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国崛起1857 > 第二十一节 取信(5)

第二十一节 取信(5)

    就像朱敬伦说的,肖阿巧真的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对乡勇如此,对洋人也是如此。

    但肖阿巧对广州人却很重要,因为大家都关注着他,而广州人对洋人和乡勇都很重要,谁都要争取广州人的态度。

    洋人希望通过肖阿巧立威,让广州人再也不敢对抗洋人的权威。而朱敬伦要做的,就是让广州人都生出反抗的心思,让洋人寝食难安,让他们还得防备着城内的反抗,让他们的兵力更加捉襟见肘。

    另外一个想法则是,通过逼洋人释放肖阿巧,借机打击洋人在广州人心中建立的威严,就好像之前巴夏礼强行从广州各大衙门中提走帮助过他们的汉奸一样,巴夏礼通过这种方法打击广州衙门的权威,朱敬伦也需要通过肖阿巧来打击洋人的权威。

    所以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洋人是绝对不愿意释放肖阿巧的,这等于自己在打自己的脸。

    但是巴夏礼别无选择,他跟赫德密议的时候,向赫德摊牌了。

    告诉赫德,他不得不让步,因为他们的兵力此时无法承受印度人不履行职责,他们需要这些印度人配合。

    赫德又问援兵的事情,因为援兵已经说了很久,按时间早该到了,八千英军一到,别说镇压广州的乡勇了,打到北京去也易如反掌,赫德对大英帝国的军队有绝对的信心。

    巴夏礼告诉赫德,援兵不会有了,八千英军不会到中国来了,全部开到了印度,甚至有可能的情况下,要尽快跟中国签订条约,从中国撤兵,援助印度。

    赫德这时候才知道印度大起义的绝密情报。同时他明白,他们真的没有选择了,必须放人。不但是需要这些印度兵帮他们维持广州城的秩序,通过还要要安抚他们不要像印度的同胞那样造反。

    至于中国乡勇会不会放人,那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了,中国人放人自然好,中国人不放人那更好,中国人要是杀了那个印度人,就更更好了,直接就激起印度人的仇恨了。

    但问题是,肖阿巧让谁送出去,如果不能直接送到乡勇手上,乡勇大可表示他们没见到人,所以他们必须当面送到乡勇手上,然后对方放不放人,英国人都给印度兵一个交代了。

    只是这种事太危险,上次大家出去谈判,都战战兢兢,而且乡勇的态度,实在是让人看不到任何诚意,谁敢保证这次派出去的人是安全的。

    最后还是赫德,他真是为了成功不要命,另外还有朱敬伦,赫德来找的朱敬伦,他是真的觉得朱敬伦能帮到他。另外还有几个印度兵首领,巴夏礼需要他们见证,证明他们真的释放了中国犯人,他们该做的都做了,中国人就是不放人,也怪不到英国人头上。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赫德和朱敬伦,以及三个包头巾的印度锡克教士兵,在上次几个八旗兵的保护下,另外依然带着柏贵家的家丁。只是广州富商伍崇曜已经不在队伍中了,他先是被英国人囚禁,接着被派去城外谈判,那日回到广州城,第二天他就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广州,谁也不知道他躲去了哪里。

    八旗压着肖阿巧往城外走去,一路上并不平静。

    一开始只有个别人认了出来,大喊了一声肖阿巧,紧接着越来越多围了上来。

    他们倒不是要干什么,就是看个稀罕,就好像啊Q看杀头一样,虽然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认识肖阿巧,但是爱热闹的人可都听过肖阿巧的名字,肖阿巧袭击洋人,那可是上过告示的。

    只不过当大多数人看清肖阿巧憔悴颓废的样子的时候,不免有些许失望,或许肖阿巧长得三头六臂他们才会蛮夷,才会符合他们心目中的好汉形象。

    反倒是肖阿巧突然来了精神,他本以为自己死定了,他甚至以为这次被带出来,就是拉去菜市场砍头的。他本来什么都不关心了,但没想到当有人朝他欢呼的时候,他的心中竟然莫名有些自得,他觉得自己这怎么也算得上英雄了吧。

    周围的百姓越来越多,跟着一行八旗兵向前走着,八旗兵们则各个昂首挺胸,摆出一副大爷样来,颇有一番趾高气扬的样子。

    见到这种情况,朱敬伦都不知道该感叹民心可用,还是敢哀伤人民麻木了。

    赫德的心情则是战战兢兢,他生怕此行中国人会杀了他,或者扣押他。但是这次出来,却绝对是解巴夏礼的燃眉之急,如果能成功,一定会给巴夏礼留下深深的印象,也许他之后就不会只是一个小小的领事馆二等翻译了,也许会成为参赞,日后会成为领事,最后是大使,几年后回到英国,女王会给他授勋,他就能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英国贵族了。

    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守信的前提下,哪怕他们不释放印度兵,至少也不能扣押他,更不能杀了他。

    朱敬伦也不安慰赫德,因为在这件事情中,他做了太多,那就要尽可能的少说,甚至从头至尾,他都没有主动给英国人接触,从来都是赫德来找他,多言多失,一句话说错,就会前功尽弃。

    所幸过程依然顺利,老百姓虽有相当多跟随的,但是大多跟到门口也就没了兴趣,因为他们以为肖阿巧是被拉到热闹的街区砍头的,到时候他们喊几声采,日后也有个跟朋友吹嘘的资本,可是他们竟然出城了,去什么地方鬼知道,大家都还要生活呢,就没人凑这个热闹了。

    带着肖阿巧来到石井圩,他们成功的找到了乡勇,而且直接在谈判的房间中见到了那个印度兵,让人意外的是,那个印度兵不但不显得憔悴,反而看起来比过去胖了一圈,而且精神奕奕的连嘀咕带比划的跟几个中国人在交流,这让赫德等人困惑不已。

    他们当然不知道,这个印度兵这段时间受到了贵客的待遇,整天吃的好,谁的好不说,还有向导陪着,游遍了周边的山山水水,还去山上古刹中,让庙里精通梵语的老和尚给念了好多经文。

    锡克教脱胎于印度教,印度教跟佛教则都源于婆罗门教,他们的研读的经文有相当多都是通用的,虽然印度人也已经丢失了梵语,可是念经的声调还是听的出来的,这让印度兵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唯一失望的大概就是中国人没找几个小姑娘来陪他。

    同时中国人还不断的向他灌输这样一种概念,那就是天竺跟中国是古老的朋友,有上千年的友谊,甚至不吝赞美的说,印度在古代一直都是中国的老师,中国僧人曾经多次到印度取经。还说中国人天然对印度人抱有好感,他们乡勇也不想跟印度人打仗,如果印度兵不打乡勇,乡勇也绝对不会向印度兵开一枪。

    显然这是在做战俘工作,中国人的战俘工作,连经年的老鬼子都能感化,更不用说一个涉世未深的印度土兵了,当然林福祥的人工作做的还很生疏,如果是朱敬伦的话,或许这个印度兵直接投诚都不一定。

    但林福祥他们显然也用心了,看看跟着谈判团队一起离开的印度兵,一路上不断的跟他们的首领讲述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还有一些道听途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就知道了,显然印度兵此时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满了自豪感。

    赫德对此有些郁闷,但是印度兵在用旁遮普方言讲话,他也听不懂。但他的心情总体是不差的,因为通过这件事,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

    但朱敬伦觉得,赫德得到的还不够,因为通过这一次算是患难与共的行动,朱敬伦知道赫德对自己的信任已经更深了一层,合作肯定是够了,大概以后跟中国人的沟通,赫德肯定会愿意听取自己的意见。不够的是赫德只是一个翻译,没有多大的权力,而朱敬伦需要赫德能掌握实权,至少让赫德对英国人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所以朱敬伦必须助推赫德一步,让他的影响力能跟巴夏礼比肩,而巴夏礼的权力一半是因为他的地位,另一半则因为他是一个中国通。巴夏礼是占领委员会三委员中唯一会说中国话的,一般情况下,他的意见都会被采纳。而赫德对中国的了解,还要在巴夏礼之上,影响他权力的只有地位。

    一时半会朱敬伦不可能推赫德成为驻华大使,但是他却能让赫德的影响力大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干掉巴夏礼,让赫德成为现在英法联军中唯一一个最了解中国人的官员!

    ————————————

    合同已经弄好,急需大家的推荐票了,相信该收藏的都顺手收藏了,就不多说了。新书期,需要支持~~~下星期开始,每日早晚两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