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相声大师 > 第九百八十六章 大师的蜕变

第九百八十六章 大师的蜕变

    “八月中秋白露,路上行人凄凉。

    小桥流水桂花香,日夜千思万想。

    心中不得宁静,清早览罢文章。

    十年寒苦在书房,方显才高志广。”

    这是一首诗词,来源已经不可考了,也不知道是谁创作的。只知道相声演员在说单口相声的时候会经常拿这首词来做定场诗,据传闻,这首词是某位姓郭的相声前辈传下来的。

    大家也一直都在用,这首词很巧妙,它每半句的头一个字都是上半句末尾的字的组成部分,而且整首诗的读音也非常巧妙,逻辑重音是层层递进的,非常适合做单口相声的定场诗。

    何向东在说单口的时候,也经常用这个定场诗,也因为何向东经常用,所以这首诗还蛮火的。

    平时读读念念倒是也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现在何向东要出国做巡演了,再来读一次就有着不同的味道了。

    “十年寒苦在书房,方显才高志广。”这说的不就是何向东的向文社么,十年寒苦,终于迎来了万众瞩目的今天。

    04年是何向东的转折之年,因为何向东和向文社是在04年火爆京城的,而后他也一直红到了现在。

    09年也是何向东的转折之年,向文社在今年遭逢大难,幸好平安渡过,而且也浴火重生了。

    现在他们又做成功海外商演了,他们迈出了传统相声史无前例的一步,向文社也要掀开新的篇章了。

    0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现在传统艺术式微,向文社此举无疑是有很大鼓舞意味的,所以何向东和向文社也在网络上被人称为是“传统艺术最后的荣光”。

    ……

    北京国际机场。

    今天是向文社去往旧金山的日子,参加商演的核心演员都在了,向文社行政团队那边也出了几个人跟着,环天传媒的人也在。

    今天是向文社的大日子,也可以说是相声界的大日子,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曲艺的大日子。

    机场的候机厅里面也挤满了来送行的人,有向文社的一些孩子们,也有相声界的一些前辈们,还有一些记者媒体,当然也免不了那些可爱的向文社粉丝们了。

    何向东一行人慢慢走着,他们在后面跟着,前面就是安检了,何向东停下了脚步。

    何向东转过身对后面的人说道:“诸位,就送到这里了,我们也要上飞机了。感谢诸位相送,我向文社定然不辱我们中国艺术的名头。”

    众人微微颔首,纷纷献上了临别赠言。

    跟何向东相熟的那些前辈也都在,石先生、楚城等人都来了,高秉生也在,只是高秉生没有说什么话。

    何向东也跟他们临别寒暄了几句。

    有记者问道:“何老师,说两句再走吧。”

    闻言,何向东扭头看那记者,好多人都在看他,何向东突然有些出神。

    这一刻,何向东突然觉得自己的心境有些变化。

    在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是民国时期。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列强用炮火打开了国门,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全面被外国列强碾压。

    所以别看现在有很多种崇洋媚外的人,可是那个年代却是严重太多了。许多仁人志士甚至都提出来要****,他们认为只有****才能救中国。

    现在是有不少人崇洋媚外,但是有谁敢说要****了?可是在那个年代,这个想法就非常吃香,他们甚至要把中国汉字都换成英文。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京剧自然也是首当其冲了,当时就有许多文化人在骂京剧落后粗俗不堪,应当立即取缔,换成国外的高雅音乐。

    这就跟骂向文社的相声三俗是一样的,不过幸好现在国家政府非常看重传统文化。

    当年的艺人本来就是下九流的行业,然后又被那么多所谓的文化人骂街,艺人们是承担了很大压力的。

    当年梅兰芳先生就是因为这样的批评声,他才决定远渡重洋,把京剧带到海外去,让外国人看看中国艺术到底是不是粗俗不堪,让外国人看看中国艺术到底有没有魅力。

    也让那些所谓的有超前眼光的中国人看看中国京剧到底是不是粗俗艺术,让他们看看中国的艺术到底有没有价值。

    为了这次远洋演出,梅兰芳先生把所有的家底都拿出来,又接受几笔赞助,还特地公开演出很多场,这才赚够了出国的费用。

    最后,梅老板出国了,中国京剧在美国大方异彩,尽管美国人听不懂中国话,也看不懂中国京剧,但梅兰芳的名号还是响彻美国了。

    尽管那时候的美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最大的经济危机,可梅兰芳在百老汇的演出票价还是被黄牛炒到了突破了历史最高值。

    梅兰芳先生真不愧是一代名伶。

    消息传回中国来,当时的演艺界大为振的,所有的艺人都感觉自己的腰板挺直了许多。

    谁说中国艺术比不上外国艺术的?

    谁说的?

    不只是演艺界,当时的国人也因为这个消息而振奋鼓舞,这是真正的扬眉吐气啊。

    梅兰芳先生的海外演出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梅兰芳先生也被国家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这才是艺术家啊。

    你难不成真以为是个人就能称作是艺术家?

    当年梅先生出国是在上海坐的轮船,现在何向东是在北京坐的飞机。

    梅先生在海外表演京剧成功了,何向东在海外办相声商演也成功了。

    何向东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没有梅兰芳先生那么伟大,但此刻的他,肩膀突然沉重了许多。

    这一刻,他无比清晰地想起了张阔如跟他说的那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现在他也无比透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现在传统艺术式微,只有向文社一家在绽放光芒,何向东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去挑起这个重担。

    所以在记者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何向东出神了。

    等他回过神来,何向东的心境已经不一样了,从前的何向东只想着去振兴相声艺术,想着去发展向文社。

    因为他喜欢相声,他热爱这门艺术,同时也是因为他师父方文岐爱相声爱到了骨子里面,所以他也要为他师父去完成这个心愿。

    何向东的心中有热爱、有偏执、也有狭隘。

    现在热爱还在,偏执还在,但是狭隘不见了。

    何向东的眼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相声和向文社一家身上了,他的目光已经看到了整个传统艺术。

    他要为传统艺术的发展、复兴、传承做出贡献。

    穷则独善齐身,达则兼济天下。

    2009年9月26日,北京国际机场。

    何向东因为想到了当年梅兰芳先生的壮举,他的心境也陡然发生了变化。

    从前何向东的心境,是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的心境,说的更大一点,是一个相声专家、相声宗师的心境。

    而现在的何向东,却已经是一个大师的心境了。

    大师,指的并不仅仅是艺术水平,更多的是他要承担的责任和要做出的贡献。

    这一刻,何向东终于要朝着一代大师迈步了。

    何向东看着提问记者的镜头,他眉头稍稍皱起,目露能够海纳百川的坚定,他缓缓而坚定地说道:“网上有很多人称我是‘传统艺术最后的荣光’,不好意思,我不是。传统艺术永远都有希望,只要中国人不死,传统艺术就永远不会亡。”

    何向东看着在场的记者,看着在场的同行前辈,看着在场的粉丝,看着在场的向文社的孩子们,看着在场所有人。

    何向东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他朗声说道:“向文社远赴海外演出,这不是传统艺术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何向东,我向文社,在这起点,等着各位前行。海外,我先替各位探探路,我等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光彩照亮世界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