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萌芽,老子并不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但却无疑是首先对其作出系统总结与论述的,其蕴含着朴素辩证法的《道德经》堪称是不朽的经典,他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华夏两千多年,即使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也始终没法将其完全排挤掉。除了信奉出世、历史上留下的实绩不多之外,老子从各个方面都符合“圣人”的标准,因此并没有多少人提出异议。
唯一存在较大争议的是第四位人选,李晖经过反复的权衡,最后还是选定了孔子。随着墨家的复兴,思想上与其尖锐对立的儒家自然被踩到了脚下,他为什么要将儒家的创始人称为圣人呢?
“与另外三位圣人相比,孔丘的成色是要差一些,本身的人品就没那么完美,而且他根据周礼创出的儒家思想(哪怕是孔子的原版)也有很多问题,但仅仅是有教无类、首开私学这一件事,功绩就足以光照千古,而且孔子的弟子数量最多、成材也最多,这是墨子都比不上的,‘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到了今天也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子产改革官学虽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郑国只是小国、影响力有限,没能在华夏迅速推广开来,影响上要比诸子私学小得多,所以孔子就算有千般不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李晖明面上是这样解释的,但真正的原因却不仅仅如此。
孔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显学,后来更是成为了各个大一统朝代的统治思想,两千多年来对华夏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了华夏文化的代名词。如果简单粗暴地将其完全否定,难免会造成现代中国与古代华夏的割裂,影响国民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何况孔子虽然方向错了,但却是在探索道路的过程中犯错,即使收获的只是教训,也同样值得尊敬,给他上一个“圣人”的尊号并不为过。
不过,李晖尊敬的只是孔子个人的功绩,对儒家思想却仍然坚持批判为主的态度,而孔子的后代子孙更不会因为孔子封圣获得什么优待。事实上,衍圣公一家现在还在青藏高原接受劳动改造呢,由于环境恶劣、自己又长期养尊处优而体质不佳,几年下来已经是十不存一了,但李晖仍然没有赦免他们的意思,每次华夏沦陷的时候都卖身投靠异族、而且都是远未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便当起了汉奸,孔家后人的身份又极度地放大了恶劣影响,这罪行实在太重了,别说他们是孔子的后代、而且还很可能是假冒的,就算他们是祖师爷墨子的后代,也一样罪无可赦!
对历史上的那些较为正面的儒家代表人物,李晖倒还是给予了较为公允、甚至可以说是过于宽容的评价,可是不好的地方冠以“受到儒家思想的毒害,不能全怪个人。”来推脱、好的地方则以“走错了路还能有这样大的功绩,真是令人敬佩。”来加倍褒扬,这些大儒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一定会跳出来跟李晖拼命
不过呢,现世却没有几个儒生跳出来反抗暴政,这一方面是儒家思经过满清的阉割之后彻底节操丧尽,士人明哲保身不会有半点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则是自189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旧官僚或者官绅子弟得到了任用或者提拔,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只要自己有官做,谁管儒家的历史评价怎么样呢?
李晖这样做也是没办法的,他之所以在开国之后的前三年里全靠领导力其实不足的生化兵稳住全国的形势并推行包括地基计划在内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除了因为满清之前做得太糟,新政权只要不太差劲都能获得民众的拥戴外,更重要的是李晖给予了地方上极大的自治权,中央只管那些重点项目和基本政策,甚至就连国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被压得极低(若非青霉素等暴利商品都被中央控制,中央财政只怕连满清都不如。),这才回避了生化兵领导力不足的大难题。
是的,在建国之后的前两年里,华夏共和国地位最高的三公居然一直由元首李晖兼任,二品以上的京官位置大部分都空着,而国家却始终没出大的乱子,让西方列强无不惊呼奇迹,还好中国历史上出过朱元璋这位超级劳模,李晖倒不怕别人怀疑什么。
不过就算将权力尽量下放地方,李晖也还是累得精疲力尽,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他怀疑自己恐怕连50岁都活不到(再次向老朱致敬,那精力实在是太恐怖了。)。
何况这样的临时性措施本来就不是长久之计,虽然生化兵的忠诚度不必担心,但这样的制度一旦存在的时间太长形成了传统,想再将权力收回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因此建国后没过几年,李晖就开始废除那些临时性的措施,将权力逐步收回中央,而之前一直空悬着的那些高品级京官职位也终于一个个名花有主了
至于人选,其中一部分是中高级军官统筹协调能力较强被组织发现后转业过来,剩下的则基本都是完成改造的旧文人或就官僚,比如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宣传部长的梁启超和刚刚被任命为水利部长的清末状元张謇。
而船政系和留洋人员当中飞黄腾达的虽然比例很高,但绝对数量上其实有限,毕竟在解放前全中国也就那点人接受过近代教育,基数实在太少,其中有能力身居高位的自然就更没几个了。
不过,要比绝对数量,乙未革命期间及时反正并立下大功而得到留用的清军大将才是最少的,但是华夏共和国的首任丞相却恰恰出自其中,甚至就连他本人,对此也完全没有料到(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