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调动十万之众守关,其余各处兵力将极为单薄,万一被敌探知而遭偷袭,不但洛阳难保,虎牢关的雄兵也将陷入孤困之境地,望我主思之!”见董卓欲孤注一掷,李儒忙劝阻之。
洛阳需要守卫,周边诸县也需驻防,黄河沿线之戒备,函谷关、大谷关等险关隘口的驻守……需面面俱到,若一处出纰漏,都将影响全盘。董卓沉思良久,他叹了口气道:“五万兵马可守虎牢乎?”
“天气渐冷河水冻结,天堑将不复存也。无黄河为屏障,雄关亦成虚幻!守虎牢只是阻叛军一时,西京长安才是我等栖身之所,望我主早作打算!”李儒一针见血,指出了致命死穴。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儒语惊四座,黄河终有封冻的那一日,盟军数十万岂不如履平地,兵临洛阳城下了吗?众人想到此次,无比颜色更变,董卓更是面无人色!
“大胆李文优,你混淆视听,扰乱军心,其心可诛!请丞相将李儒枭首示众,以儆效尤!”见李儒妙计连珠,日益得董卓赏识,李肃心生怨恨,借此机会欲将其至于死的。
李儒料敌深远,若山东诸侯月内不散,便需撤出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虽心有不甘,但群雄势头正劲,近日万难撤退。董卓脑中乱成了一团,一时难于决绝。不过李儒之言确有道理,无疑为董卓敲响了警钟。
董卓思虑良久,他终于下定决心,一边封锁信息,秘密筹划迁都之事,一边大张旗鼓的布防虎牢雄关。
探得虎牢关重兵云集,赵云一军突前,因兵力有限,还要看押大批俘虏。赵云无力进兵一战,只能屯兵荥阳等待后续部队。
赵云未等来袁绍等各路诸葛,却接到李毅传来的命令:火速率领所部奔赴京县。
为何要赶往京县呢?赵云接到命令后,不禁是一头雾水,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主公急于召唤,定有重要的战略部署。赵云带领人马,风风火火的赶往新的目的地。
自遣走赵云后,恐遭袁氏兄弟的暗算,李毅也脱离出来,进军力量薄弱的南线。占领数座小城,最后又兵临京县城下。由于吕布等荥阳惨败,使得京县守军人心浮动,为李毅军威所摄,不战而弃城而逃。
荥阳一战西凉精锐损失惨重,特别是赵云打出了威风与煞气,为建州骑兵夺得心理上的优势。此后只要避免攻坚战,李毅便可独立行动。为了不仰人鼻息,李毅忙于扩充军力,在孙钊的不懈努力下,大半俘虏都归入李毅帐下。调赵云人马南下,便是为了消化其所押战俘。
调赵云离开主战场,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便是避免袁绍利用他盟主的权力,将赵云一军送入虎口。当李毅讲明缘由,赵云也只能无奈的摇头。
于京县休整三日,探知袁绍带领各路诸侯开赴虎牢关。张英微微一笑道:“子龙盼望与吕布一战,吕奉先也期盼一血前耻,如今虎牢关前群雄云集,正是我赵将军大展宏图之时!”
与吕布一战,是赵云梦寐以求之事,荥阳的偶然相遇,已经试探出吕奉先的底细,他前后与数位大将相斗,体力精神损耗极大,但相斗的十几合间,却未发现吕布有半分疲弱!在赵云心中,吕布有如战神一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赵云微微一笑道:“与吕布一战,确为云之所愿!”
虎牢关乃是洛阳东方的门户,其南连中岳嵩山,北濒黄河,周边山岭交错,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雄关之内屯下重兵,董卓经过数天的精心准备,各种防守器具密布于关城之上,西凉军刀枪林立,旌旗密布,已把一座关隘,布置得如铁桶一般。
袁盟主居于中军大帐冥思苦想:若强攻关隘,所伤兵马将数以万计,关东大军人数虽众,但诸侯之心各异,谁人去做冤死鬼呢?这个盟主难做啊!正在袁绍举棋不定之时,突然得报:吕布领兵三千,于营外叫阵!
吕布!袁绍不由得一惊!闻孙坚四将与其相斗,才侥幸得胜,而孙坚滞留于卷县,余人有谁能与其一战?赵子龙勇猛无敌,只可惜被小贼李毅调开!想到赵云,袁绍对李毅恨意愈深。谋士逢纪所献离间之计不可谓不高明,谁知前后两次都落了空,这个赵云真是忠心护主之将,只可惜为李毅所用!
虽无退敌之策,却不能为敌军所摄,袁绍传下命令:各路诸侯列队迎敌!
除了李毅、孙坚、赵云,其余诸群雄均赶至虎牢关前。袁盟主居中端坐马上,他向左右望去,只见数十员战将一字排开,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袁绍立即精神百倍,他吕布便是钢筋铁骨,我联军数十员大将轮番上阵,便是消耗他精力,也将吕布活活累死!
“吕奉先在此,那一个前来受死!”见盟军排开阵型,战将云集,威风八面,吕布心中也是骇然,催马奔至两军阵前,他大喝一声,震慑敌将锐气!
袁绍闻声望去,只见敌将身高九尺开外,其胯下赤兔胭脂马,掌中方天画戟,真是百倍的威风,千般的锐气!
见吕布身材高大威猛,就是颜良、文丑,也逊其一筹,此等英雄人物,却投奔了董卓!袁绍心中暗自叹息:我山东诸侯起正义之师,在气势上不能输于对手。如果一拥而上以多为胜,恐被天下人耻笑,更会丧失我军斗志!如果单挑将其击败,可振我军威,消敌之锐气!袁绍想罢大喝一声:“吕布小儿如此猖狂,谁人灭他气焰!”
袁绍话音未落,从盟军之中冲出一骑,马上端坐一将,众人放眼望去,确是河内太守王匡帐下大将方悦。方悦身材魁梧,膀大腰圆,素有河内第一勇将之称,他闻众人对吕布交口称赞,心中早生妒意,暗自发誓要击杀吕布,扬名立万于天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