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1255再铸鼎 > 第173章 田顷法(补上加更)

第173章 田顷法(补上加更)

    1259年,5月19日,中央市,五角堡。

    三月份的全体大会,管委会报上去了一个包含了九个新设城市的浮夸计划,自然被大会否决了,不过其中的部分内容得到了通过。

    原金口堡以及金口湾沿岸地区,新设金口市,定位为重工业城市。

    原东海地区、城阳地区、青岛地区,统一规划,新设东海市,定位为轻工业和商业城市。

    原蓝村镇附近以及大沽河西岸直到胶水河的区域,新设中央市,定位为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

    以上三个市,暂时都只存在于地图和文件中,并未设置市级管理机构,仍旧由管委会全局统筹管理。全体大会仍然在东海市召开,但管委会驻地正式搬迁到了中央市,只不过现在中央市的“八卦主城区”仍然在图纸上,管委会还是只能在五角堡的帐篷里办公。

    今天,张正义正在帐篷里对着一张地图,左手捧着一杯崂山茶,右手像指挥乐队一样手舞足蹈地写写画画着。突然,门口传来响铃的声音,他立刻严肃起来,把手背到了后面,喊了一声“请进”。然后帐门拉开,陈潜和张国庆各抱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嗨,首席,早啊。”张国庆先打了个招呼。

    张正义招呼他们坐下,给他们倒了两杯水,说道:“真是稀罕,你们两个怎么一起过来了?”

    张国庆递了一份文件过来,说道:“首席,我最近在乡下忙活,感触不少,有了些想法,所以请了陈哥一起,写了点东西出来。”

    张正义接过来一看,上面的标题是三个大字《田顷法》,下面的内容倒是不多,就三张纸,他粗翻了一下,问道:“这是?”

    张国庆咳了一声,正色说道:“我们应当重视农业,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有了发达的农业,我们才能把更多人口解放出来,繁盛其他的产业。”

    张正义点点头:“嗯,没错啊,这不是传统政策吗?哪个朝代都会重农轻商嘛,我们实际上也是很重视农业的。”

    张国庆连忙说道:“我们确实应该重农,但并不说就要轻商。实际上,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嘴上喊着重农,但他们并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重农,只会无脑地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不但不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反而大大有害。真正的重农应当是最大化单位人力农业产值,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从事农业的人越少越好。”

    “对啊,所以我们大搞农场嘛,现在都一个场工平均五十亩地了。”

    “农场的路线确实没错,但我们不可能把全胶州的地都种了。胶州的农民才是农业生产的大头,他们生产得越多,能供养的城市人口也越多,他们自己的收入也会越高,进而购买商品的能力也会越强,这是个正反馈循环。而老实说,我们的现行农业体制,也就是全面继承前官府的封建土地制度,很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哦?”张正义抬起头来看着他,“这怎么说?你小子……难不成是想搞土改?”

    张国庆一愣,然后连连摇头:“不是不是,形势大不一样,没到那时候。我的意思是,当前农业税制不合理,会阻碍农民扩大生产。”

    张正义有些失望:“怎么不合理了?一亩地交个两三斗,税吏不用费心去统计真实产量,农民也对此有明确的心理预期,皆大欢喜啊。你是觉得现在的税率太高了?这也倒是,不过事急从权啊……”

    胶东地区的农业税,除了乳山县只有10%以外,剩下几个县都是20%左右。这么高的税率,不论是相比之前的宋、金还是之后的明、清,都无疑算是是苛税了。在这些正规王朝中,朝廷正税往往只有个位数。

    这也是分封制统治结构的特点之一,基层领主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武力,可以从治下的民众中压榨出更多的税赋。当然,中央政府并不能从这种税制中收益多少,元朝后来之所以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广泛的包税制,上面的朝廷没多少钱,下面的包税人却横征暴敛,最终导致了大范围的起义。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大一统王朝虽然正税很低,但是基层执行的时候,往往会层层加码,往农民身上强加各种摊派和火耗,再加上租佃关系带来的高额地租,所以真实负担也未必会低多少。东海商社征的这20%,基本就是最终税率了,中间的征税成本都由商社自己承担了,而且土地还算充裕,地租不高,农民不但能承担得住,还能提供徭役,相比其它战乱地区,生活也算过得去了。

    征税这事就像毒品一样。当年东海人看别人征税的时候,为这20%的高额田税义愤填膺,但到了自己征税的时候,看看一边如决堤洪水一般的各项财政开支,又看看另一边“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最后还是忍不住萧规曹随,延续了这一税率,勉强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说法来安慰自己。

    张国庆摇了摇头:“不,税率确实高了些,但不是主要问题,问题是这个定额税收的模式,会抑制农业的总产量。”

    陈潜在一边笑而不语,张正义略一思考,不太确定地问:“什么意思?”

    张国庆想了想,手指比划着,说道:“嗯,举个例子吧。根据我们的初步统……估计,即墨县户均耕地只有二三十亩;而隔了一道鳌山的东海地区,在五五年之前就存在的那些居民,每户却差不多有五十多亩的耕地。明明是穷乡僻壤,户均耕地却几乎翻倍了,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张正义对这两个数据有些印象,但之前没怎么多想,听了这个问题,才发现有些不对,皱着眉头说道:“即墨县土地已经不够用了?呃,不对啊,明明还有一大堆荒地的。种不过来?也不会啊,论及耕牛和农具,西边的农民应该比东海那边还富裕些……”

    张国庆把手一拍:“就是因为这个税制。在东海区,乡民们交的是人头税,只要每年交两季粮就行了,具体怎么种田我们是一点不管的,所以他们可以采取最大化产量的生产方式。伺候完二十亩口粮田,还可以再种上三十亩经济作物,就算只是随便种种,但只要能产上一丁点都是赚的。而即墨县就不一样了,只要开出新地,不管收了多少,都要交每亩两斗的粮,再算上种子、肥料、农具等一大堆成本,因此多种田很明显是不划算的,还不如在二三十亩田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反正增产的部分不用多纳税。”

    张国庆说完,端起水杯喝了起来。

    对面的张正义陷入了思考,陈潜在一边附和道:“对的,是这个道理。定额田税的税制下,虽然收税成本低,但是总体农业产量却被损害了,从整个控制区一盘棋的角度来看,是对大局不利的。”

    过了一会儿,张正义缓缓地问道:“你是什么意思?把田税改人头税?这样只要他们交了粮,随便怎么种都可以,所以就自然会采用最有利于扩大生产的大规模粗放种植了?嘿,有点眼熟啊,这不是正好跟雍正的摊丁入亩反过来了?咱要搞个摊亩入丁?但是隐匿人口的事你怎么解决?”

    张国庆摇头道:“不不不,古代官府没那个执行力去统计每一个人丁,我们同样也没有,想把农业税变个人所得税,还差着几十年功夫和几千个公务员呢。我的想法是,摊亩入顷。”

    张正义一愣,什么意思?

    张国庆点了点他手上的《田顷法》,张首席这才反应过来,开始拿着仔细看了起来。

    他一边看,张国庆一边解说道:“我所设想的,不止是税制改革,而是一套涉及到农业税、继承法和激励机制的整套改革方案。”

    “嚯,口气够大的啊。”张正义头也不抬地吐槽道。

    张国庆继续说着:“首先,我们不再以“亩”为征税单位,而是以“顷”为征收单位。所谓田顷法,就是将一顷田,也就是一百亩地,按“田”字形或“目”字形分为四块,只要一户农民能有效耕种其中的至少四分之一并持续十年,便可以获得整顷地的所有权。

    田税也不再是一亩地征收两斗,而是一顷地征收五石,名义税率降低了四分之三。但我们现在差不多也是每户收五石,改了以后还是收五石,实际上并没有变化……嗯,如果你们管委会够心黑的话,增收一点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改了之后,农民可以利用剩下的四分之三块进行力所能及的生产,随便种点菜养点羊,干什么都好,总收入变高了,购买力也变强了,整体来说是个双赢的方案。”

    张正义点点头:“听起来是个好办法啊。”

    陈潜也赞许道:“这不是从别人手里抢蛋糕,也不是把我们的蛋糕送出去,而是做大蛋糕,然后分得更合理一点。如果能成的话,也算是改革的典范了。”

    此时张正义举一反三,想到了更多:“有道理。而且你肯定会将我们的轮耕法教给他们,让他们提高生产率对吧?对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趁机推进马耕,让农户多养点马,如果能达到户均两匹马的水平,那么不但耕作效率会大大提升,军马来源也大大拓展了,而且交通效率也会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的兴盛!哈,国庆,你这想法确实不错啊!”

    陈潜也眼前一亮,拍手道:“对啊!”

    “咳咳,”张国庆倒是真没想到这么多,“你们思维真够开阔的,我都没想到这一点。不过你们没怎么下基层看过吧?胶州平原上早就有不少地方用马耕了,毕竟蒙古人来了之后,马价降了不少,而且耕作旱地的时候速度更快,效率比牛耕高多了,只是没那么多马,而且喂养成本也高,所以不太普及罢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畜力绝对数量不足,如果田顷法真的成功推广,那么对畜力的需求又会上一个台阶,所以不管马还是牛甚至是驴或者骡子都要推广,先解决够不够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倒是觉得,如果马匹数量够的话,市场会自然选择马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