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门小派,不足挂齿。”秦蓁蓁搪塞了过去。
方心柔爹见她不愿说,也不敢得罪她,只得放下这个话题,“老夫不才,但以后若是仙子有用得到我的地方尽管开口。”
秦蓁蓁看看他,抿嘴笑了笑,伸手不打笑脸人,尽管知道他只是客气的寒暄,“能认识方先生也是我的荣幸。”
“不知仙子刚才那么着急是要去哪里,我可以派人送仙子过去。”
“我既是修仙之人,就无须劳烦您了。”
“哦对对,瞧我这脑子。”方心柔爹揉了揉脑袋,“那我就不多打扰仙子了,后会有期。”
秦蓁蓁拱了拱手,“后会有期。”看了一眼连笙,“我们走吧,”随即迈步走出破庙。
连笙从后面跑过来,一脸委屈,“咱们走过去吧,我不要飞了。”
“咱们自然是走过去,你想飞我还不带你呢。”
“那刚才他要送你你还拒绝?有马车自然是好啊。”
“人家就是客气客气,你当真要麻烦人家啊?再者,修仙之人让人家派马车送那不是成了笑柄吗?”
“哼,你们修仙之人可怜的自尊心……”
“怎么能是自尊心呢?这叫……风骨。”
荷仙庙内,孟川看着两人远去的背影,“什么啊?刚才说的自己多厉害,原来就靠两条腿走,我看她是打肿脸充胖子吧。”
方心柔爹瞪了他一眼,摇摇头心中暗暗地叹了口气。
“孟哥哥,人家都走了,你就少说两句吧。若她真是修仙之人,没有和你计较已经很好了。”
“柔妹?你什么意思?我是仰慕修仙之人,可是她我觉得就是个假的。”孟川听到方心柔的话,自尊心作祟,立即对她横眉怒道。
方心柔哪里受过这种委屈,顿时泪花就充满了眼眶,“孟哥哥,你怎么会对我这么凶。”说着就跑出了破庙。
“哎哎,柔妹,我不是那个意思,”孟川刚才气急,一时没有控制住火气,撒在了方心柔身上,关键还是在方心柔爹的面前,此时他的肠子都悔青了。他刚要跑出去,便被方心柔爹拦了下来。
“我看你还是不要去了,以后你们最好也少来往。”他撂下一句狠话,甩了甩袖子,迈开大步向着方心柔跑的方向追了过去,身后跟着的一众随从也一同离开了破庙,刚才略显拥挤的空间一下子空了下来。
孟川被甩下了那么句话,心情如坠入万丈深渊,一时没有缓过劲来。江寒见人都走了,犹豫了两下,小跑着追了出去。
倒是石冬留了下来,在孟川的肩膀上拍了两下,“走吧,人都走了。”
孟川抬起头,用空洞的眼神看着他,“走了,是不是就不再回来了?”
石冬没有说话,用手把他架出了荷仙庙,此时东方已经露出鱼肚白,天渐渐亮了。
“和你争论了一路,现在有些乏了。”连笙打着哈欠道。
“一晚上没睡,我现在也有些乏了。再走上半天,应该差不多就能到丰城了。”
“对了,你暗市买的那个玉镯子怎么不带呢?”连笙随口问了一句。
秦蓁蓁突然停在原地,“对哦,你不说我都忘了。”她抬起手,发现自己手里提着两个锦盒走了一路。她将装镯子的锦盒打开,从里面取出翡翠镯子。
“虽然没有问怎么用,但是大概应该也是注入法炁便可以了吧。”她将镯子戴在手上屏气凝神,将法炁注入其中。
翡翠手镯在被注入法炁后开始发出白色的荧光,秦蓁蓁从腰上取下莺鸣剑,“莺鸣,她们两个是妹子,先拿你试手了。”
连笙在一旁一脸好奇,“你在和谁说话?”
秦蓁蓁将莺鸣剑靠近手镯,随即它像是被什么吸走似的,一下子消失在了两人的面前。
“东西没了?”连笙看着惊奇,“这个东西是这么用的?”
“应该是这样没错了,现在我试试能不能拿出来。”她全神贯注将法炁再次注入玉镯中,随即默念莺鸣剑的名字,立时一把剑悬浮在空中,像是展开画卷一样慢慢浮现出整个剑身。秦蓁蓁握住剑柄,将剑拿过来仔细查看,“确实是莺鸣剑没错。”
之后她用相同的方法将莺鸣剑、双生匕放了进去,又打开身上的包袱,拿出九阳蟠龙鼎一同放了进去。
“你这儿怎么这么多新鲜玩意儿。”连笙看着秦蓁蓁像变戏法一样变出的法器,奇道。
“行走江湖,没点看家本领怎么行呢?走吧。”秦蓁蓁满意地摸了摸自己手上的手镯,这下子它成了自己丢命都不能丢的东西。
“所以,那个方心柔的爹早就知道孟川是在骗自己女儿了?”两人边往前走边聊天,连笙听到实情后一脸惊讶。
“是啊,看来那个孟川的算盘定是要打空了。”
“方心柔爹既然知道为什么不直接说呢?”连笙不理解。
“自己的女儿不相信他说的话,他也是无奈吧。”秦蓁蓁想起自己的父亲。当年她和张道坚的婚事父母本来并不同意,可是拗不过她,最后为了她的幸福选择了妥协,却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被灭门。几百年了,每当想到这件事她的心依然是不由得感到一阵疼痛。
见到秦蓁蓁脸色不太好,连笙忙道,“秦姑娘,你怎么了?”
秦蓁蓁摆摆手,“我没事,就是有些累了。前面就是城门了,我们进去后找地方休息下吧。”
“好。”连笙关切地看看她,“你若是撑不住了,和我说,我……我可以背你过去。”说完脸上还飞起了一抹红晕。
秦蓁蓁此时不舒服,并没有注意到连笙的反应,“谢谢,我还可以。”
两人到达城门的时候,时间已过正午,门口的士兵站在大门前不停地点头打着瞌睡。秦蓁蓁和连笙走了过去,本以为以他们没精打采的状态不会拦自己,却在刚要通过城门的时候被一个士兵拦了下来,“站,站住,你们来丰城干什么?拿出身份文牒。”
。