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古代做皇帝 > 第七百三十章:好算计

第七百三十章:好算计

    方腊心想,煽动饥民,只是拿着锄头扁担,裹众成事而已,朝廷一重点照顾,不用多时就烟消云散了。但这些商贾、大地主不同,算是朝廷一个阶级的。连他们都反对朝廷新政了,朝廷想下重手也难。他虽然得到众人恭维,请他做了主事人,但他并不想这么快暴露自己。所以他心中受用就行了,却推了那个大地主,做了主事人,准备聚众闹事。

    鲁地向来民风彪悍,与人们心中向往的礼仪之乡相去甚远。其实这都是因为孔夫子,说过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句话。鲁地百姓直爽,恩怨分明。就好似《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嫉恶如仇。正史上,北宋亡国,整个中原都落入金国手中,唯独鲁地,一直有着激烈的反抗,弄得金国焦头烂额,鲁地百姓对于大是大非,还是拎得清的。

    但正是因为这样,鲁地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太平年间还好,百姓但凡有一口吃的,都不会造反。可在一些特殊年份,这就说不定了。方腊也是瞅准了这个,准备在山东东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却不料被朝廷抢先一步,这叫他很是郁闷。

    这时候,被推做主事人的那个大地主说话了:“承蒙各位兄台赏脸,某做了这主事人。只是才疏学浅,难堪重任,诸事还是要各位兄台多些商讨,某不敢擅自决断。今日我等要向朝廷请愿,不知各位兄台,有何见教?”

    这大地主姓林,祖上是做官的。致仕后,便买了几十亩地,传了下来。后来越滚越大,便成了青州里面的一个大地主。

    他的话音刚落,便有一个人起身说道:“我有一个主意,要说齐鲁之中,田产最多,便是孔家,我等何不联合孔家,向朝廷请愿?以孔家的地位,朝廷怎么也该重视吧?”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赞同。在中国,只有两个家族长盛不衰,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千年世家。世人皆道“南张北孔”,张家,便是东汉时张道陵传下的,道术十分高明,历代为朝廷所用,是以能长盛不衰;孔家自然不用说了,孔老夫子的后人。但孔家除了先祖孔丘之外,少有出名的人物,也算是在孔老夫子的光环下,所有人都黯然无光。

    孔家的圣崇,历久不衰。就算不是重文的朝廷,也要笼络他们。他们也会做事,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把前代的丹书铁券给毁了,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皇朝,表示认可他的统治。所以孔家的存在,是政治的需要,朝廷笼络他们,就可以获得“正统”的地位,与传国玉玺是一个道理的。

    这些人想要挟孔家,威胁朝廷,也是胆大包天,不过确实是一个好算计。孔家的田产,何止千顷?朝廷新政,对孔家来说,打击异常巨大,佃户都跑光了。人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着想的,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人家的田地再好也是人家的,不是自己的。辛辛苦苦种了粮食,还要交佃租。这些佃户才不管孔家是什么来头,我举家迁徙,你还拦得住我?

    这不,一个走了,两个走了,立时引起巨大效应,佃户几乎跑了一大半。剩下的,都是孔家好说歹说,才算是留下来的。但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孔家只收一成佃租,还不用他们交税,他们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留下来。可以说,新政对孔家的打击太大了,要不是有着千年的底蕴,怕孔家都撑不住。

    孔家都撑不住了,其余小地主什么的,还用说什么?

    所以在场的,都立时明白了过来,纷纷叫好。方腊也是暗暗心惊,这林大地主,似乎并非草包啊!他想做一个幕后指挥,看来还是有点困难的。没成事还好说,要成事了,岂不是自己把“胜利”的果实让了出去?

    方腊的脸上很是精彩,已经在算计自己的小九九了。余下众人还继续在讨论,怎么绑架孔家上自己的船,说得不亦乐乎。更是有人提议,要是在外地捉些蝗虫回来,形成“人工蝗灾”,这样一来,就可以拉升粮价了。毕竟粮食可以存储几年,只要抓紧机会,还是能卖个好价钱的。

    这个丧尽天良的做法,居然还有人响应。毕竟在场的粮商不少,说不定都存了这等心思,已经着手准备了。

    当然,蝗虫也不好抓,一只两只还好说,成千上万就难抓了。只有那区区几千只,还不够农户养的家禽吃的。想法是好的,只可惜不实用。

    众人说得越来越兴奋,已经有人提议,明日便一同去曲阜,拜访孔家,商议如何共同进退。方腊醒悟了过来,连忙说道:“孔家怎么会为此事得罪朝廷?只要跟朝廷说一声,皇庄就能依价购入他们的田产。我等没权没势,才是困难而已。孔家若是敢以此要挟朝廷,恐怕便是孔家,也难以再享荣华富贵了。”

    众人心想,似乎也是这个道理。方腊见众人心动了,接着添油加醋道:“再说了,你们此去曲阜,岂不是给朝廷一个借口,说孔家结党营私,要挟朝廷?朝廷对孔家只是严惩,你们恐怕就要倒霉了……”

    众人一惊,似乎正是这个道理。其实方腊是怕他们贸然泄漏了自己弥勒教的底细,打草惊蛇,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以商贾、地主的名义起事,可以把自己撇清。若是与孔家一同要挟朝廷,说不定这山东东路,不出一月就遍布监察士了。监察士的厉害,方腊早有领教。被监察司盯上,就距离朝廷清洗明教的时日不远了。方腊觉得明教此时还太弱小,并不想过早暴露。但他又急切想消耗大顺的实力,毕竟大顺的国力弱了,他才有可乘之机。

    这些商贾、地主只关心钱财,思量多时后,才说道:“那按照方小哥的意思,要怎么办?”

    方腊见他们落入毂中,轻声说道:“像先前说好的那样,你们领着家丁,去衙门申冤。我也领着人,在后面摇旗呐喊。便是衙门,也不敢对这么多人下手吧?”方腊就是打着“法不责众”的念头,把申冤弄成起事。这样一来,说不定能卷入一些愚夫愚妇。秦末时的陈胜吴广,不也是这样?

    而且此计妙就妙在,既可以把明教撇清,又能趁机消耗朝廷的实力,可谓一举两得。

    方腊就怕众人否决这个提议,不料那林大地主说道:“方小哥说得有道理,我等据理力争,应当能上达天听的……”

    真是想瞌睡有人送来枕头,方腊大喜过望:“那此事就有劳林员外了!”

    “义之所在,某不辞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