最终拍板决定权,他们已经失去了。

    换句话说,族中子弟以后要想为官,那就得拿出真才实学,否则一切空谈。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解决目前情况的唯一办法,唯一一个让所有人都无话可说的办法。

    大家各凭本事考试,谁得分高,谁当官,谁有意见?

    “诸位爱卿,可有问题了?”姜承枭问道。

    纵使姜承枭现在很想放开全部限制,但是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强制推行了,最后考的分高的,肯定还是在世家族学学习的士子。

    普通的寒门想要出人才,目前来说还有困难。

    如果类似杜如明那样的人才能多来几个,姜承枭就要笑开花了。

    裴矩拱手道:“王上,臣以为,非家世清白者不可参与科举。”

    “哦,裴公具体说说。”

    “是,王上。臣担心少数偏远郡县,有人行贪贿之事,擅改士子籍贯,或是贿赂县令、郡守,以此乱来。尤其是商贾,不可不防。”

    “善,裴公所言有理。”姜承枭点头,姜到底还是老得辣。

    这一点他就给疏忽了。

    旋即,就科举的问题,众臣陷入深入讨论,各种防患于未然的问题,解决方案纷纷提出。

    这个时候姜承枭心中倒是有些许安慰,一个人的精力到底还是有限的,他有很多的事情都没有考虑到位,贸然实时确实会出问题。经过众臣的查补阙漏,基本上将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到了。

    当然,考试的时候肯定还会有其他的问题,不过那得要慢慢的改,想要一下子达到完美,那是痴人说梦。

    两个时辰后,晋朝第一版科举文案正式通过。昭王以及六相纷纷署名表示赞同,不日实施。

    这个时候,南霁云走了进来。

    “王上,王后娘娘让人给各位大人送来了汤膳。”

    “哦,好,拿进来给各位大人吧。”姜承枭放下手中奏折,看了看窗外,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内侍们将汤膳端进来递给六位尚书,王晖、温雁飞以及昭王。

    姜承枭打开食盒,里面的汤膳气味飘出,他嘴角一勾,这味道是夫人亲手熬出来的。

    “诸位,这是王后亲手熬的排骨汤,里面放了山参、红枣等物,都是大补的。”

    “谢王后娘娘。”六位尚书纷纷放下手头工作,拱手一礼。

    现在晋室百姓基本上接受了家养的野豪,这玩意不仅浑身上下都能吃,而且不用担心繁殖问题。

    一窝能生好几个,浑身上下都是宝。

    猪头肉、猪耳朵、猪排骨、猪大腿、猪里脊等等等。

    不用姜承枭宣传,汉人基因里面的被动技能自然而然的就触发了,各种吃法都被搬上了餐桌。

    如果说牛要用来耕地舍不得吃,那野豪就不同了,百姓们有能力的几乎家家养一只,反正就和放牛一样,天天放出去觅食,晚上再拉回来关着。

    既能吃肉,又能卖钱。

    本来是军中的肉食,现在也流入了平常的百姓家里。

    六位尚书吃了猪排骨都说好,都说妙,都赞王后手艺无双。

    一时间,紫微殿里面充满了香气,喝汤喝得‘呼啦呼啦’的。

    科举的事情基本上通过了,不日之后便在大朝上公布了这件事情,同时着手让各郡开始甄选士子,待九月至太原参与科举考试。

    由于是六相加上昭王全部同意的,这件事情推行的很顺利,没有那个不长眼的跳出来说三道四的。

    得知这个消息的士子们纷纷目瞪口呆。

    还能有这种操作?

    这科举简直就是‘开创’之举。

    有人高兴,有人难过。

    高兴的是一些出身不好的寒门子弟,他们或是偏远郡县的小家族出身,或是大家族的旁系末枝出身。

    如今有了科举,这就相当于给了一个让他们和世家嫡子竞争的机会,这让他们如何能不激动?

    难过的自然是混吃等死的世家子弟了,他们有的没有真才实学,就等着中正选士,走后门混个官。可是科举一出,这如何能混?

    王诏里面可是说了,要是舞弊贿赂,一经发现,全部一并罚罪,且三代以内不准出仕!

    更关键的是,这次考试是公平竞争,谁家孩子厉害,就录取谁。这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名额分配,如此一来,底下的人谁敢推举一些没有本事的废物进来考试?

    浪费名额倒是其次,到时候某某世家要是一个没考上,那可就让人笑掉大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