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日月永在 > 第七十六章:新学种子(下)

第七十六章:新学种子(下)

    东陵,位于孝陵东侧,属于皇陵的伴建陵墓群。

    这里,是大明绝对的禁忌所在。是除了朱允炆,任何人都不能踏足的地方,便是宗亲藩王,若是没有朱允炆的允许,擅自进入孝陵,都逃不掉刽子手的鬼头刀。

    早年的周王朱橚,就是因为擅自赶往凤阳祖地,而被太祖罢黜为民,发配云南戍边数年之久,若不是朱标求情,怕是要生生死在边疆。

    而实际上,在如此神秘的禁地之中,东陵这个墓群,此时还只是一片空空荡荡、乱石遍地的空地。

    因为作为明皇陵核心的孝陵主体都还没有施工完全,除了太祖和孝慈皇后合葬的墓室之外,大多数的主体建筑还在建设中,自然没有余力来修筑东陵这个伴建墓群。

    而在东陵一处明显被人为清空的平地上,搭建了大大小小上百个草庐精舍,隔着上百步,隐隐约约的可以听到不少嘈杂的人声。

    一大批看起来在弱冠之年的青年,正在这一片建筑群中来回走动,偶有三两成群,手里捧着书籍交头接耳者,仿佛成了一处读书人修身养性、求学问知的盛文所在。

    陈冲便是这其中一员,当他被武进遣人送来这里的时候,看着眼前一间间熟悉的草庐,顿时心中有了一种回家的温馨感,如果不是周遭站满了冷酷的锦衣卫,阴翳的宫中宦官,大家伙心里可能会轻松许多。

    陈冲不知道这里是哪,他只知道来到此处的第一天,一个太监就告诉他绝不允许往西走,否则杀无赦,所以隔着郁郁葱葱的松林,陈冲几次向西眺望,都看不真切,西边,到底是什么所在。

    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陈冲倒也宽下了心,既然周围有如此多的锦衣卫和宦官,说明这是朝廷重点关切的地头,他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没必要刨根问底。

    当晚,陈冲就领取了一些生活用品。还有来到这里,每个人都必须要拿到的两本书。

    陈冲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书,准确来说,这不能叫做书,第一本书里面的内容繁杂且凌乱,第一页的内容可能还是某个府县的县志奇闻,而第二页就变成了去年某省的岁入开支,第三页就变成了一篇军报。

    而第二本书,却是完全空白。

    “这第二本是留给你们写观后感的。”

    有宦官解释着,“根据第一本书里的内容,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到第二本书上,畅所欲言,不做限制,尔等也可以互相探讨,取长补短。”

    就这样,陈冲在这里一晃过了有半个月,总算是将那一本空白的书填满了自己的胡思乱想,然后便由宦官收走。

    “你说,咱们在这里到底是做什么的?”

    陈冲经常会跟同庐舍内的室友聊到这个话题,什么猜测都有,问得多了,反而更觉得心里痒的厉害。

    “咣~!”

    一声锣响,静谧的营地内顿时炸开了锅,陈冲知道,这是集结的锣声,平日里只在开饭的时候敲响。

    此时辰时刚过,敲哪门子的集结锣啊。

    当下也顾不上满脑袋的雾水,陈冲慌忙冲出庐舍,跑到平日里集结的空地上站好,然后便开始四下张望起来。

    “咚咚咚。”

    耳畔间,开始响起整齐的闷响,陈冲一低头便看见脚下的碎石都开始震动起来。

    “很多人。”

    身旁一个年轻的男子开口道,“最少五千。”

    陈冲认识他,叫纪纲,是山东一个卫所里的军户,不仅文采不错,更有一身极好精湛的武艺,堪称文武全才。

    “如此整齐划一的落脚声,除了新军,天底下找不出第二支。”

    纪纲面色淡然的说道,“准是皇帝圣驾来了。”

    陈冲脸上便浮起惊骇之色,冲着声音的方向看去,透过升腾起的淡淡尘雾,影绰绰确实有不少的人影正在快速赶来,还有一架巨大的御辇。

    “陛下圣驾至,跪!”

    人群的四周有小太监唱礼,紧跟着,整座山头上再无一人敢站,齐齐面南而跪,将脑袋埋在尘埃之中。

    足足过了五分钟,陈冲的余光才瞥到那御辇的模样,通体金玉璀璨,宽约三丈有余,由九匹白马拉动。

    好气派啊!难不成真是皇帝老子来了?

    陈冲激动的在心里狂喊,列祖列宗,你们快睁眼看看,你们的坟头冒青烟啦。

    朱允炆打御辇中撩帘走出来,看着跪满眼帘的三百余,自全国各地挑出来的新学种子,满意的笑了笑。

    这三百人的出身全是最干净的,用后世的话说,便是政审三辈都合格的良民。

    这里面没有一个是出身官宦之家,地位最高的,也不过是一个胥吏,多数,都还是普通商贾和小地主家的孩子,他们识字有一定的学问,但学历普遍都不高,没有一个举人。

    家庭富裕却底子清白,是良顺之民,恃强凌弱都不敢,哪里有胆子对抗朝廷。

    识字有学问,但学历不高,说明还没有受到传统儒学的过度迫害,思想上还处在高度开放的阶段,不会排斥新学,具备对新生学说的接受基础。

    还有出身各地卫所的军户,多是千户、百户家的孩子,自小练武习文,精读军略,将来培养出来扔进讲武堂进行一番系统的学习,到了军队里,就有了几分新时代军人的样子。

    这,都是未来大明走向盛世的种子啊!

    “平身吧。”

    朱允炆自车辂上下来,身后的双喜便收起软凳,紧紧跟随。

    “谢吾皇万岁。”

    几百号人哆嗦着嘴,虽然站了起来,却只有一个人敢抬起头直视朱允炆的,其他人全都低着脑袋瑟瑟发抖。

    “大胆!”

    双喜恼了,一步跨出指着那人。“谁准你抬头面圣的!狂悖无礼,拉出去砍了!”

    马上就有两个锦衣卫走出,却被朱允炆喊住。

    “算了!”

    朱允炆看着那人,心里便有了三分兴趣,“好大的胆子,莫非不知道冒犯天颜的罪过吗?”

    那人就直直盯着朱允炆,闻言微微弯腰,“草民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也只是一个同知,遍数整个天下,又能有几人有幸一睹君父天颜,草民能看上几眼,死也心甘了。”

    “你叫什么名字?”

    “草民山东卫军户纪纲,叩问吾皇,圣躬金安!”

    汉子伏跪于地,大声喊道。

    纪纲,好耳熟的名字。

    朱允炆微微蹙眉,却怎么也想不起历史上有这号人物,他的历史知识实在是忘的太多了。

    罢了,既然有点印象,那说明这是个能人。

    当下心里就愉快起来,“呵呵,倒是机灵,起来吧。”

    谁知道那纪纲并没有起身,又喊了一嗓子,“草民纪纲,叩问吾皇圣躬金安。”

    朱允炆顿时大笑。

    “哈哈哈哈,是个人物。朕安,起来吧。”

    眼前这几百号人,连一个敢抬头面圣的都没有,唯独这纪纲,不仅气度上不卑不亢,还有胆子向皇帝问安,皇帝不回话,还不乐意。

    不得不说,就这一面之缘,朱允炆心里记下了这个人。

    纪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